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古詩二首,敕勒歌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18課古詩二首《敕勒歌》安徽省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18課古詩二首 《敕勒歌》安徽省優課
部編本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課文
18 《敕勒歌》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18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這首民歌描繪了我國內蒙古陰山腳下土地遼闊、牧草豐茂、牛羊肥壯的草原風光。反映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表現了他們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 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有了初步的獨立識字的能力,對古詩的學習也不陌生。尤其是我校從一年級開始就用吟誦的方式學習和理解古詩文,學生對古詩的文體、格律等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本詩教學主要采用吟誦教學的方式,從聲音的角度理解和感受詩意、詩境。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似、廬、籠、蓋、蒼、茫”六個生字,學寫漢字“似、野、蒼、茫”。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并嘗試吟誦。 3.借助畫面想象和吟誦,感悟詩的意境之美。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ppt 教學過程:
導入開課: 播放歌曲騰格爾的《天堂》,展示草原風光。學生說聽和看后的感受。理解題目“敕勒歌”的含義。
師:歌曲中展現了內蒙古草原的風光,1600多年前,在這片美麗的草原上,也生活著一個民族——敕勒族。一個民族一首歌,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這個民族流傳下來的一首民歌——《敕勒歌》。
板塊一 我把經典讀給你聽——初讀古詩理解字詞 1.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我把經典讀給你聽。老師范讀,學生自由認讀。
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詩歌,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認讀生字詞,字理識字。
(1)認讀“似”,知道這是個多音字,還讀“sì”。組詞:似的。
(2)認讀和理解“穹廬”。借助圖片,知道“穹廬”就是游牧民族,生活的氈帳,我們現在叫“蒙古包”。
(3)在理解“似”和“穹廬”的基礎上,理解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順勢理解“籠蓋”,就是“籠罩”的意思。
(4)學習“蒼”和“茫”。字理識字,老師板書“蒼”的古體字,知道“蒼”的本義是指草的顏色,后來引申為青黑色。并引導理解“蒼”和“茫”都是形聲字。通過誦讀李白的《關山月》,體會和想象“蒼茫”的意境。
3.朗讀《敕勒歌》,相機正音。要點:了解“見”同“現”,出
3
現。
板塊二 我把經典吟給你聽——學習吟誦,想象詩境 1.了解古體詩的特點。
(1)看《敕勒歌》吟誦標記,說說你發現什么?老師相機講解:古體詩,不講究平仄,只講究“入短韻長”。 (2)學生根據吟誦符號,練習誦讀。 2.學習吟誦。
(1)老師吟誦自創吟誦《敕勒歌》,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并分享似乎看到了什么。理解詩意,想象詩境。
(2)學生跟老師學吟《敕勒歌》,在聲音中體會和想象畫面。
板塊三 我把經典寫給你看——學寫生字,展示全篇 1.觀察“似、野、蒼、茫”的字形,老師通過示范講解。 教師邊示范邊提示書寫要領:
(1)“似、野”是左右結構,書寫時要注意“似”是左窄右寬,“野”是左右等寬(或左右相當)。“野”字左邊的最后一筆變橫為提,右邊“予”的最后一筆要寫得舒展。
(2)“蒼”的撇和捺要寫得舒展。“茫”下面的“氵”和“亡”要寫得緊湊。
2.學生仿影、臨寫,并把生字填字入文,評價,提升。 結課:總結課堂,再次吟誦。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