視頻標簽:小調集萃,無錫景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中學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小調集萃—無錫景》四川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音版中學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小調集萃—無錫景》四川省 - 綿陽市
《小調集萃——無錫景》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歷史悠久、遺產豐富,民歌是其中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世世代代在人民群眾中傳唱。《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要在傳承音樂文化過程中增強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意識。而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種信息媒體設備不斷更新,電視、網絡成為了當代學生最主要的音樂傳媒。雖然為音樂的傳播推廣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也導致了民歌這種比較傳統的、主要通過口頭相傳的藝術形式受到冷落。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民歌、了解民歌、喜愛民歌,特設計本堂課。 教材分析:
民歌主要分為小調、山歌、勞動號子三大體裁。小調因其形式比較規整、表現手法多樣、旋律性強,所以流傳最為廣泛。歌曲《無錫景》是一首江蘇民歌,清代末期就已經流行于江南一帶。其旋律曲折婉轉、清麗流暢、優美動聽,與《茉莉花》一樣,都屬于典型的江南小調。歌詞描述了無錫的歷史名勝和風土人情,呈現出一幅濃郁的江南水鄉風情畫卷。原歌詞長達十余段,教材選入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三段歌詞。歌曲為起承轉合的結構,旋律宛如行云流水一樣流暢自然,再加上歌詞中的語氣襯詞和吳儂軟語的方言因素,更是突出了江南小調的曲折婉轉、耐人尋味的風格特點。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學習江蘇民歌《無錫景》,增強學生對江南民間音樂文化的認識和喜愛。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在聆聽中體驗江南音樂的風格。并通過歌唱、交流、互動、表演等音樂活動,進一步品味江南小調的韻味。 3、知識和技能目標:初步了解小調的特點,在演唱中鞏固波音和前倚音的演唱,能用輕柔連貫的歌聲表現出一字多音,演唱中把握歌曲的基本風格和情感。 教學重點:
用方言學唱歌曲《無錫景》,用歌聲唱出《無錫景》親切溫柔、細膩秀美的風格。 教學難點:
1、用親切自然的聲音唱好歌曲中波音和前倚音;
2、用連貫、流暢、富有彈性的聲音唱好十六分音符下面的一字多音。 教學方法:
欣賞法、演示法、談話法、對比法 學習方法:
練習法、發現法、討論法、歸納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古箏、團扇、假發辮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導入新課,創設情境【談話法、演示法、對比法】
1、教師為學生彈奏古箏曲《茉莉芬芳》片段,由優美的琴聲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這首曲子好聽嗎?(好聽)
2、師:這首曲子還有一首好聽的名字叫作《茉莉芬芳》,每次彈起它,我就仿佛變成了一位江南女子,撐著一把油紙傘,行走在雨后的青石板鋪成的小路上,清新的空氣中彌漫著茉莉花的清香和明前茶的余味……你們覺得這種感覺美不美?(美!)
3、師:是呀,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的美景如詩如畫,江南的小調民歌更是韻味悠長,今天我就來學一首地地道道的江蘇民歌無錫景》。 三、新課教學
(一)完整聆聽歌曲《無錫景》,1、屏幕展示歌譜,學生隨歌曲錄音標出換氣記號。 2、學生回答歌曲的哪些方面展現了江蘇民歌獨有的韻味。 如:旋律流暢、力度輕柔、音色甜美、發音有方言特色等。 (二)學唱歌曲旋律,掌握江南小調的旋律特點。
1、教師分兩次彈唱第一樂句旋律,一次不加裝飾音,一次加上裝飾音。 2、請學生說說老師哪一次的演唱更有江南小調的韻味兒,為什么? 師:因為老師在第二遍彈奏中加入了一些古箏的演奏技巧,比如:顫音、滑音等,在歌唱中也可以加上一些裝飾音來增加歌曲韻味,如波音、倚音等。
3、認識波音和倚音,結合手勢學唱樂曲中的裝飾音。
4、教師用古箏彈奏旋律,學生跟琴視唱一、二樂句,注意唱出裝飾音的韻味,教師評價。
5、指導學生用劃旋律線的方式感受歌曲的旋律特點。 6、學生分組討論總結江南小調的旋律特點。
流暢細膩,曲折婉轉,多使用裝飾音增強旋律的韻味。 (三)學習《無錫景》第一段歌詞,掌握江南小調的歌詞特點
1、教師用古箏彈唱歌曲第一段,學生把發音不同的字圈起來。 2、請學生舉例說出哪些字的發音和普通話不同,教師帶領學生練習方言歌詞的發音。
3、老師帶領學生用方言朗讀歌詞,一邊念一邊做動作,注意讀出韻律感。
4、引導學生找出歌詞中的語氣襯詞,要念得輕柔綿軟。 5、讓學生說明歌詞中的襯詞的作用。 6、學生分組討論總結江南小調的歌詞特點。 歌詞規整,多使用襯詞襯句表現地方色彩。 (四)學唱第一段歌詞,突破演唱難點。
1、教師彈琴范唱,學生注意聆聽歌曲中的裝飾音和一字多音的演唱技巧。
2、學生跟琴填唱歌詞。
3、難點樂句教唱。帶有裝飾音的樂句要唱出韻味兒,一字多音的歌詞要唱得連貫自然。
4、師生對唱,熟悉并背唱第一段歌詞。提醒學生注意速度、力度和氣息控制。
(五)視頻欣賞,觀察與模仿。
1、欣賞影片《金陵十三釵》中的彈唱片段,跟著唱一唱,學一學。 2、分組討論劇中人物的表情、動作、唱腔等特點,并試著模仿一下 3、電影中演唱的歌曲和《無錫景》有什么聯系? 人物的動作、表情有什么特點?
4、請個別學生上臺模仿表演,教師組織學生點評。 (六)再次聆聽全曲,學唱第二、三段歌詞
1、學生欣賞無錫風光圖片,完整地聆聽歌曲,自主模唱二、三段歌詞。 2、請學生找出不太會唱的樂句,教師先組織學生學說方言,再彈琴教唱。
3、學生一邊劃拍一邊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教師點評。
四、教師小結并布置課外作業:請學生來結合自己家鄉的風景名勝創編《無錫景》歌詞。 五、 教學反思:
初一學生對民歌的演唱興趣不大,嗓子也正處于變聲期,因此本課教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學習新歌時,采用階梯式教學,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從老師范唱旋律再到學生跟古箏模唱旋律,從聆聽方言范唱再到朗讀方言歌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江南小調的旋律、歌詞特點。再通過欣賞《金陵十三釵》中的片段,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與模仿,增強學生對演唱民歌的興趣。最后再通過欣賞無錫風光學習后兩段歌詞,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無錫的美麗景色以及江南小調的柔美細膩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古箏演奏優勢,為學生彈奏和伴奏,更能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由于教學時間的關系,對歌曲的演唱還不夠深入,在激發學生(尤其是男生)的參與性方面做得還不夠,教師在設問和評價上還有些單一,需要進一步調整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