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飄逸的南國風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五節《飄逸的南國風》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五節飄逸的南國風
飄逸的南國風教學設計
授課教師: 莆田一中 李麗 課 時: 1課時
一、【教材分析】
中國民族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欣賞可以激發學生對我國的民族音樂產生興趣,進而培養他們熱愛民族音樂,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思想感情。這是第二單元多彩民歌的五節《飄逸的南國風》,在本單元已經學習的《高亢的西北腔》、《獨特的民族風》、《醇厚的中原韻》之后,學生們對于民歌形成以及受生產生活方式、地理位置、方言等因素的影響,以及對民歌的類型等有了初步的認識,本課進一步了解南方音樂的音樂特征以及作品特點,通過欣賞《對鳥》《彌渡山歌》等作品,了解南方音樂特征以及南北音樂的的差異,引導學生對我國民歌進一步產生興趣,進而引發他們思考民歌的來源,以及如何正確對待民歌的繼承弘揚與創新。
民歌 也稱民間歌曲,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作和自己演唱的歌曲,他是以口頭創作和口頭流傳的方式存在于民間并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經受人民群眾集體的篩選、改造和加工,不借助于記譜法或其他手段進行傳承,不體現作曲者的個性特征,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與地方特征。
山 歌:是指人們在田野勞動或抒發情感時即興演唱的歌曲。它的內容廣泛,結構短小,曲調爽朗、情感質樸、 高亢 、節奏自由 。
《彌渡山歌》:由引腔、中部和尾部三部分組成,稱為“起 —— 平 —— 落”,
2
這種創作手法在南方音樂中常見。
【學情分析】
高中階段的學生,在知識結構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鑒賞、審美和分析的能力,在第一單元的三節課之后,學生們對于民歌形成以及受生產生活方式、方言等因素的影響,有了初步的認識,已經初步了解了中國民歌的創作特點,形成原因等。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做一些安排,比如在網絡,書本,雜志,報紙中搜集有南方音樂的音響或影視錄像圖片資料,然后在課堂上交流、介紹,或者演唱。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了解音樂與地理、人文習慣等文化的關系,同時培養學生尊重與理解民歌的感情。前期準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出他們較大的興趣與熱忱,并積極地參與,自主性的進行欣賞,培養他們對本民族音樂的喜愛之情。但是感受、體驗本課中的作品表現的旋律特點和風格特點,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講是本課學習的難點,需要教師進行巧妙地分析與引導。
【教學目標】
1:聆聽《對鳥》《彌渡山歌》感受并體驗音樂的旋律特點,能分析出《彌渡山歌》的曲式、旋律特征以及創作手法以及演唱體驗歌曲。
2、根據歌曲特點分析當地生活環境、地方方言、社會生產生活與民歌的關系。 3、認識南方民歌的風格特征,進一步認識南北民歌的差異。 4、引發學生思考,民歌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繼承與創新。 【教學難點】
了解南方民歌的音樂風格特點,社會生產生活與民歌的聯系。 【教學重點】
從《對鳥》《彌渡山歌》兩首民歌的欣賞中,感受體驗并探討,總結出南方民歌的特征。讓學生體驗歌曲情緒,了解其旋律其風格特征及體裁形式,側重情感、方法與技能的培養。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鋼琴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 (3分鐘)
(一) 導入 霍尊《對鳥》。
仔細聆聽
創設氣氛,用學生喜
歡的流行歌曲,吸引
他們聆聽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課教學
(25分鐘) (一)、 《彌渡山歌》
(二)引入新課
問題:霍尊演唱的歌曲用的是什么方言?
問題:歌曲有什么特點? 答案:山歌的特征,這是一首浙江樂清山歌。
(三) 講授新課
我國幅員遼闊,有著56個少數
民族,各民族之間有著地域、生產、生活一語言不同的等特征,所以具有不同的民歌,(出示課件) 語言:楚聲、吳聲
學生答:聽起來是江浙一帶的。
學生答:我們大家在走進音樂教室時,感受到了悠揚、抒情的音樂旋律,節奏比較自由。旋律起伏大且悠長,高亢。 答:語言差異
此環節通過教師引導和講解激發學生民歌方言的注意,旨在引導學生聆聽。 對比法 啟發式 講解法 欣賞法
4
教師介紹:彌渡
1、彌渡地處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
東南部高原。這里北有云嶺、怒山,南有哀牢山、無量山,相距不遠還有洱海和大理石林。
2、馬古道從這里穿境而過。“白崖城„„正南去開南城十一日程”記載了當時馬幫從彌渡南面去“開南”﹙今景東縣﹚的路程 3、彌渡人自古善于用歌聲娓娓敘事,敘事的旋律中又表達著真摯的情感,也往往烙著時代的印跡。
問題1:代表性歌曲《小河淌水》
山歌:即“山野之曲”,這類民歌主要在山野、田間演唱,由于演唱的環境,就形成這類民歌大都比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這首《彌渡山歌》就是屬于獨唱的歌曲。歌曲特點:為了喚起對方的注意,并激起對方感情上的反應,故往往開始先唱一個漫長的引腔,再唱主要內
課件《彌渡山歌》譜例
問題:引子、中段與結尾有什么特點?
答:彌渡以其境內漢族和
彝、回、白等少數民族
彌渡是“花燈之鄉”、“民歌之鄉”、“山歌之鄉”。著名的民歌《小河淌水》誕生地。
初步聆聽《彌渡山歌》 慢-快-慢
自然環境,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這里文化相互交流、滲透,綜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長處,博采祖國南北文化的精華,形成了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燦爛多姿的傳統文化。
通過聆聽歌曲找出旋律的結構和節奏特點。
通過聆聽:找出歌曲的旋律特點 起—平—落。(創作手法這
5
歌曲分析與體驗 三、總結 四、拓展
(12分鐘)
問題:聆聽找出歌曲的節奏特點
問題:發現歌曲語言特點
教師引導演唱,情緒體驗
教師引導:《彌渡山歌》編創
1、演唱方式編創
2、表演方式編創
3、歌曲節奏編
4、合唱版本聆聽
(四)作品總結
風格特征:《彌渡山歌》和《小河
淌水》都是云南的民歌,結構短小 規整,歌詞善用比興,旋律婉轉飄 逸,有山歌的風格。
短
課件:表格呈現南北音樂的不同特征對比
教師:回憶本單元學過的民歌
《刨洋芋》、《好王大娘釘缸》 1、對比與演唱
2、體驗與思考
××× ××× ××× ××××
1、巖 yan 讀(ai) 梁山伯bo讀(be)
2、歌詞比較含蓄、內在,善用比興。
演唱與體驗
回答:獨唱、勞動的時候
唱、圍著篝火邊跳邊唱等
聆聽合唱版《彌渡山歌》
學生回答:歌詞、節奏、旋律音調、表達方式、伴奏樂器等不同。
學生演唱《好漢歌》與《王大娘釘缸》
在南方音樂中常見)
感受歌曲山歌特點,悠揚、情緒歡快,吻合歌中節奏型。 引導學生想象、體驗
歌曲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讓學生感受歌曲的多
種表現方式,理解歌曲的創新方式。
引導學生對本單元學過的各地民歌進行總結:影響民歌的民族風格、地方風格的主要原因,多為人們生活的地域環境、經濟發展、生活條件、風俗習慣、語言特點、文化傳統、文化交流、審美觀念等因素。同一民族的民歌,由于分布地區不同,在音
3、民歌來源于創新發展
結束語:民族傳統的有機繼承,唯有從我們的民間音樂中才能找到——【匈】柯達伊
學生用小提琴創作演奏《刨洋芋》—發現 馬思聰的《思鄉曲》的創作素材原型。
演唱河北民歌《小白菜》改變節奏填充—發現《山不轉水轉》
聆聽《when you bilieve》思考瑤族舞曲
樂風格上也會有明顯的差異。
學生通過對比演唱與節奏變化發現民歌與創作歌曲的淵源關系
學生理解民歌何去何從,該如何繼承與創新。
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教學反思與改進設想):
民歌與其他創作歌曲或藝術歌曲相比較,更多的是民族調式和民族特征的體現,課堂上應該重點介紹不同的民族調式特征,地方語言及音樂特征,本節課在設計思路上比較著重各地區民歌的風格特征特別是旋律特征扥介紹,教師應該注重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這節課比較注重對比、體驗與情感,感受與思考,通過今天的歌曲鑒賞,我們發現民歌與創作歌曲的淵源關系,也由此引發學生對我國的民族音樂產生了興趣;但教師應該充分把握課容量與學生活動的關系,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