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相交線與平行線,測試試卷,講評課
所屬欄目:初中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數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測試試卷講評課-江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數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測試試卷講評課-江西省 - 南昌
用試題和數據反思《相交線與平行線》學習方法 ――2017-2018學年第二學期南昌市期中試卷講評課
教學目的:通過對期中試卷中《相交線與平行線》相關知識的考法、考點、能力要求、
學生掌握情況的分析,讓學生經歷發現、歸納、自我糾錯的過程,建立更高層次的知識結構系統。形成學習新知識、解決問題的經驗。
教學重點:對教材內容和考察方法間的觀察與聯系的思考;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觀點
教學難點:引發學生的思考和對知識的主人翁態度
教學過程:
師:陳安之是近期網絡的風云人物,他做過一次“作行業第一”的演講,里面有這樣一段話“成功的起點乃自我分析,成功的秘訣則是自我反省”論述他對成功的觀點。請同學們從這句話里提取一下關鍵詞?
生:分析、反省
師:板書(分析 反省)
引入:今天的這節課,我們將用“2017-2018學年第二學期南昌市期中考試形成性試卷”中的“相交線與平行線”試題進行分析,用試題和數據反思《相交線與平行線》的學習過程。
首先,我們用教材分析這一章節的知識內容。 一、本章知識分析
章節
課時 知識點
5.1相交線
5.1.1相交線
一條直線與另一條直線相交
鄰補角、對頂角定義、性質(理解概念,掌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補角相等) 5.1.2垂線
垂直的定義、推理的形式、垂線的性質(性質一:存在性和唯一性;性質二:垂線段最短)(理解概念,掌握畫圖)
5.1.3同位角、
內錯角、同旁
內角
一條直線
與二條直
線分別相
交
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定義
觀察與猜想 看圖時的錯覺
提出問題、猜想、假設、驗證 5.2平行線及其判定
5.2.1平行線
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只有兩種位置關系
平行線的概念(用“不相交”的否定形式來定義)、基本事實(平行公理)及推論
5.2.2平行線的
判定
轉化的思想方法、簡單的推理要求 三種判定方法(教科書把方法1作為擴大了的公理,對方法2、3做“簡單推理”要求)
“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兩直線互相平行”作為例題出現
5.3平行線的性質
5.3.1平行線的
性質 通過測量探究性質1 平行線的三個性質(承認性質1,推導性質2、3)
5.3.2命題、定理、證明 初步了解 命題的概念、命題的構成、命題的真假(正確與否)、定理、證明的概念 信息技術應
用 探索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幾何畫板軟件 探索鄰補角、對頂角的關系;探索垂線段的性質;探索平行線的性質 5.4平移 觀察、探究、思考、歸納、應用(畫圖) 數學活動
活動1 你知道多少種畫平行線的方法 活動2 設計美麗的圖案
附:《課程標準》規定的《相交線與平行線》學習要求(不給學生,老師自察用) (1)理解對頂角、余角、補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對頂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補角相等的性質。
(2)理解垂線、垂線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3)理解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意義,能度量點到直線的距離。 (4)掌握基本事實: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 (5)識別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
(6)理解平行線概念;掌握基本事實: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兩直線平行。
(7)掌握基本事實: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 (8)掌握平行線的性質定理: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 *了解平行線性質定理的證明(參看例60)。
(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
(10)探索并證明平行線的判定定理: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內錯角相等(或同旁內角互補),那么兩直線平行;平行線的性質定理: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或同旁內角互補)。
(11)了解平行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
師:通過分析,我們認為本章知識點的考察可能從哪些方面出發?我們通過試題來反思我們的學習過程。(在老師的預設中,希望學生發現試題的考察可能是概念、推理、轉化方面的考察,考察的形式可能是作圖、性質、綜合、從作圖、計算、推理方面進行)
我們發現你認為哪些概念比較重要呢?我們做單元測試題時可能每個知識點都會涉及,那么再過一段時間后的期中考試可能只考察什么呢?期末考試時又怎么考呢?三年后的中考又怎么考呢?(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核心素養,學習數學的目的)
二、從數據看學習方法 設計思路:按通過率從高到低的順序展示相關習題,師生共同分析得分高低的原因,從而發現能力與得分、數學學習方法與得分的關系,體會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不足。 以促進后期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
具體操作中,按期中試卷中各題的得分率不同,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題組一:P﹥0.8(基本概念或常見模型,此類題通過練習可基本得分,大家掌握較好。如試卷中的題6、8)
題組二:P≈0.65(中檔題,也是需要提高的題目。題型常見為作圖、計算和證明。如試卷中的題18、10、19)
題組三:P≈0.59(學生學習能力或學習方法的分水嶺,如試卷中的題13,即題6的拓展思維,也可以認為是模型的逆向思維)
題組四:P﹤0.35(優生的區分標志,多半是從具體到抽象或者是模型的迭加或者是變式的運用,屬于考察能力的問題。如試卷中的題21、22)
具體題目與閱卷數據如下: 題組一:P﹥0.8
6.如圖,AB∥CD,∠1=30°,∠2=90°,則∠3的度數是( ) A.30° B.45° C.50° D.60°
選項 A B C D 人數 34
56
52
1007
百分比
2.95% 4.86% 4.51% 87.41%
難度 區分度 均分 空白 0.87
0.27
2.62
3
8.如圖,直線a,b被直線c所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1錯誤!未找到引用源。∠2時,a∥b B.當∠1+∠2=90°時,a∥b
C.當a∥b時,∠1錯誤!未找到引用源。∠2 D.當a∥b時,∠1+∠2=180°
選項 A B C D 人數 59
49
55
987
百分比
5.12% 4.25% 4.77% 85.68%
難度
區分度
均分
空白 0.86 0.41 2.57 1
題組二:P≈0.65(其中題18為畫圖,題10計算,題19證明)
18.如圖,在正方形網格中的每個小正方形邊長都為1個單位長度,我們把每個小正
方形的頂點稱為格點,請分別僅用一把無刻度的直尺畫圖. (1)在圖1中,過點A畫AB的垂線AD;
(2)在圖2中,過點C畫AB的平行線CE;
(3)在圖3中,以點B為頂角,BA為一邊,畫∠ABF=135°.
圖1 圖2 圖3
滿分 均分 難度 區分度 標準差
6.0
4.02
0.67
0.45
1.68
10.如圖,直線l1∥l2,一塊含45°的直角三角板按如圖方式放置,若∠1=30°,則∠2的度數是 .
19.一個四邊形紙片ABCD,∠B=∠D=90°,把紙片按如圖的方式折疊,使點 B落在AD邊上的點B′處,AE是折痕. (1)試判斷B′E與DC的位置關系; (2)若∠C=130°,求∠AEB的度數.
滿分 均分 難度 區分度 標準差 8.0
5.14
0.64
0.75
3.07
3.若∠A和∠B是兩條平行線中的同旁內角,且∠A比∠B的2倍少30°,
則∠B的度數是( ) A.30° B.110° C.70° D.30°或70°
選項
A
B
C
D
滿分 均分 難度 區分度 標準差 3.0 1.95 0.65 0.70 1.43
人數 52 117 711 260
百分比 4.51% 10.16% 61.72% 22.57% 難度 區分度 均分 空白 0.62
0.38
1.85
10
題組三:P≈0.59(好差生的試金石。真正識別模型)
13.若某江段江水流向經過B、C、D三點拐彎后與原來流向相同, 如圖,當∠ABC=120°,∠BCD=80°時,則∠CDE的度數是 .
滿分 均分 難度 區分度 標準差 3.0
1.78
0.59
0.80
1.47
題組四:P﹤0.35
21.已知AB∥CD,AD與BC相交于點M,BE平分∠ABC,DE平分∠ADC. (1)如圖1,當∠ABC=50°,∠ADC=60°時,求∠E的度數; (2)如圖2,當AD⊥BC時,求∠E的度數;
(3)當∠AMB=時,直接寫出∠E的度數(用含的式子表示).
滿分 均分 難度 區分度 標準差 8.0
2.44
0.31
0.62
2.55
22.已知O為直線AB上的一點,∠COE=90°,射線OF平分∠AOE. (1)在圖1中,當∠COF=36°時,則∠BOE= ;當∠COF=m°時,則
∠BOE= ;以此判斷∠COF和∠BOE之間的數量關系是 ;
(2)若將∠COE繞點O旋轉至圖2的位置,試問(1)中∠COF和∠BOE之間 的數量關系是否會發生變化?若不發生變化,請你加以證明;若發生變化, 請你說明理由;
(3)若將∠COE繞點O旋轉至圖3的位置,繼續探究∠COF和∠BOE之間的 數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滿分 均分 難度 區分度 標準差 10.0 2.24 0.22
0.48
2.62
圖1 圖2 圖3
三、看三年后知識的考試形態
設計思路:取2017年江西省中考試題中的所有《相交線與平行線》試題,師生共同分析三年后知識的考察方法,理解學習本章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是要留下來的知識、方法。
四、歸納總結
回看《相交線與平行線》,你覺得本章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 在知識與得分之間轉換,你有新的心得嗎?
五、作業布置
請你從2016-2017學年度南昌市期中形成性試題中找出《相交線與平行線》試題,做一做,并想一想,總結提煉本章的學習方法。
2017——2018學年度第二學期南昌市期中形成性測試卷
七年級(初一)數學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8小題,每小題3分,共2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正確的,請將正確答案的代號填入題后的括號內.
1.在平面直角坐標中,點P(-1,x2+1)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的立方根是( )
A.1 B.0 C.-1 D.1
3.若∠A和∠B是兩條平行線中的同旁內角,且∠A比∠B的2倍少30°,則∠B的度數是( )
A.30° B.110° C.70° D.30°或70°
4.與左圖中的三角形相比,右圖中的三角形發生的變化是( )
A.向上平移3個單位長度 B.向下平移1個單位長度
C.向左平移3個單位長度 D.向右平移1個單位長度
5. 若| x |=3,y是4的算術平方根,且|y-x|=x-y,則x+y的值是( )
A.5 B.-5 C.1 D.-1
6.如圖,AB∥CD,∠1=30°,∠2=90°,則∠3的度數是( )
A.30° B.45° C.50° D.60°
7.若點P1(x1,y1),P2(x2,y2),當P1P2=|x2-x1|時,則P1,P2的位置是( )
A.P1,P2必在x軸上 B.P1P2 ∥x軸或在x軸上
C.P1,P2必在y軸上 D.P1P2 ∥y軸或在y軸上
8.如圖,直線a,b被直線c所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1∠2時,a∥b B.當∠1+∠2=90°時,a∥b
C.當a∥b時,∠1∠2 D.當a∥b時,∠1+∠2=180°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3分,共18分)
9.若x的平方根是
,則
的值是 .
10.如圖,直線l1∥l2,一塊含45°的直角三角板按如圖方式放置,若∠1=30°,
則∠2的度數是 .
1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有點A(3,0)、點B(0,-2),點O為坐標原點,
則△AOB的面積是 .
12.若點C(-3,y)向右平移2個單位,再向下平移1個單位得到點D(x,1),則xy的值是 .
13.若某江段江水流向經過B、C、D三點拐彎后與原來流向相同,如圖,
當∠ABC=120°,∠BCD=80°時,則∠CDE的度數是 .
14.若x為整數,且滿足| x |<,則當
也為整數時,x的值可以是
.
三、解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15.已知實數x,y滿足關系式.
(1)求x,y的值;
(2)判斷是有理數還是無理數?并說明理由.
16.一個正數x的兩個不同的平方根分別是2a和-a-2.
(1)求a和x的值;
(2)求2a2-x的立方根.
17.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有A(-1,a+2),B(2,1),C(2b,b-3)三點.
(1)當AB∥x軸時,求a的值;
(2)當點C到兩坐標軸的距離相等時,求點C所在的象限位置.
18.如圖,在正方形網格中的每個小正方形邊長都為1個單位長度,我們把每個小正方形的頂點稱為格點,請分別僅用一把無刻度的直尺畫圖.
(1)在圖1中,過點A畫AB的垂線AD;
(2)在圖2中,過點C畫AB的平行線CE;
(3)在圖3中,以點B為頂角,BA為一邊,畫∠ABF=135°.
圖1 圖2 圖3
四、解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9.一個四邊形紙片ABCD,∠B=∠D=90°,把紙片按如圖的方式折疊,使點B落
在AD邊上的點B′處,AE是折痕.
(1)試判斷B′E與DC的位置關系;
(2)若∠C=130°,求∠AEB的度數.
20.如圖,長方形OABC中,O為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原點,A點的坐標為(4,0),C點的坐標為(0,6),點B在第一象限內,點P從原點O出發,以每秒2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著O-A-B-C-O的路線移動(即沿長方形移動一周).
(1)寫出點B的坐標;
(2)當點P移動3秒時,求三角形OAP的面積;
(3)在移動過程中,當點P到x軸的距離為4個單位長度時,求點P移動的時間.
21.已知AB∥CD,AD與BC相交于點M,BE平分∠ABC,DE平分∠ADC.
(1)如圖1,當∠ABC=50°,∠ADC=60°時,求∠E的度數;
(2)如圖2,當AD⊥BC時,求∠E的度數;
(3)當∠AMB=時,直接寫出∠E的度數(用含
的式子表示).
五、探究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0分)
22.已知O為直線AB上的一點,∠COE=90°,射線OF平分∠AOE.
(1)在圖1中,當∠COF=36°時,則∠BOE= ;當∠COF=m°時,則∠BOE= ;以此判斷∠COF和∠BOE之間的數量關系是 ;
(2)若將∠COE繞點O旋轉至圖2的位置,試問(1)中∠COF和∠BOE之間
的數量關系是否會發生變化?若不發生變化,請你加以證明;若發生變化,
請你說明理由;
(3)若將∠COE繞點O旋轉至圖3的位置,繼續探究∠COF和∠BOE之間的
數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圖1 圖2 圖3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