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組1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廣東省 - 東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組1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廣東省 - 東莞
獨坐敬亭山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引導學生抓住詩眼學習古詩,反復誦讀品味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領悟詩的大意。 3. 結合詩人的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古詩的認識,并通過練筆升華對古詩的感受體會。
教學重點:
1. 引導學生抓住詩眼學習古詩,反復誦讀品味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領悟詩的大意。 2. 結合詩人的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古詩的認識,并通過練筆升華對古詩的感受體會。
教學難點:
1. 引導學生抓住詩眼學習古詩,反復誦讀品味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領悟詩的大意。
教學過程 : 一. 制造期待 1.詩句導入,加深認識。
導:孩子們,這一節課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唐代著名詩人的作品,他號稱青蓮居士,杜甫這樣形容他: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生讀) 皮日休這樣贊美他:
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皮日休(生讀) 白居易這樣評價他:
吟詠留千古,聲名動四夷——白居易(生讀) 導:他是誰?以上的評價里,你讀出一個怎樣的李白? 2.提問學生讀后感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讀詩句,掌握抓住關鍵詞句,讀懂詩句的意思,加深學生對詩人李白的認識,產生學習古詩的期待,增加學習興趣。] 二. 抓準題眼
1.讀詩題
導:你們都能讀出自己的看法,很不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古詩《獨坐敬亭山》,看看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對李白產生了怎樣的印象呢?讀了課題,你讀懂了什么? 預設生產:詩人在敬亭山看風景(點評,你讀懂了地點)
詩人自己一個人,很孤獨(哦?你怎么知道的?)
2.引導學生抓題眼
導:看來你們都能讀懂題目,找到題目的中心,“獨”!正是這首詩的意境所在。讀懂題目,找準詩眼,我們就能迅速地感知古詩的情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讀詩句,掌握抓住關鍵詞句,讀懂詩句的意思,加深學生對詩人李白的認識,產生學習古詩的期待,增加學習興趣。] 三. 指導停頓
1.出示自讀要求,學生自讀古詩
導:請同學們自讀《獨坐敬亭山》,注意,聽清楚要求,第一,自由朗讀,第二反復朗讀,一直把這首詩讀通了,讀順了為止。 (學生生子讀)
導:讀書要按自己的節奏,讀書時的精神狀態要投入,孩子們做得非常非常好。 (教師指名讀,并適當點評) 2.師生合作讀,讀準停頓。
導:讀詩的時候,我們常常根據詩的意思讀出詩特有的節奏和味道,我們一起來讀。每句詩的前兩個字你們一起讀,后三個字我來讀。我來讀題目和作者,來,獨坐敬亭山,唐,李白。 生:眾鳥 導:高/飛/盡 生:孤云 導:獨/去/閑 生:相看 導:兩/不厭 生:只有
導:敬-亭-山,很好,接著我們反過來讀,老師來讀前面兩個字,同學們讀后面三個字,注意,要讀出像老師剛才那樣讀。獨坐敬亭山,唐,李白。 導:眾鳥生:高/飛/盡 導:孤云 生:獨/去/閑 導:相看 生:兩/不厭 導:只有 生:敬-亭-山
3.出示自讀要求,并批注
導:很好,我們讀詩,就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這樣才能讀出感覺,讀出情緒。我們反復讀了這首詩好幾遍,你讀出了怎樣的感覺?誰能用一個詞來形容? (孤獨、寂寞、悲傷、滿足、愉悅、快樂„„(預設生成)
導:同一首詩,為什么我們會讀出不同的感覺呢?請拿起筆,靜靜默讀這首詩,你可以結合注釋看看詩的意思,也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這首詩的哪些地方,哪些詞語給你帶來這樣的感覺,接著做做記號。
[設計意圖:課堂上開展多形式的讀,通過自讀、合作讀、默讀,把教學內容串連起來。] 四. 以讀悟情 1.以讀促悟,描述畫面
導:非常好,請同學們停筆,老師提一個問題,看看你們讀得怎樣。孩子們,你們從詩中哪些地方讀出了怎樣的一個李白?
(預設)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我從“盡”字和“去”知道了鳥兒和云朵都離開他,沒 導:你可以結合注釋,把這兩句詩的畫面說得更加具體嗎?
(預設)一群鳥兒在天上飛,越飛越高,最后消失在天邊;一片白云非常悠閑,自由自在地飄走了„„。
導:詩人眼中的風景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預設)感覺非常地安靜,很悠閑
導:鳥兒在藍天飛翔,白云在天空漂遠,這一切景物都是離詩人而去的,只留下詩人一個人靜靜呆地在那里。一片靜寂!那是多么孤獨的畫面啊!誰來讀?! 指名讀,引導情感朗讀,再齊讀展示
導:鳥盡云去,只剩下靜寂!獨坐敬亭山的李白內心孤獨嗎?
(預設)因為他有敬亭山陪伴!最后兩句詩句是——“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導:你可以根據書本的注釋,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嗎?
(預設)我看著敬亭山,敬亭山也注視著我,我們互相看怎么也看不夠。誰能理解我的心情,只有敬亭山了。詩人把敬亭山當作自己的好朋友,自己的好知己了。
導:前面兩句詩寫景,如此孤獨靜寂;后兩句詩寫心情,寫書了作者的滿足。孤獨而不寂寞,獨自一人卻不孤單。
[設計意圖:層層遞進,以“感悟——畫面——情感——朗讀”四環節組成,先讓學生感受,再說出畫面,在深入理解詩句情感,再把情感融入朗讀,從而讀出詩句的韻味。] 2.深入感悟,提出疑問
導:孩子們,整首詩描繪的畫面我們已經讀出來了,你有疑惑嗎?
(預設)為什么要把敬亭山當作知己?為什么周圍的景物白云和鳥兒都離開他?„„ 導:但是,詩人卻獨坐敬亭山,這“獨”字,除了有獨自一人的意思,更有同學們所說的孤獨心情!表面是孤獨寂寞的,最后卻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結束。
[設計意圖:學貴有疑,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一首古詩,能挖掘,發現,探究的內涵實在太多了!] 五. 知人論世
導:孩子們,請看屏幕,李白生平曾七次來到宣城的敬亭山,但在之前他的心情卻大不一樣 學生讀——“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閑,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導:你讀出了什么?
生:作者很喜歡敬亭山,那里風景很好
導:是的,眼中看到好的風景,那是因為當時的李白身邊有朋友,也有一顆悠閑自得的心,請讀——
學生讀——“時游敬亭山,閑聽松風眠。” 導:你又讀出了什么?
生:李白常常到敬亭山游玩,聽著風吹過松林的聲音入眠。
導:不僅如此,李白還在敬亭山下蓋起了住房,接來了子女共住以享天倫之樂。 學生讀——“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
導:(屏幕出示背景)可是,在公元761年,李白已歲逾花甲,在經歷了漂泊流離,經歷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獄之災,經歷了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來到宣城時,再也沒有昔日友朋如云、迎來送往的場面了,再也沒有北樓縱酒、敬亭論詩的瀟灑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凄涼襲上心頭,于是在他眼中,鳥兒和云兒,都付之色彩„„誰來讀這兩句詩句? 生讀
導:壓抑,寂寞 生讀
導:淡淡的哀傷和無助
導: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句詩句,讀“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導:是啊,鳥兒,云朵,你們也要舍我而去嗎?經歷流放,蒙受冤獄,當年受寵封為翰林,他與友人御風而歌的日子已經不再,他孤生一人重游敬亭山,但他看著高高的敬亭山,仍怡然自得地說——
生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導:曾經,他默默地看著敬亭山自言自語地說 生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導:被唐玄宗奉為貴賓,讓宦官高力士為他拖鞋,他曾經傲然眾人 生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導:才華橫溢的李白曾經被杜甫這樣形容—— 生讀:“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導:現在卻孤身一人,只剩下敬亭山與他相伴,他仍不減當年的狂放灑脫,自我安慰道—— 生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導:此時的李白,人間冷眼,世態炎涼,都看盡了。但是在他的留下的詩句中,我們仍能體會到他的灑脫和豪邁,他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也說“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歷經艱辛的李白,仍然保持方達樂觀的一面,孤身漂泊,獨自一人看著敬亭山,仍能自我安慰——
生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設計意圖:拓展延伸課外詩句,讓學生通過了解詩人創作背景,從而加深對《獨坐敬亭山》的理解,再通過延伸學習李白其它的詩句,以及了解李白的生平,讓學生深入體會李白詩詞中蘊含的放達,張狂和自由。] 六. 練筆升華 1.指導練筆
導:鳥盡云去,獨坐敬亭,李白就這樣靜靜地端坐著,深情地看著敬亭山,他仿佛聽到這位“知己”對他說什么?請同學們拿起筆,展開你的想象,寫一寫,請用“我的好朋友李白”
開頭。 生:展示練筆 導:點評
導:我們學了獨坐敬亭山這首詩,你一定會被李白深深地觸動。當別人提起詩仙李白,你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也曾經受盡挫折,仍他然能笑著面對落魄和困境,于是你會想起這首詩— 生:獨坐敬亭山
導:輕輕地,把這首詩讀起來
生: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導:即使相隔數百年,我們仍然能通過這首“獨坐敬亭山”來感知李白曾經的孤獨無奈,他的豁達張狂,我們都能夠通過詩句觸摸到他最柔弱的心靈,李白不是孤獨的,跨越時空,他的詩句能打動我們,我們能讀懂他的內心! 2.學法:融情入景
導:因為有情感,詩才有力量和溫度,心中有情,感嘆人情冷漠,才有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靜寂,因為不忘自我,不是自信地活著,才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放達;清代王國維說,請同學們回去自讀《月下獨酌》,思考,這首詩與《獨坐敬亭山》有什么相似之處,那些詩句寫景的地方也運用融情入景呢?
(出示作業)
自讀李白的《月下獨酌》,思考:
1. 這首一詩跟《獨坐敬亭山》有相似之處嗎? 2.這首詩哪些句子同樣也運用融情入景的方法?
板書設計
1. 獨坐敬亭山
李白
鳥盡 云去 靜寂 融情入景 相看 不厭 知己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