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體內廢物,排出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福建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福建省福州華僑中學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福州華僑中學 林惠芳
1、設計思路
1.1教材分析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五章的內容。在之前已學習中已經了解人體通過消化系統從外界獲取營養物質,通過呼吸系統獲取氧,通過循環系統送給組織細胞,細胞在呼吸作用中產生了廢物,廢物是如何排出體外的呢?故在消化、呼吸、循環系統之后安排了人體廢物排出相關知識,起到一個延伸和完善的作用。
它在本冊書中是一個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與前面所學知識聯系緊密,并為以后的學習《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奠定基礎,所以本章節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1.2學情分析:
1.從學生年齡特征上看: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因此模型構建有利于學生直觀理解腎單位的結構,在本章節的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對學生直觀的理解腎單位中有兩條管道系統:血路
和尿路有極大的幫助。
2、從學生的知識結構上看:學生已基本掌握了血液循環的基礎知識,在學習這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可以通過復習血液循環的舊知識,溫故而知新,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通過模型構建、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生完全能寫出腎單位的血路。
3.學生在了解腎單位結構后,能根據這樣腎單位的結構水到渠成,大膽推測尿液是來自于血液。在模型中能直觀觀察到在腎單位有兩處毛細血管,并能大膽推測在這兩處毛細血管都有可能有物質的變化. 為第二課時尿的形成這個教學難點的突破打下基礎。
1.3設計思路:通過對血液循環的復習,通過學生分組活動構建腎單位模型,通過學生對模型的觀察和分析,在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了解腎單位的生理結構的基礎上,大膽推測尿液是來自于血液,再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小心求證),最后以實驗數據為事實依據來得出結論:尿液是血液經過過濾和重吸收形成。
2.教學目標
2.1知識與技能
(1)描述泌尿系統的組成
(2)描述腎單位的結構
2.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文字描述和圖片的觀察來構建腎單位的模型,(動手構建模型的能力,在建構模型的過
程中發現問題的能力,小組交流與合作能力)
(2)運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嘗試歸納血路和尿路。(小組交流與合作能力,溫故知新,知識遷移的能力)
(3)了解腎單位結構后,能根據這樣腎單位的結構大膽推測尿液是來自于血液,并討論設計實驗來小心求證假設。(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小組交流與合作能力)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確立腎單位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2)通過腎移植和血液透析的了解,認識到腎臟對人的重要性。
3.教學重難點
3.1教學重點:腎單位的結構.
腎單位結構復雜,又是產生尿液的結構單位,是看不到卻很重要的關鍵知識點。因此給學生創造模型構建的機會,通過這種方式來突破腎單位這個重點,并為接下來學習尿液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3.2教學難點:
1.構建模型。在教學中注重將抽象的文字、平面的圖片轉化成立體的結構,降低學生構建模型的難度.
2. 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1. 通過學生觀看捐腎的視頻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提問的欲望。2.
通過構建模型的實驗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欲望,有益于學生提出問題。并將此項作為實驗報告的一部分,讓學生將自己的問題及時記錄下來.
4.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采用的教學策略是:讓學生從感性認知入手,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和活動情境,在情境學習中討論研究、活動探究、分析歸納比較,達成共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參與到活動中來,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在活動中培養科學素養。教師在此過程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
5.課前準備 : 實驗材料: (共九組,每組9樣物品。)
1.網兜(紅色)個 2.網兜(紅藍色個)3.水管 1根 4.襪子1只 5.半截塑料瓶1個 6.透明膠(寬)1個 7.紙膠(窄)1個(在上面寫字,作為標簽紙)8.圓珠筆1只 9.剪刀1把
6、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及教學中的注意
點
課題引入
一:觀看《七歲腦癌男孩捐腎救母》視頻, 看完視頻,大家想了解…(把學生問題寫在最左的黑板)
二:課本77頁科學技術社會(血液透析和腎移植)
教師提問:
1.尿毒癥,這是腎衰竭導致的,我們來看課本上的描述? 2.如何治療?
這就是血液透析機,等這節課上完,我們就會明白它為什么是這個樣子。患者每周要進行2-3次的血液透析.可見,腎臟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學生提出問題:
(腎臟有什么作用?腎臟的結構是什么樣的?什么是尿毒癥?什么是腎衰竭?捐獻了一個腎臟,只留一個腎臟,對本人有影響嗎?)
學生回答:
(腎移植。有些患者在腎衰竭,還沒有等到合適的腎源的時候,就要進行血液透析。)
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提問的欲望。
(等本章內容上完,回頭來看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
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從課本的閱讀資料中提取所需信息。
新課教學
一.泌尿系統的組成。
那么腎臟是屬于哪一個系統?它的作用是什么?
泌尿系統除了腎臟還有(…)腎臟的作用是(…)
現在一起來完成頂尖課課練P43要點提示2(1)
(寫板書)
學生回答
學生完成練習
通過完成練習讓學生再次熟悉新名詞(從聽到寫)
二、腎單位的結構
請認真觀察,與腎臟相連有幾根管?分別是?如何區別動脈靜脈,
記得觀察小魚尾鰭的實驗嗎?怎么區分動脈靜脈?。
根據你學過的知識,推測一下血液是怎樣進出腎臟的?
注意觀察標注腎動脈和腎靜脈的顏色,血液顏色為何發生改變?為什么由鮮紅色的動脈血變成暗紅色的靜脈血?
物質交換最適合在哪一種血管中進行?
因此在腎臟中肯定有毛細血管。
我們以豬的腎臟為例,看到毛細血管了嗎?好,把這一小部分放
學生回答:(①②③三根。這根是(輸尿管)這根是(肺動脈)這根是(肺靜脈))。
動脈血流方向是(出心的),靜脈是(回心的)
血液從心臟出心流到腎動脈(入腎臟)從腎靜脈回心。
(氧氣減少了,有物質交換)
通過復習血液循環的舊知識,溫故而知新。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滲透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1、小組討論:找出不一樣的模型,觀察哪一種是正確的?為什么?2、派一名組員,表達你們的
觀點。)
認真觀察腎單位模型:里有幾個入口,幾個出口?
入口?進來的是未過濾的血。 出口?出去的是過濾的血。 那血液里的廢物呢?
一個腎臟里大約有100萬個腎單
位,這些腎單位的三個口與腎臟
外的三個管是怎么連接的?
入球小動脈血液是哪來的?
從哪里出腎臟?
腎小管與哪根管相連?
根據這樣的腎單位的結構,請你大膽推測:尿液是來自于 .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么,在腎單位里應該要有兩條管道系統:血路和尿路。而且它們之間還有一定的關系。
第二次小組活動
1.取回畫板,修正自制的腎單位模型,放回畫架
2.完成實驗報告二、根據左圖填寫腎單位的血路和尿路。(每人一份,鼓勵小組交流討論。)
剛才最快交的小組派一個同學上來寫,可以在有困難時向同組同學求助。同組同學也可以上來幫忙。
學生回答: (3個)
(從入球小動脈進入)
(腎靜脈出去)
(從腎小管里以尿的形式
排出去)
學生回答: (腎動脈)--入腎 (腎動脈出去)---出腎。 (輸尿管)。
(血液。)
第二次學生小組活動
注意從微觀(腎單位)到宏觀(腎臟)的銜接, 注意腎臟內外的銜接。注重從局部回到整體,避免知識碎片。
活動1:允許學生犯錯誤,在教學環節中要給學生修正錯誤的機會。
活動2: 學生通過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分析,最終形成完整的認知,在此將圖片信息,構建的模型以概念圖的形式表達出來。 書寫概念圖也可以檢測學生對本節課諸多新名詞的掌握情況。
(教學中的注意點:1.遇到學生書寫概念圖有困難的同學,提示學生先在圖上畫出血路的路徑,再轉
(小提示:尿液從哪里來,源頭不好找,可以倒著推。)
點評實驗報告:
腎小囊里的尿液來自(腎小球的血液)這里的結構適合物質過來嗎?
毛細血管有什么特點?
那在腎小管這里也有毛細血管,是不是也有物質的變化呢?
這些物質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尿液的形成。
那么尿液是怎么形成的呢?這個問題,只靠觀察模型,是解決不了.因此要通過做實驗來解決。
整理一下:我們剛才提出的問題是:尿液是怎么形成的?
回到剛才的推測:尿是來自于血液。這是我們作出的假設。 接下來要制定計劃,通過實驗來證明我們的假設。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作業:制定實驗方案(每人一份,鼓勵小組交流)
(適合,這里是毛細血管)
(管壁最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組成;血流速度最慢,物質很容易穿過去。)
(可能有)
討論交流作業
化為文字。
2.建議實驗報告每人一份,而不是每組一份。避免只是個別同學參與. 3.實驗報告的評分要加入小組內部互評,以此鼓勵小組合作,人人參與. 4.上臺書寫的同學會有膽怯的心理。允許小組援助。)
當學生在困惑尿路的源頭是什么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逆向思維。
滲透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中的注意點:在這,會有學生提出,物質很容易從腎小球壁傳出,能進入腎小囊嗎?教師不急解答,引導孩子觀察腎小囊壁,孩子更能體會生物結構總是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培養學生大膽推測,小心求證的能力。
(教學中的注意點:1、不同程度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設計方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進行引導。方案一:只想到要去研究血液,更進一步會想到抽取血液和尿液分析成分有什么相同點。方案二:考慮到物質交換,考慮到要在物質交換前后抽取液體來分析液體成分,但具體在哪個結構里抽取液體還有爭議。方案三:用水等物質來模擬血液倒入腎小囊看看那些物質能穿過腎小囊,進入腎小管。方案四:有學生會考慮到用同位素標記的方法來進行實
驗。因此,給孩子一個開放的平臺,教師能收獲滿滿的驚喜。
2、具體在哪個結構里抽取液體還有爭議:有學生提出在入球小動脈抽取液體比在腎小球里抽取合理。 應鼓勵表揚孩子的不同見解。)
個人課堂教學反思表
執教者 林惠芳 學 校 福州華僑中學 班 級 初一6班 學生數
44人
課 題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日 期
2017年3月
教學設計反饋
本節課按照我的教學設計來進行,較好本課的教學目標,課堂上學生的積極參與,時間控制較好,本節課的亮點是腎單位模型的構建,效果較好,同學們較直觀地理解并掌握了這節課的教學重點。
課堂駕馭情況反饋
我對這節課教學情況較滿意,親和力強,教態自然,有激情。板書簡潔明了。善于激發學生思維。課堂調控能力較強,整節課節奏控制較好。
在教學環節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能力;1. 通過學生觀看捐腎的視頻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提問的欲望。2.通過構建模型的實驗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欲望,有益于學生提出問題。并將此項作為實驗報告的一部分,讓學生將自己的問題及時記錄下來. 在課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腎單位模型的構建,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的形式嘗試歸納血路和尿路,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設計實驗來小心求證假設尿液是來自于血液.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的能力,小組交流與合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心理變化: 1、對于規定時間內完不成任務的小組給予安慰,告訴學生還有第二次活動,修正的機會。2、讓學生自愿組成小組,盡量降低小組內部的摩擦,教學中只需特別關注個別湊合組成的小組。3、教師在各小組巡查時,盡量鼓勵讓每個孩子參與活動,鼓勵表揚孩子的不同見解。
教材與教學資源
創意性地用礦泉水瓶的上部組合襪子來模擬腎小囊;用紅色紗網旋轉變短變粗來模擬腎小球;用軟管來模擬腎小管,自制腎單位的模型。該教具很好地突破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改進與提高
本節課存在著一些有待改進之處,主要體現:
1.學生活動較多,時間略緊張,留個學生發言時間較少的現象。 2、課題引入《七歲腦癌男孩捐腎救母》的視頻更換為成年人捐腎學生情感上更容易接受。 3、學生小組活動時應盡量給學生思考空間,應小聲與各組交流,盡量不打斷學生的交流。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