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人體內廢物的排出》廣東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人體內廢物的排出-廣東省級優課
《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過程。
2、通過模型建構來了解腎單位的結構,并借助模型來了解尿液的形成過程。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小組合作建構模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借助導學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模型建構活動,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
2、通過小組互評,交流共享思維成果,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 3、通過學習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樹立健康意識。 (二)教學內容
1、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學生學習了人體的營養、呼吸、物質的運輸之后,針對人體內廢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本章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與前面所學知識聯系緊密。因此了解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有利于將前面所學的知識貫穿起來,并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2、重點與難點
重點:腎單位的結構和尿液形成的過程。
難點:(1)學生對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2)血漿、原尿和尿液的成分變化。
(三)教學對象
學生對尿的形成和排出這一生理現象雖熟悉,但對于尿是怎樣在腎臟中形成還不清楚,尤其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學生不易理解。由于初一學生形象思維仍優于抽象思維,對實驗很感興趣,樂于觀察但對理論性強的概念和抽象的過程不易理解和記憶,所以教師要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模型、資料分析、課件展示和實驗等直觀的教學媒體,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認識。 (四)教學策略
1. 教學設計思想和依據
依據新的生物課程標準,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采用模型構建法,借點評:小組互評,交流各小組模型制作的優缺點。 歸納:通過展示我們可以概括出腎單位由哪三部分組成?
(學生齊說,教師板書)
力。
【活動二】尿的形成過
程
過渡:腎單位各部分在尿的形成過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設疑:(結合模型)腎小囊中的液體來自哪里呢? 腎小球里是什么液體? 投影:表格一
比較:請對比某健康人的血漿和腎小囊中液體的主要成分, 說說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了 和 外,哪
些成分到了腎小囊中?
分析:進入腎小囊中的物質有什么特點?這些物質進入腎
小囊要穿過什么結構? 提問:腎小球和腎小囊壁有何作用? 歸納:腎小球和腎小囊壁有過濾作用。
設疑:經過過濾作用后在腎小囊腔中形成了什么液體? 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約有180升,而我們每天排出的尿
液有這么多嗎? 投影:表格二
比較:請對比某健康人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說說尿液
中沒有_____和____,它們去了哪里呢? 說明:它們被全部重吸收了。
推理:(結合模型)原尿在下行過程中會經過哪里?可能在
腎單位的哪個結構被重吸收? 分析:腎小管具備重吸收的條件嗎?
講述:腎小管周圍纏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毛細血管壁很
薄,只由一層細胞構成,有利于進行物質交換。 歸納:腎小管有重吸收作用。
結合模型,層層推理,由淺入深,得出結論。
【活動三】尿液的形成過程中血液
的成分變化 過渡:由此可見,尿液的形成過程包括哪兩步?分別形成
了什么液體呢?在尿液的形成過程中血液的成分如何變化呢?請填寫導學案【活動三】中的ABCD。
交流:小組討論后由派代表展示答案。
分析:真正的氣體交換發生在腎小管周圍的毛細血管處。
突破難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