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土地改革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3課《土地改革》建設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3課《土地改革》建設兵團省級優課
第3課 土地改革
了解土地改革運動。
知識與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況;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及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注意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概括、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指導學生搜集整理教材圖片、網站資料等課程資源中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師引導下展開討論,幫助學生對教材主干知識體系進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加深學生對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歷史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農民在2 000多年來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是值得我們熱愛的;認識土地改革的勝利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重點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 難點
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圖片,圖中的三位人物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無論是明末農民起義李自成的均田免賦,還是太平天國洪秀全的有田同耕,亦或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權都提到了一個相同的詞匯——土地,那今天我們就要回到1950年,看看新中國是如何圓千萬農民的夢的。 這就是我們要講的新課:土地改革。
一、憫農——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師:在新中國的農村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這也許是一個你我都知道的故事——《半夜雞叫》。 觀看視頻節選,約2分鐘。
師:出示材料,分析出周扒皮,長工都代表什么階級,生活的現狀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這些問題并不難,可以由全班同學其聲回答。
教師:綜合上述材料,你估計當時農民會過著怎樣的生活?(住、吃)
師:這只是千萬農民生活的縮影,看圖表,來了解當時中國農村的具體情況如何? 學生:回答問題。發現當時地主只占農村人口的百分之十但是卻擁有百分之70到80的土地,占百分之90的農民只擁有少部分土地,
教師: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時候農村,實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生:封建土地制度。
教師:這種制度給當時的農村帶來了什么影響? 生:回答。
教師:這時候的農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生:有自己的土地。 師:怎么滿足呢? 生:進行土地改革。 所以,我們總結土地改革的原因:
學生思考、歸納:
(1)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新中國成立時,占全國3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農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二、惠農——《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
師:那么在土改中,當時是怎么做的呢?我黨總結了過去領導土地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又適應建國后的新形勢,在1950年6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成為指導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據。
請看投影資料,試分析此次改革的目的、主要地點、做法和結果。
生1:改革的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生2:主要地點在新解放區,僅限于大陸不包括臺灣。做法是1950年冬開始,有領導的分期分批進行。
結果是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七億畝土地和大量的家具等。還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繳納約350億公斤糧食的地租,農民真正得到了解放。總的看來,解放前很多農民房無一間,地無一垅,終年饑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問題探究: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三、利農——土地改革的意義
師:土地改革后獲得土地的農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呢,創設情景,結合材料分析得出土地改革的意義。
結合材料 共同探究
(1)就舊中國一般的土地情況來說,大體是這樣的:占鄉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農,占有約70%-----80%的土地,他們借此殘酷地剝削農民;而占鄉村人口90%以上的貧農、雇農、中農及其他人民,卻總共只占有約20%----30%的土地,他們終年勞動,不得溫飽。 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這一制度在1950---1952年進行的土地改革中其結果是什么?
【結論:廢除了我國存在兩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2)下表是白城縣嶺下、勝利、建政三村階級結構變動情況表(單位:戶) 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結論:消滅了地主階級】
(3)我們祖祖輩輩做夢都在想著有一天自己能有三畝、五畝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種,那有多高興啊!„„現在這個夢想實現了。„„
-------遼寧農民給毛主席的一封信 我們祖祖輩輩的夢想是什么?
我們祖祖輩輩的夢想實現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結論:農民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
(4)土地改革的成功,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力得到明顯發展。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2%,。 據材料指出全國糧食產量增加的原因?
【結論: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 (5) 時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說:“農民得到了土地,我們的黨就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全國農民擁護的事情,那個時候,沒有辦不成的。……”
材料說明了什么? 【結論:鞏固了人民政權】
(6)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哪些問題?(內容和目的) 土地改革的完成,目的實現了,用文字如何表達?
【結論: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三、1950年的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種土地制度的異同點。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國大部分地區改革都已完成,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第3課 土地改革
一、憫農——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二、惠農——《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 三、利農——土地改革的意義
四、興農——國家重民生,農業得發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