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道路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探索》廣西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作品名稱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探索 作者姓名
所用教材版本 人民2003課標版
單元\章 第7單元 課\節 第2課
1.整體設計思路、指導依據說明
1917年十月革命后,蘇俄走上了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道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沒有任何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本單元講述了1917-1991年蘇聯(俄)不同時期對社會主義進行探索和創新,講述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本課在社會主義道路建設探索的道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課的知識內容線索單一,主要介紹了斯大林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道路,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斯大林模式對蘇聯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影響。課程標準要求,通過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及其利弊、認識這一的模式僵化是日后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確指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在于:評價斯大林模式。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的利弊;以及經濟高度集中與政治權利高度集權,思想高度統一的關系。對上述兩個問題的分析,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斯大林模式,認識到這種模式的利弊得失,并且它只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蘇聯探索出的一種模式。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
A.識記基本史實: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的相關史實 B.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點
C.知識運用:通過舉例說明,簡要評價“斯大林模式”。 (2)過程與方法
A.教師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對話交流,將課程資源進行整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圍繞“斯大林模式”的特點,創設問題,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一個有效平臺。
B.學生通過教材和補充材料、合作學習的過程,學會提取材料信息,進行整理,得出結論,初步掌握史論結合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認識蘇聯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性、艱巨性、曲折性和復雜性,從而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斯大林。 3.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的定位分析
本課是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的第二課,介紹了斯大林對如何建成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的一系列探索。斯大林模式從客觀上促進了蘇聯的迅速發展,增強了蘇聯的綜合國力,壯大社會主義社會的整體實力,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呈現出不少隱患。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這一主題。 (2)教學內容與結構分析
教材在本節課的內容設計上分為斯大林的工業化之路、農業全盤集體化和斯大林模式三個子目,主要介紹了1924年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領導地位逐步確立,在他執政時期,國家經濟政策改變,通過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的道路,開創了以高度集中為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教材在編寫上力圖明晰兩對關系,工業化、農業集體化與高度集中計劃經濟模式的關系;經濟高度集中與政治權利高度集權,思想高度統一的關系。在教學中,應以經濟建設的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為線索,以“斯大林模式的特點”為重點,來梳理上述兩對關系,幫助學生理解“斯大林模式”充分肯定了這一時期蘇聯經濟建設的重大成就,同時理解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導致蘇聯后來經濟體制日益僵化,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3)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 難點:評價“斯大林”模式。 4.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經過初中三年的學習,對歷史有自己的理解并且掌握了部分歷史知識。理性思維不斷發展,但感性思維依然作為支柱影響著理性思維,對歷史問題的分析、理解力有待提高。從學習方法上看,這一階段的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逐漸減少。基于學生發展的需要,我選擇史料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小組探究學習法以及講授法,來增進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適當補充相關史料,展開與學生的交流,通過合作學習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5.教學過程設計(注意:每一教學步驟均要說明設計意圖)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步驟1
導入新課 3分鐘
多媒體展示:一組數據“全俄調查中心對于‘所有時代、所有人民的最杰出人物’歷年的調查”
多媒體展示:普京總統的話“誰不懷念蘇聯,誰就是沒良心;誰若是想回到蘇聯時代,誰就是沒腦子”。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現象?蘇聯時代又為什么會得到普京總統這種雙面化的評價?
教師講述:看來我們的學生在提前預習過程中,已初步了解了本課內容。但對該現象的解讀,剛才的回答還是顯得有些單薄,讓我們通過今天的學習分析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吧!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吸引學生注意
學生看材料進行思考回答問題。 學生(預設):蘇
聯在斯大林的帶領下迅速發展,但
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因此普京會如此評價。
力,激發學生思考,引入本課。
教學步驟2
蘇聯的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之路 20分鐘
第一目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過程 1.蘇聯的工業化之路
教師引入:課前老師布置了相關預習問題,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
設計意圖:以生為本,體現教學新理念,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預備方案:如果學生沒有認真進行課前自主合作學習,無法展示相關內容,就由教師負責講解相關問題。
(1)工業化開啟的背景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一段內容。
教師講解:1927年列寧逝世后,蘇聯國內經濟有
所恢復,但依然是一個落后農業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 面臨資本主義包圍,國內安全形勢緊張。蘇聯為了加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因此在發展之初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總結教材內容。 (2)工業化取得的成就
教師引入:我們可以看到通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一躍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化強國。我們
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講解蘇聯的工業化進程以及農業集體化道路。
通過一則活動學習來看看蘇聯是如何快速崛起的。
探究學習:從“斯達漢諾夫運動”看蘇聯工業化 PPT展示材料:
斯達漢諾夫在總結他的經驗時……想到,為什么不能充分發揮風鎬的威力,讓使用風鎬的工人專門去挖煤,而不干非掘煤的支架工作,支架工作可以由專門負責支架的工人去干呢?斯達漢諾夫經過周密的安排,1935年8月30日夜,在兩個支架工的配合下,一班挖煤102噸,完成14.57個定額(每班定額是7噸)。
——佟寶昌:《試論蘇聯斯達漢諾夫運動》載《史學集刊》,1982年第3期
教師提問:斯達漢諾夫超額完成任務的辦法是什么?
PPT展示材料:
檔案表明,在計時工作,斯達漢諾夫工作者只占8.4%,而在計件工作中占39.2%,在按累進計件支付工
資的工人中,比例高達50%以上。除此之外,在部分煤礦部門中,工人如果產出達到標準產出定額的110%就可以得到雙倍的基礎工資,如果超出產出定額的110%則會被支付三倍的基礎工資。
——郝宇青、田雨:《政治動員議題的建構、實施及效果評析——對斯達漢諾夫運動的考察》載《黨政研究》,2016年第1期
教師提問:在“斯達漢諾夫運動”中,中央和地方采取了那些經濟手段?有何作用?
PPT展示材料:
蘇聯的工業產量在世界工業總量中的比重由1929年的3.7%和1913年沙皇俄國的2.6%攀升到1937年的
學生根據材料進行思考作答。
學生(預設):專業化合作、分工合作
學生(預設):按累進計件支付工資,工人如果產出達到標準產出定
13.7%。例如,發電量,蘇聯就由世界第十五位一躍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在機器制造業、拖拉機、卡車,還
有其他生產行業方面,蘇聯的產量也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郝宇青、田雨:《政治動員議題的建構、實施及效果評析——對斯達漢諾夫運動的考察》載《黨政研究》,2016年第1期
教師提問: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師講解:正是在這種全民建設的熱情下,蘇聯快速實現了工業化。
設計意圖:通過鮮活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蘇聯短期內快速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教師過渡:在蘇聯的工業化取得成就的時候,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如何使農業也快速化發展就成為蘇聯領導人要解決的問題。
2.農業全盤集體化
方案一:農業組完成課前學習內容,進行展示講解。問題:1.蘇聯為何要開展農業集體化?2.蘇聯在農業集體化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體現生本理念
方案二:教師引導,閱讀P137頁第一、二段,分析蘇聯推行集體農莊的原因以及蘇聯推行農業集體化時存在的問題。
教師講解:蘇聯推行農業集體化的原因在于,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對糧食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農業生產越來越不適應工業發展的要求,甚至出現了糧食收購危機。為了配合國家工業化的順利進行,斯大林決定通過農業全盤集體化來克服糧食危機。但在實行過程中,農業集體化出現過快、過急、過激的情況;存
額的110%就可以得到雙倍的基礎
工資,如果超出產出定額的110%則
會被支付三倍的基礎工資
學生(預設):蘇聯一躍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工業國。
學生根據課前學習進行回答。
學生閱讀材料,思考討論后回答。
在強迫命令現象出現;采取行政手段開始消滅富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總結教材觀點。 PPT展示材料:
在農業方面,五年計劃要求土地集體化。很多農民,特別是富農反對集體農莊,因為他們必須以與幾乎一無所有的貧農相同的條件加入農莊……雖然蘇聯政府成功地消滅了幾乎所有的私人農場,但集體化農業的產量卻被證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蘇聯農場用多
出50%的土地耕種,用多出10倍的人力勞動,但其產量卻只有美國農場產量的四分之三。造成懸殊差別的原因除了氣候,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蘇聯政府對發展工業更感興趣……農場每英畝土地使用的機械和肥料只相當于美國農場的一半。不過蘇聯農業的主要困難還是來自于莫斯科的極度控制。蘇聯官員告訴農民們種什么,何時種……而農民們則愿意在自己的私人土地上辛勤勞作,因為在那里,他們可以按照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耕種……因此,私人土地雖然只占總耕地面積的3%到5%,卻生產了25%到30%的農產品。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下冊)》第2版,692~693,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教師提問: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如何理解教材史料探索中毛澤東對蘇聯評價。
教師提問:蘇聯農業集體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說明了什么?
教師講解:農業全盤集體化是為了配合工業化,損害了農民利益,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利于農業生產力本身的發展。集體農莊這種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
教師提問:蘇聯的這一做法給我們提供了哪些經
學生回顧前一階段所學的內容,進行思考作答。
驗教訓?
教師講解:①變革和完善生產關系必須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②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發展作為各項工作的首要條件和中心環節。③必須高度重視農業,正確處理好農業和工業之間的關系,促進兩者協調發展。
過渡:蘇聯通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快速消滅了私有制,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的經濟制度有怎樣的特點呢?斯大林模式的特點又是什么樣的?
教學步驟3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標志與特
點 18分鐘
第二目 斯大林模式 1.形成標志與特點
方案一:斯大林模式組完成課前學習內容,進行展示講解。問題:1.斯大林模式在政治和思想領域有哪些具體表現?2.斯大林模式的特點是什么?
設計意圖:體現生本理念 方案二:教師講解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標志
1936年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確立。
2.斯大林模式的特點 PPT展示:
教師講解:在政治領域1934年基洛夫被暗殺,導致蘇聯“大清洗”開始,在這場運動中根據西方提供的材料估計有500萬人受牽連,30—40萬人被處決。
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和課前預習進行講解。
1936—1939年間,有一半以上的黨員,即120萬人被逮捕。運動過后黨內權力高度集中在總書記手里,造成了蘇聯黨政不分,民主法制遭到破壞。
PPT展示材料:
材料一:安德列.紀德游蘇時,經過戈里(誕生斯大林的小城),想打封電報給斯大林以答謝蘇聯的接待,電文中提到斯大林的名字。電報員要他必須在“斯大林”上面加上“偉大的”字樣,他沒有加,電報就打不出去了。
材料二:詩人寫詩獻給斯大林:
“斯大林!春天的太陽——這是你!你瞧一下,猶如灑下溫暖的陽光,田野上麥穗串串,鮮花盛開,心搏得更歡,血變得更熱。”
材料三:作曲家其中一首有這樣的詞: “在蘇維埃大地上,黑夜不會由黑暗來代替,太陽——斯大林在它上空照耀著。”
教師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教師過渡:同學們回答的很好,我們通過兩個測試游戲來鞏固剛才所學。
課堂互動活動: 1.斯大林模式的特點
2.森林運動會——核心知識鞏固
學生(預設):蘇聯國內個人崇拜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設計意圖:通過趣味活動了解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掌握
情況。
2.評價斯大林模式
方案一:開展活動“七嘴八舌”,引導各組成員根
據手中掌握的材料進行評價,教師進行方法上的指導。
設計意圖:體現生本理念,同時通過學生的闡述引導其理解論從史出的含義。
方案二:教師進行方法指導,讓學生進行回答 教師講解:運用唯物史觀一分為二的方式進行評價,同時在評價問題時可以選取不同的角度,比如從工業化的角度來看斯大林模式有其優勢,但從某些方面來看不利于蘇聯的長久發展。
學生根據課本內
容進行評價。
教學步驟 4 總結本課 2分鐘
教師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斯大林時期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經驗。了解了蘇聯在斯大林時期通過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高度集中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快速優先的發展,但在高度集中的過程中容易使權力高度集中,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發展。
設計意圖:梳理本課學習脈絡,直觀、清晰,便于學生進行學習歸納。
6.教學設計特色
教學立意
本設計以能力立意為主。通過蘇聯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等相關史實的學習,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過程與特點。運用“史料教學”和“合作探究學習”等,初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總結材料的基本技能。通過教材和補充材料,組織學生學會提取材料信息,進行整理,得出結論的史論結合的方法。 教學構思
在實際教學中,我以學生為本,布置課前前置作業,引導其學習蘇聯的工業化、農業化的基本情況,引導學生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后蘇聯在政治、思想領域出現的問題。層層深入引導學生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含義,了解評價問題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達成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思路清晰明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