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三角形的內角和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三角形的內角和》安徽省 - 阜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三角形的內角和》安徽省 - 阜陽
三角形的內角和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角的分類,角的度量,三角形的認識,三角形的分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有助于學生理解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間的關系,也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教材通過實際操作,引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探索規律,概括出一般結論,即任意一個三角形,它的內角和都是180度。接著應用這一結論。教材在編寫上也深刻體現出了讓學生探究的特點,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發現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它的教學內容的核心思想體現在,通過讓學生直觀操作,猜想—驗證—結論的過程,來認識和體驗三角形內角和的特點,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通過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進行猜想—驗證數學的思想方法。
《三角形的內角和》在教學中,為解決數學思維的抽象性與小學生認知的矛盾,要為學生提供足夠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通過觀察、操作、分析、推理、想像等活動來認識圖形的特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分類,比較熟悉平角等有關知識,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已具備了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習慣。
學習目標:
1.通過測量、剪拼、折拼等活動讓學生全面經歷探索和發現“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o”的過程。
2.會用“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o”這一性質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和推理。
3.在動手實驗、探索發現、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體現成功的喜悅,進而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科學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探索和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o。
教學難點:利用拼折的方法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三角形、直尺、量角器。 學具準備:每組
1個學袋具(內裝三角形若干),量角器、直尺、剪刀、表格、膠棒、
展板。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1、講故事。
課件顯示數學家——帕斯卡的圖片。
師:孩子們,認識他嗎?這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帕斯卡。他可是一位數學奇人,從小就癡迷于數學,他的父親也是位數學家,但是因為他從小體弱多病,他的父親不支持他學數學,于是常常背著父親偷偷地學習,在12歲那年,他發現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數學問題,從此以后,父親不但支持他學數學而且竭盡全力去幫助他,使他最終成為了世界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
2、揭示課題。
師:究竟是什么發現讓父親的態度發生了1800的大轉彎呢,想知道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揭示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用數學家生動的勵志故事導入新課,從情緒上深深感染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也為數學文化的引出作了必要的鋪墊。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內角”,了解“內角和”的意義。
師:提到三角形,誰來說說你都認識哪些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的內角?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三角形上標出∠1、∠2、∠3, 然后出示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讓學生把內角標注出來。
師:內角和又是什么意思呢?(把三個角的度數加起來)
2、探索三角“內角和”。 (1)實驗研究。
師:你有辦法知道這些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嗎? 生:只要用量角器量出3個內角的度數,再加起來就行了。 師:那我們就來量出三角形內角和怎么樣?
出示學習卡:
老師為每個組都準備了一張表格,這張表格放在了你們的學具盒里,在你們的學具盒里,還準備了各種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現在就請你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一起動手量出三角形內角和。
先聽清要求:組長發給每個同學一個三角形,每生量出一個三角形的3個內角,并把量得度數標在角的上面,交給組長,由組長和記錄員匯總、記錄。
(2)學生分組活動,老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
①請各組記錄員把表格送上來。
看一下每小組測量的結果(依次展示每組的測量結果),觀察到這些數據,你發現什么?
②我們能不能有個大膽的猜測呢?
(三角形內角和“可能”是180o)剛才只是我們的猜想,能確定一定是180o嗎? 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繼續研究三角形內角和呢? (各小組討論一下) 3、驗證(拼、折)
(1)師提示:可以拿出三角形,摸一摸、看一看、折一折。 (2)如果想出來后,可以把你的結果展現在展板上。 (3)匯報交流展示。 分組匯報,比如:
①第一組匯報:這是第一組5個同學共同勞動的成果。
你們看得見三角形嗎?三角形哪里去了?(請生介紹是怎樣做的) 生:„„
師:你們的小腦袋瓜真聰明
師:你們組得出的結果是---(180o)
②其他小組也說是,你們用的是什么方法?有同樣方法的請舉起展板給大家看看。 ③生:我還有一種方法,不舍得把可愛的三個角大卸8塊了(拿上來給大家看一下)。 師:我們看他們這組的方法,其中一種方法和第一組一樣。看這個三個形,他把3個角折在了一起也組成一個平角,看到平角了嗎?說明這種方法也是很好的。有沒有小朋友想到這個方法的(舉給大家看一下) 。
師:第一小組想到拼的方法,其他小組不僅有拼,還有折的方法。(非常好)
④還有其他方法嗎?剛才我看有一組有與眾不同的方法,我們來看一看(展示)→請生上臺講解→這樣拼說明意見?怎么只有2個角了?
生:我們把直角三角形的這兩個銳角折在一起,發現與直角完全重合,說明這兩個銳角一共90o,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o
(4)看大屏幕,一起回顧一下折、拼的方法。
(5)我們探索了三角形內角和,回想起猜測的三角形內角和,現在你想跟老師說什么? 板書:三角形內角和是180o
設計意圖: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的過程,既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科學探索精神的過程。因此,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探索時間和空間,將探究的方法置于同一時空內,讓學生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多種方法全面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以體現探索方法的多樣化。在多種方法的觀察與比較中統一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o
”的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經歷了新知的形成過程,又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4、歸納、質疑
師:你舉起小手來,想說什么?
生:為什么我們量得三角形內角和有的不是180o呢? 好一個敢于質疑的孩子,誰來解釋。
5、看書:P27-28 6、數學文化介紹:
你們想知道12歲的帕斯卡是使用什么方法來研究三角形內角和的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演示)先畫出一個長方形,因為長方形每個角都是90o,分成了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4個角的和是360o;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o,接下來,他就想,其他三角和的內角和是不是180o呢?于是,他任意畫了一個三角形,并作高,∠1+∠2+∠3+∠4=180o由于∠1+∠3是這個任意三角形的一個內角。∠2、∠4是另外2個,所以這個三角形分成了兩個直角三角形。
師:請大家看,∠1+∠2=? ∠3+∠4=?那么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o,由此說明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o,你們覺得帕斯卡的方法怎么樣?(巧妙)是的,他的方法太巧妙了,他首先證明了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o,然后將任意三角形轉化成了兩個直角三角形,由此說明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o,帕斯卡的方法感動了父親,他發
現原來兒子在數學上這么有天賦,所以才激動得熱淚盈眶。今天,同學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也研究出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o,老師相信你們的父親也會為你們感到驕傲,下面,我們就運用三角形這個性質,來解決一些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對數學文化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帕斯卡的證明過程,既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又引導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到抽象,培養了思維的嚴謹性,同時,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家的崇敬之情,讓學生體驗到數學邏輯論證之美,進而產生了對數學的熱愛。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科學合理,層次清晰,針對性強,讓學生較好地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又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需求,同時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這節課學習了什么?評價一下,自己學得怎么樣?這節課我們通過動手實驗探索,發現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o,并能初步運用這個結論簡單的進行計算,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對三角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其實,在歷史上有很多數學家都研究過這個問題,最早研究的是誰,你知道嗎(另有其人)?如果大家感興趣,課后可以去查一查。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助于對所學內容的內化和提升。同時,將數學文化自然延伸到課外,使數學文化貫穿整節課的始終,
板書設計:
三角形內角和
180
o
《三角形內角和》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能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問題的探索與研究,學生在整節課中學得輕松。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條理清晰,層次清楚,學生思維活躍,教學一開始從帕斯卡小時候的故事引入,從而揭示課題,引出研究問題。“三角形的內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引起探究活動°,接下來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探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呢?過渡自然且有吸引力。
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先讓學生進行測量、計算,但得不到統一的結果,再引導學生用撕、拼、折的方法得到一個平角進行驗證。這時,有部分學生在拼湊的過程中出現了困難,花費的時間較長,在這里用課件再演示一遍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練習設計也具有許多優點,注意到練習的梯度,并由淺入深,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思維。
本課的不足之處是習題的設計受課本資源的限制,沒有大膽突破教材,充分利用生活資源。讓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常出現的問題,更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不僅來源于生活,學習數學的目的更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意義。
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本著“學貴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去實驗、去發現新知識的奧妙,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