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美國內戰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3課《美國內戰》江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3課 美國內戰教學設計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學 朱政
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歷史事件,被稱為美國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也是資產階級統治在世界范圍內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的一個典型事例。在學習美國內戰之前,我們剛結束學習美國獨立戰爭不久,學生對美國有了一定的認識,這給這節課的講述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整堂課的設計,我比較注重的是學生作為主體如何主動去學這段歷史,所有教學過程中有比較多的問題設計,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下是我從教材、教材教法及學法、教學過程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程的具體介紹。
一、教材分析
《美國內戰》介紹了獨立后的美國領土的擴張,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內戰爆發概況及其結果。它的實現,為以后美國的飛速發展,成為世界最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了解美國的領土擴張;美國獨立后兩種經濟形式的存在,明確內戰前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焦點;掌握美國內戰的整體過程及其意義;了解《宅地法》與《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意義;評價林肯總統。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美國內戰發生的原因和意義的分析,提高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美國內戰的分析,使學生認識:這場戰爭是兩種經濟形式矛盾斗爭的結果,是美國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取消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但內戰沒能徹底消滅種族歧視,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 (三)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是一個國家迅速發展的重要條件。 本課的重點是美國內戰的過程,本課的難點是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分析及美國內戰對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二、教材教法及學法
本課教學設計分三個模塊: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事件的背景)、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事件的過程)、一個年輕國家的新生(事件的意義),在這三個模塊中穿插活動情景,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努力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加強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因為這節課面對的是初三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學習能力,學生又剛學過美國獨立戰爭,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展示圖片人物奧巴馬,隨后展示材料:“在我們紀念第16任總統誕辰200周年之際,我能說我對這位偉人懷有特殊的感激之情,是他讓我的故事成為可能,是他讓美國的故事成為可能。” ——奧巴馬(2009.2.12)
(利用學生熟悉的政治人物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代入本課內容,做到教育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引。)
教師提問:奧巴馬所提到的“他”是誰? 學生回答:(林肯)
教師提問:林肯怎么就讓奧巴馬的故事成為可能?林肯怎么就讓美國的故事成為可能? 學生回答:(解放黑奴或美國內戰)
(此部分因為學生又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學生答案基本是相對固定的,以此進入新課) (二)、新課學習
PPT展示圖片“20世紀美國國旗”,提問:這張圖片認識么? 學生回答:美國國旗
教師繼續展示圖片“獨立初美國國旗和19世紀初美國國旗”并說明:其實美國國旗一開始并不是我們剛才所看到的樣子,而是有自己的演變過程。全部展示完后,提問:“美國國旗的哪部分發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星星(星星變多)
教師引導:這星星代表的是美國的州,實際上表示的是美國的州數變多,這跟美國的領土擴張有關系。
(美國國旗學生基本都認識,而獨立初美國國旗的演變大多數學生都比較陌生,通過美國國旗的變化,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圖片,培養學生識圖能力)
教師PPT展示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快速瀏覽并說明:美國在獨立后通過購買、兼并等方式基本形成現今美國的版圖。這是美國獨立后發生的變化。美國獨立后除了領土發生變化,其經濟發展也有自己的變化。教師PPT展示圖片“獨立后美國南北經濟發展”,并提問:南北方經濟制度有什么不同?(該問題用PPT展示)。引導學生分析圖片及閱讀課本P10第一段,并點名學生回答。
(該環節通過圖片對比及課本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分析回答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圖片信息、整合課本信息的能力)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北方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南方發展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在此處注意強調:奴隸制種植園經濟是采用奴隸進行生產,而不是奴隸制),在發展過程中,雙方矛盾重重,越來越尖銳,引出第一板塊: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 1、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美國內戰的背景)
場景再現:PPT展示南北方經濟的兩個代表人物安德森和約翰及他們之間的對話,并展示問題:從對話中可以看出,當時美國南北方在哪些方面存在矛盾?
(該環節設計旨在用人物對話的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且設計時特別用人物頭像制作對話。在引導學生找出他們對話中所能體現的矛盾時,注意角色的代入,讓學生自己成為安德森或者約翰,即學生成為該環節的主體,幫助學生理解對話內容,找到南北方矛盾所在。) 依次展示對話并得到答案后,教師利用PPT展示當時南北方矛盾的幾個方面并口述總結:當時美國主要在原料、市場、勞動力、關稅這四個方面存在矛盾。 引導學生看課本P10第二段并展示圖片(如右),提問:當時美國南北方除了我們剛剛所提到的四個方面存在矛盾外,還在什么方面存在矛盾? 學生回答:奴隸制的問題
(該環節設計意在突出當時南北方矛盾的焦點問題是奴隸制的存廢問題。課本和圖片的信息都非常明確,學生答案基本也都能講到奴隸制。)
教師:當時針對新開發的西部地區采取何種經濟形式發展,
南北方各持己見且僵持不下,后矛盾激化,直接將問題升級到奴隸制是否應該存在,即奴隸制的存廢問題。這也是南北方矛盾的焦點。南北方的矛盾重重且漸漸不可調和,最終導致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而他們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亦是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2、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美國內戰的過程) 教師:這場戰爭的導火線是什么?(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該環節的答案會出現多種,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多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出現不同答案時,如果答案中有正確內容,則設置選項讓學生選擇后給出正確答案,如果沒有則在確定
他們沒有找到合適答案后直接否定所有答案,達到激起疑問的目的,然后共同解決問題。) 教師給出答案后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 ——林肯1858年的一次演說 材料二:聯邦必須而且將會得到保留。
——林肯1860年總統競選的主題 (1)材料中的“房子”、“半奴隸”、“半自由”分別指的是什么? (2)材料反映了林肯的哪些主張?
(該環節的設計主要在引導學生理解林肯的主張,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林肯當選總統是美國內戰的導火線。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分析問題,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問題的能力。) 教師展示表格,部分完成表格內容,并作相應的材料補充,表格如下:
根本原因 南北方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矛盾焦點 奴隸制的存廢 導火線 林肯當選總統
開始標志 1861年4月,南方挑起內戰 戰爭初期形式 轉折 結束標志
(該設計旨在幫助學生整合整個美國內戰的過程,培養學生用表格梳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教師展示材料,讓學生了解戰爭初期南北實力對比,讓學生根據實際實力分析當時南北戰爭戰況。材料如下:
南北雙方情況對比表
雙方 州數 人口 經濟 性質 人心 海軍艦只 北方 23個 2200萬 先進 正義 支持 700艘 南方
11個
900萬
落后
非正義
反對
少量
(該環節通過材料所給數據和實際戰況的結果對比,引起學生疑問,通過角色代入的方式:如果你是林肯你如何解決困境?以此達到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目的,并引出兩個文件的頒布,同時通過問題:為什么這兩個文件的頒布就解決了你作為林肯的困境了呢?以此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問題環環相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文件作用的思考。) 教師完善文件頒布時間后,出示材料:
(該環節主要通過用角色代入的方式對文件材料的分析來增強學生對文件的情感理解,以此加深學生對文件頒布所產生作用的理解,認識到這兩個文件的頒布是美國內戰的轉折,特別注意突出強調《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教師展示表格,并繼續完成表格內容,補充相應史實圖片,表格如下: 根本原因 南北方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矛盾焦點 奴隸制的存廢 導火線 林肯當選總統
開始標志 1861年4月,南方挑起內戰 戰爭初期形式 北方節節失利
轉折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和 宅地法 的頒布 結束標志
1865年,北方勝利
教師引導語:內戰的結束,也意味著一個年輕的國家的新生。 拋出問題:為什么內戰的結束以為著這個年輕的國家獲得了新生?
(該問題設計在引起學生思考的同時,代入本課第三部分內容,完成教育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提。)
3、一個年輕國家的新生(美國內戰的意義) 出示材料如下: 材料 一:
美國南北戰爭粉碎了奴隸主的反動勢力,從而維護了美國的統一……如果美國分裂成了兩個或者更多的國家,或者北方沒有贏得勝利,美國就不可能成為20世紀世界第一強國。 ———摘自《大國崛起》 材料二:
1860年美國生鐵產量不足一百萬噸,1915年超過三千三百萬噸,增長了30多倍;1867年鋼產量不足兩萬噸,到1915年超過三千二百萬噸,增長一千多倍。1860年美國工業產量居世界第四位,1894年躍居世界第一。1913年美國工業產量相當于當時英、德、法、日四國工業產量的總和。
(設計該環節時,點名學生起來,并拋出問題:材料一告訴我們美國內戰中林肯做到了什么?以此來幫助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及對美國新生的理解,引出美國內戰的意義所在。緊接著看材料二美國經濟的發展,引出美國內戰的性質是場資產階級革命。本環節主要通過對學生閱讀材料的引導,問題環環相扣,讓學生說出答案以完成這部分的教學,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材料的能力及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4、教學拓展:
①回歸上述材料一,通過美國林肯做到的事情看美國經濟的發展,你有什么認識? ②通過展示美國、中國現今的外交狀況資料圖片(不拓展),引導學生回顧祖國大陸與臺灣問題中美國曾扮演的角色,拋出問題:如果現在美國出來干涉臺灣回歸的話,你有什么話對美國當局說?(注意結合本課所學內容)
(該環節的設計,主旨在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及情感的升華,做到教學第三環節:升。通過問題一,讓學生認識到國家統一的重要性;通過問題二,讓學生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適用于國際交往,而一個中國則是我們一貫堅持的原則。) (三)、課堂小結
(總結該課內容,利用表格或板書,幫助學生梳理該課主要知識,鞏固記憶的同時,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梳理的能力) (四)、課堂反思
在學習本課內容時學生已經學習過美國獨立戰爭,所以對美國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習起來相對有自己的知識基礎,教學相對輕松。在教學過程中材料的處理需特別注意,不可過多擴充,特別在提到臺灣問題時,需注意學生價值觀的引導。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