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東莞市,DNA,分子的結構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東莞市高中生物優質課《DNA分子的結構》東方明珠學校-魏玲玲(附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東莞市高中生物優質課《DNA分子的結構》東方明珠學校-魏玲玲(附課件+教學設計)
DNA分子的結構
——課題來源:人教版必修二《遺傳與進化》 所屬單元章節:第三章第二節
教師姓名 | 魏玲玲 | 所在學校 | 東方明珠學校 |
聯系電話 | QQ郵箱 |
課標要求 |
1.概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
教材分析 |
《DNA分子的結構》編寫在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2節。它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方面,本節內容是從分子水平上進一步認識基因的本質,是在前兩章的基礎上完成的;另一方面,又為后面基因的表達、生物的變異和進化進行了必要的知識鋪墊。 內容主要包括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及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三部分。其中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是DNA結構、DNA復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質合成過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則。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是學生學習和理解遺傳學的基礎知識;DNA獨特的雙螺旋結構保證了DNA具有多樣性、特異性、穩定性的特征,它是學生理解生物多樣性、特異性、物種穩定性本質的物質基礎。 通過閱讀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構建的故事,使學生不僅能自然的了解到DNA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還能感悟科學家鍥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與他人合作的品質,從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啟示。 |
學情分析 |
學生已經掌握核酸的元素組成等相關知識,認識了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細胞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染色體的化學組成等相關知識,懂得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他們的心智還不能有效控制其行為沖動,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要進行適當的引導。 |
教學重點、難點 |
重點: 1、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2、DNA雙螺旋結構的模型構建 難點: 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
教學策略 |
下發導學案完成預習內容。利用學案導學法完成教學內容。 教法:觀察法、討論法、探究法、問答法等教學方法。 DNA雙螺旋結構屬于分子水平且為三維立體結構,對于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比較抽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運用多種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DNA的空間結構模型,化抽象為直觀。此外,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通過“設問——討論——合作——補充——結論”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 理解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觀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過觀察DNA結構模型來提高觀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過分析DNA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應用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DNA的結構和復制的學習,探索生物界豐富多彩的奧秘,從而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求知欲。 |
教學環節 | 教學目的 | 教師行為 | 學生行為 |
引入新課 ![]() 研讀科學家的研究歷程 ![]() 【課堂活動一】 ![]() 【課堂活動二】 教師精講 ![]() 【課堂活動三】 |
激發學生對DNA雙螺旋結構的學習興趣 明確學習目的 體會科學家善于捕獲和分析信息,合作研究及鍥而不舍的科研精神。為自主探究做準備。 引導學生探究一個脫氧核苷酸組成 引導學生探究脫氧核苷酸的連接方式以及兩條鏈之間的連接方式。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體驗科研過程。 通過對幾個小組構建的模型的比較,讓學生歸納出DNA分子結構的三大特性。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 |
(展示我國幾起重大拐賣兒童案件中解救兒童認親儀式照片) 提問:有些兒童在剛出生沒多久后就被拐走,若干年后才被解救出來。兒童在樣貌上已經發生很大變化,那么父母是通過什么方式去辨認自己的孩子的呢? DNA作為遺傳物質已經不容置疑,就像每個人的基因身份證一樣,可以作為每個人身份的證明。 既然DNA有這樣的功能,而我們生物學常說“結構與功能相聯系”,那么要弄清DNA為何有這樣的功能,首先就要先學習它的結構。 【板書】第二節、DNA分子的結構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47-48內容,了解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 【板書】一、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 1、構建者: 2、過程 介紹研究過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中,威爾金斯和弗蘭克林這兩位科學家卻比沃森和克里克研究得還要早。1951年,威爾金斯在DNA結構的研究中,采用了X射線衍射法,得到了一張非常清楚的DNA的X射線衍射圖譜。此外,當時科學界已經認識到DNA是由4種脫氧核苷酸組成,分別含有A、T、C、G四種堿基。 在DNA結構的研究過程中,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成果,讓世人終于認清了這個生命現象決定者的真面目——DNA雙螺旋結構。 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過程,作為科學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學界傳為佳話。 提問:他們的這種工作方式給予你哪些啟示? 指導學生分組利用自制紙片工具構建一個脫氧核苷酸。 提問:堿基和磷酸分別連接在脫氧核糖的哪幾號碳原子上。 組織學生構建一條含有3個脫氧核苷酸的長鏈,并同組之間交流嘗試構建對應的一條鏈。 提問:每兩個脫氧核苷酸之間是如何相連的? 提問:兩條鏈之間的堿基如何相連?兩條鏈的方向如何? (關注學生出現的錯誤,及時請出在黑板上展示后,由其他同學討論點評后糾正,同時引導學生總結連接方式。) (分組制作時,教師巡視,檢查各組模型,并隨機展示、點評1到2個作品,做好恰當的組織引導,避免盲目探究。) 展示雙螺旋結構模型,讓學生觀察空間結構。 歸納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板書】二、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小組間交流構建出的DNA片段的堿基對排列順序。 提問:片段一樣嗎?比較哪組的DNA最穩定? 提問:如果給予充足的脫氧核苷酸,你們總共能構建出幾種這樣的DNA片段? 大概引導下排列組合類型的計算。 提問:以上問題體現了DNA分子結構的什么特性?遺傳信息儲存在DNA分子中的哪個部分? 教師詳講。 【板書】 三、DNA分子的特性:穩定性、多樣性、特異性 四、遺傳信息:堿基對的排列順序代表遺傳信息。 |
(親子鑒定,驗DNA……) 認真聽講。 仔細閱讀課本內容,補充學案中有關構建過程的網絡圖。 思考…… (1.善于與他人交流、溝通2.對從事的研究要保持激情3.小組成員知識背景上最好互補4.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經驗……) 認識脫氧核糖的五個碳原子位置。 堿基——1號碳原子。磷酸——5號碳原子。 思考問題,制作雙鏈模型 補充筆記、學案 表達,交流 思考 認真聽講,記筆記。 |
課堂小 結 |
|
![]() 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 一分子脫氧核糖 一分子含氮堿基 ![]() 基本骨架:磷酸和脫氧核糖 規則的雙 堿基對在內 螺旋結構 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特性:穩定性、多樣性、特異性 |
回憶,總結歸納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