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文言文,群文閱讀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新課標人教必修《小人物·大情懷》—文言文群文閱讀-廣東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新課標人教必修《小人物·大情懷》—文言文群文閱讀-廣東省優課
《小人物·大情懷》—文言文群文閱讀
教學設計
地區:廣東珠海
教 學 目 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立足文本語言分析,運用多種描寫方式歸納人物形象特征;
2、思維發展與提升:鏈接閱讀相關課外史料,從多個角度了解人物性格、精神; 3、審美鑒賞與創造:通過對人物精神內涵的深度挖掘,建構多維的審美評價體系; 4、文化傳承與理解:主旨提煉,分析人物行為內動力,提取其“以義當先”的博大情懷與民族精神。 教 學 重 難 點
重點:
群文閱讀:圍繞著“小人物·大情懷”這一個議題選擇了三篇古文的三個“小人物”,師生共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識,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整合能力。
難點:
主旨提煉,分析人物行為內動力,提取其“以義當先”的博大情懷。
教 學 思 路
把必修一第二單元的三篇文言文中的三個人物:《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荊軻刺秦王》—樊於期、《鴻門宴》——樊噲,放在同一個議題—“小人物”里來分析挖掘。
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立足文本分析、整合歸納多個文本”的學習能力,通過從三個人物的形象分析、繼而深度挖掘其共同的“義”的精神內涵。再用古人的“義”的精神反觀課文中其他人物“義”的價值追求,關照當下生活中身邊人物的“義”的行為體現。更深刻地理解、欣賞中華民族“以義當先”的民族精神和博大情懷。
主
要 教 學 方 法
1、通過讓學生討論“大人物”、“小人物”概念,提升學生的深度思考、思辨能力。
2、通過立足文本語言分析、參考相關課外鏈接,讓學生掌握古文中人物的描寫方法。 3、通過對話朗讀、情景演繹,讓古人有血有肉地“活起來”,拉近學生與古文的距離,從心底去欣賞古文中的人物。
4、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一課一得”,真正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2
教 學 資 源
1、課前學案。完成歸納事件、人物形象分析的任務卡。
2、撰寫對聯。選取“樊噲”、“樊於期”、“燭之武”三個人物中的其中一位,結合其性格特征、生平事跡、所取得的功業成就為其撰寫一副對聯。
教 學 過 程
課時
環節 教師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 共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 圖片展示。提取必修一第二單元的人物,展示兩組具有一定區別度、對比度的
圖片進行對比。由“秦穆公”、“荊軻”、“劉邦”、“項羽”這一組“大人物”,引出對“燭之武”、“樊噲”、“樊於期”的思考、探討。
同桌之間探討“燭之武”到底
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 對于這一問題,學生有爭論、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就會有不同的答案。這樣的探討能夠迅速激發學生進入課堂、了解人物的興趣。
3
二、文本分析:結合文本歸納人物形象。 小人物(板書)
小細節,且看赤膽英雄
1. 樊噲
A.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急切、憂心如焚 (語言描寫) 【情景演繹、朗讀 從語言入手把握樊噲的語氣和節奏,感悟出樊噲對身處危險中的劉邦急切的關心。】
B.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粗中有細、勇猛豪爽(動作描寫) 【分析動詞 緊緊抓住“撞”、“瞋目”、“起”、“拜謝”“立”、“飲”這幾個動詞來分析樊噲粗中有細、勇猛豪爽的性格。】
C.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
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氣勢威嚴、邏輯嚴密、為主辯解(語言描寫)
【分析語句 樊噲極力為劉邦辯護的一番言
辭的邏輯性:一震懾、二敲打、三提醒、四辯解、五責備、六勸說可見樊噲邏輯嚴密、層層遞進、句句中的,氣勢之威嚴可窺一斑。】
忠義(板書)
主旨提煉——分析人物行為內動力
樊噲以下犯上,何來滔天勇氣?
——誓死追隨、忠君護主……忠義
1、兩組學生朗讀樊噲與張良的對話。把握人物語氣、語言節奏直觀地感受到樊噲當時緊張、急切的心情,也可從體悟到樊噲對劉邦的忠誠。
通過
本環節設計,主要從語文核心素養的“語言建構與運用”出發。想讓學生直接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直接感知人物心情。讓學生重視語言學習中的朗讀、重視祖國語言文字的正確運用,感受祖國文字的魅力所在。
4 二、文本分析:結合文本歸納人物形象。
2.樊於期
A.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 耳!” ——失親之痛、追殺之恨、報仇無計 (神態、動作描寫)
【情景演繹、 朗讀 模仿人物神情、語氣,揣摩人物無助、悲痛的心理。】 B.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激憤、急切、剛烈果斷(動作描寫)
【分析關鍵詞 “前”、“偏袒扼腕”、“進” 可見其激憤、急切的心情,一個“遂”字也值得推敲,可見其剛烈果斷
情義(板書)
主旨提煉——分析人物行為內動力 樊於期死里逃生,為何拔劍自刎?
——知恩圖報、重情念親……情義
3.燭之武 A.A.狐曰:“考城人也,姓燭名武,年過七十,
事鄭國為圉[yǔ]正(養馬的低階官職)
,三世
不遷官,乞主公加禮而遣之。
”鄭伯遂召燭武
入朝,見其須眉盡白,傴僂其身,蹣跚其步,
左右無不含笑。
——《東周列國志》 B.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懷才不遇、烈士暮年、臨危授命(動作、語言、神態描寫)
【著重分析動詞 “夜縋而出”四字表述簡潔,卻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出城時間:“夜”國家危急,燭之武連夜出城,不敢耽擱片刻 出城方式:“縋”古稀老者艱難出城,可見其不計生死、義無反顧】
家國大義(板書)
主旨提煉——分析人物行為內動力 C.燭之武暮年出山,緣何慷慨赴命? ——深明大義、家國為重 …家國大義
2、學生情景演繹。學生上臺演繹樊於期的神情、語言、動作。讓學生深刻把握這一人物深層的心理感受。讓古人有血有肉地“活”起來! 3、讓學生深度思考、充分討論:哪一個詞最能深刻體現燭之武的家國情懷?
通過本環節設計主要提高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提高學生對一個問題能從深層次剖析的水平,真正實現小切口、深挖掘的教學目標。
5
三:主旨升華:義者何為? 小人物,滿懷大義豪情
分析人物行為內動力,提取其“以義當先”的博大情懷
1.問題引導,適時點撥
A.樊噲以下犯上,何來滔天勇氣?
(情景演繹)
——誓死追隨、忠君護主 忠義 B. 樊於期死里逃生,為何拔劍自刎?
(情景演繹)
——知恩圖報、重情念親 情義 C. 燭之武暮年出山,緣何慷慨赴命?
(補充鏈接) ——深明大義、家國為重 家國大義
以“義”反觀課文中其他人物的行為體現(一)、必修一中是否還有其他讓你印象深刻的重情重義之人?
預設:
情義——項伯私見張良,連夜密報;
忠義——張良患難與共,臨危救主;
仁義——晉文公審時度勢、顧念舊情
情義——荊軻舍生取義
深度挖掘古人對“義”價值追求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魚我所欲也》
(1)“以義當先”的行為準則:行為是否
符合正義或道德規范
—行有不為,是為義;不以存亡易心,
是為義。
—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2)“舍生取義”的崇高價值選擇: 君子
追求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境界。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論語》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
板書:
1、學生分
小組研究討論必
修一所學的文言
文中,還有哪些
人物身上也有
“義”的行為和
精神?
2、學生分
組討論在我們所
了解的當下生
活、其他人物事
跡中,哪些事跡、
人物讓你覺得他
們的身上也是有
“義”的精神體
現?
通過此環節設計讓同學們鞏固并進一步深刻理解“義”的具體體現是什么?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在這兩者基礎上,再提煉總結出“義”的精神內核。
大情懷 義
行為準則
價值選擇
6
四、課前作業
成果展示
撰寫對聯。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取“樊噲”、
“樊於期”、“燭之武”三個人物中的其中一位,結合其性格特征、生平事跡、所取得的功業成就為其撰寫一副對聯。
讓一位學生上講臺展示所寫
對聯,并讓另一
位學生進行評價或修改、補充。
通過前面環節對于人物行為、精神的分析、挖掘。讓學生用撰寫對聯的方式高度凝練地再現人物風貌。
課堂設計升華:
古人的“義舉”,是對“士為知己者死”的價值追求,是“以性命相托”的信任,是兩肋插刀式的知恩圖報。尤其是在戰國時期,為了一份承諾舍棄自己的性命,這是一種近乎宗教的信仰,為朋友兩肋插刀、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這是冷兵器時代最熱血的元素。這種信仰、這個元素已經化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義”的精神,這種精神源遠流長,并傳承千年,不能不令人驚嘆!!
——周偉、曹希艷《傳記人物形象祛蔽》
作 業 布 置
小練筆,再現多面人物
從以下三個題目中,借助課外資料,任選一個進行自由創作,并結合個人創作和原文總結人物性格特點。
1、懸疑片之《秦武陽去了哪?》 2、劇情片之《范增將走向何處?》 3、武俠片之《張良與項伯之亡命天涯》
自 我 反 思
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1. 開展群文閱讀,契合當下高中語文教學中最熱的教學方式。敢于大膽嘗試,也有利于提升學生在多個文本間的建構能力及文本整合能
力。
2. 從三個“小人物”身上挖掘共同的“大情懷”——“義”。立足于文本細讀,小切口,深挖掘,有利于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課堂內容較多,課時上有些緊湊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