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王安石變法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歷史》選修一第四單元《王安石變法》第二課《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新疆 - 哈密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教學設計
一、課題說明:本課課題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歷史》選修一第四單元《王安石變法》中的第二課《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屬于中國古代史范疇。 二、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教材主要從四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了王安石變法:起用王安石、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取士之法,實際上講的就是變法的前提和具體措施。在本單元中本課的地位是承前啟后,前一課介紹北宋社會危機四伏和慶歷新政,可以說是王安石變法的背景,讓學生認識到王安石變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下一課是介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也就是王安石變法的措施給當時社會帶去的影響,所以學習好本課是學習下一課的前提和基礎。 三、學生分析:學生通過初中的學習對王安石變法已經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甚少,對王安石變法每項措施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初中教材沒有太多涉及,因而在學習這課時需要學生聯系北宋王安石變法前的背景來分析。另外,正是由于學生有一定的初中基礎,掌握王安石變法的一定相關內容,所以教師又可以利用此從已知推向未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王安石變法措施可能會產生的作用。
四、教學目標: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和高二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知道王安石變法的時間、具體措施,理解王安石變法提出的社會背景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理解各項措施的具體內容和作用,尤其是如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和如何增強軍隊戰斗力的具體措施。通過對王安石具體變法策略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設計導學案,提前預習,學生自主學習,初步對變法內容有所認識;對變法內容進行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分角色,體驗變法影響。加深對變法意義的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王安石變法的過程和成果的了解,體會改革的曲折和艱辛,充分認識革新圖強是一國強盛的根本,逐漸形成創新意識和勇于為國奉獻的精神。通過對王安石這個人的了解,學習王安石關心社會、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的精神。 五、教學重點:王安石變法的經濟、政治、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具體措施。
重點確立依據:因為課標明確要求了解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所以掌握王安石變法的各項措施就是完成課標要求。此外,只有很好掌握王安石變法的具體措施,然后分析各項措施產生的影響,才能為下一課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學習打好基礎,做好鋪墊,才能更好地完成本單元的另一個課標要求即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六、教學難點: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變法的每一項措施所解決的問題。
難點確立依據:高中學生雖然有一定初中階段學習的古代史功底,但是,初中階段主要是泛泛而談,并沒有深入分析,所以要現在的高中生根據具體措施來說出每一項措施所能解決的問題,需要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七、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
1、策略的選擇:選擇導學案,提前一天發給學生,讓學生按照導學案的內容預習,在導學案上都有明確的語言提示,合作探究的問題是什么;教師點撥的知識點是什么等等,在提綱上都有明確的要求,使學生一目了然。通過預習,學生自己探究解決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提出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問題,記錄在導學案上,以備課上討論。
2、教法設計:由于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了解不夠深入,尤其對王安石變法中每項改革措施所要解決的問題認識不夠深,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設計歷史情境,穿越歷史時空,讓學生分角色體驗變法影響。學生在掌握變法的內容的基礎上,討論、合作探究、呈現學生的想法。在此過程中教師提問啟發、資料分析、探究研討等方法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感悟歷史、提高能力。 3、學法設計:
(1)矛盾分析法:圍繞慶歷新政不能解決北宋社會危機,反而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的矛盾,幫助學生認識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2)探究研討法:在講解各項措施所能解決的具體問題時,我讓學生采用探究研討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史論結合法:運用教材和增加的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完成對王安石變法主要內容及作用的學習。
八、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利用此直觀性強,形象生動,課堂容量大,信息多的特點,有利于和諧、寬松課堂氣氛的營造,使學生更好地交流、思考和學習。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圖片、楷體字等現有的課程資源。 九、教學課時:一課時
十、板書設計:一、起用王安石
1、富國之法
2、強兵之法 二、變法的主要內容 3、強兵之法
十一、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投影出示資料)
在首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年會的開幕式上,溫家寶在回答關于全球化的領導者最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時,引經據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論斷,巧妙的講出了作為領導者需要有改革的精神。 師:“三不足”指的是什么?
生: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懼,祖宗之法不足守
師:“三不足”精神是王安石變法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國思想史上一筆具有永恒光輝和現實意義的精神財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時光穿越到近千年前的北宋,重溫王安石是如何以“三不足”精神來指導變法的。
(投影出示第四單元第二課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本,了解本課知識框架。 (投影出示本課知識框架) 一、起用王安石
二、變法的主要內容: 1、富國之法
2、強兵之法 3、取士之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本課知識框架,做到心中有數,再次熟悉本課的主要內容。 1、 師:先來學習第一部分內容:起用王安石。這一部分內容我們是把它作為王安石變法的
背景在上一節課已經講述過了。我們再來簡單的回顧一下。 (投影出示)
(過渡)師:王安石的這番話引起了宋神宗的強烈共鳴。一個是雄心勃勃的少年君主,一個是胸有成竹的老練能臣。宋神宗認為任用王安石來輔佐自己,是再合適不過的了。于是在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變法。 三、變法的主要內容
師:既然我們要穿越到近千年前的北宋,那么同學們就分別站在農民、商人、讀書人的立場上,談談你對變法的看法。
【設計意圖】通過歷史情境的設置,一是推動學生走進歷史,站在不同的角色去感受變法給他帶來的影響;二是培養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師:假如你是一個農民,王安石變法給你的生產生活帶來的變法有哪些?為什么? 生: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保馬法
師:請同學們根據前一天導學案上變法內容的預習,進入角色站在農民的立場上,分析影響(投影出示表格) 措施 內容 作用 青苗法 農田水利法 免役法 方田均稅法 保馬法
生:四人一組討論。
師:點撥,引導學生站在農民的立場,分析對農民的積極作用。之后重點講兩個變法內容,一是:青苗法, 一是:免役法。
師:除此之外,青苗法的實施對農民有沒有消極影響呢? (投影出示有關青苗法的資料)
材料一: ……推行青苗法的提單官以多貸為有功,不問民之貧富,強行“抑配”,各級官吏則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與民爭利,搞得“紛紛擾擾,莫安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變法的再評價》
材料二:王安石定的標準是年息二分,即貸款一萬,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體做法是,春季秋季發放兩次貸款,結果,貸款一萬,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執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達到原先設定的35倍!向官府貸款,先申請后審批,道道手續都要求人,交“好處費”。
——摘編自易中天:《帝國的惆悵》 師: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分析青苗法存在哪些問題。
生:政府強制借貸官吏趁機貪污,利息高,手續復雜,民眾受剝削重。
【設計意圖】對于青苗法的局限性的認識,采用的是論從史出的教學方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材料,從材料出發,概括知識點。
師:再來看免役法。再來看兩則資料,分析免役法的實施的實際效果又是怎樣。 (投影出示資料)
材料一: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為業,·······今桑麻失利,只得續豬羊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 材料二:在他(王安石)秉政期間,發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規定,開封府鄉村四、五等戶不納役錢。可是在向全國推行時,鄉村下戶被變法派很普遍地強加了役錢負擔。待到役錢收入固定下來,宋廷有變相恢復了差役。在鄉役方面既出免役錢,又要服差役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南宋末。······農民在納苗、役錢時大量支付錢幣,使得“錢聚于上,而下有錢荒之患”。 --------摘自王增瑜《王安石變法簡論》 生回答,老師點評并作出正確答案。
師:加重人民負擔;出現了官吏擾民現象;新法引起了民間不滿。強行攤派,強加了役錢負擔,加重了人民的經濟負擔;農民的勞動時間并未得到保證,造成錢荒,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
師:在說一下保馬法,保馬法是強兵之法中比較有特色的一項內容。保馬法是把國營馬場的馬分給有條件的農民飼養,同時免除養馬戶的賦役和勞役,政府還給予補貼。同學們覺得這項政策怎么樣? 生······
師:乍一聽上去,是蠻不錯的政策。“保馬法”本是謀國之舉,相寓馬于農,但不料百姓后來卻不堪重負。因為一旦馬匹病疫死亡,就要賠嘗上萬錢,一般普通家庭會由此破產,故而“人人已有馬為禍”。保馬法反而引起民情洶洶,不出十年,國馬奇缺。
師:角色轉換到地主或商人,假如你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地主或富商,王安石變法的哪些內容
與你的利益有直接關系?為什么?
生:市易法、均輸法、青苗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免役法 (投影出示表格)
生:討論回答;
師:點撥,提一下免役法。豪門貴族享受著世世代代的免役特權,如今硬讓他們拿錢來雇人服役,使他們覺得很不舒服,雖然他們只需交的錢不多,但是在他們的腦海里已根深蒂固形成了一種成見,那就是平民百姓理應去服役。免役法觸犯了特權者的利益,勢必引起強烈的反對。這也為王安石變法最后的失敗埋下了種子。
師:(情感價值教育)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支持變法的可貴。 師:第三個角色轉換:軍人。假如你在當時軍隊服役,王安石變法給你的軍旅生涯帶來的變化主要有哪些?為什么? 生:將兵法、設立軍器監、保甲法 (投影出示材料)
生:討論,回答。 師:點撥。
【設計意圖】對于強兵之法內容,沒有鋪開講,這一部分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學生有能力自
學,而是針對保馬法,稍微給予解釋和講述。做到詳略得當。 師:假如你當時參加科舉考試,怎能才能被“高校”錄取? (投影出示資料)
師:1、改革考試的內容,廢除明經諸科取消華而不實的詩賦考察學生是否理解領悟經義 2、要求學生聯系當前實際,考時務策,以考核士子對天下大事的分析處理能力; 3、貫徹擇優錄取的原則,取消富貴豪門子弟的特權
【設計意圖】歷史知識聯系現實,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師:(總結)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取士之法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使北宋的國力得到增強。最后我們以表格的形式來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整理。 (投影出示材料) 措施
目 的
內 容
作 用
富國之法 改變積貧的局面,調整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的關系,發展生產
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
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
擔,發展生產,增加財政收入
強兵之法 為了改變積弱的局面,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和整頓加強軍隊
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器監
節省了政府開支,提高
了軍隊戰斗力,增加了武器裝備
取士之法 關注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使用,為變法造輿論
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重視官員的選拔任用
培養人才,發揮其才干,
為變法起了輿論作用
【設計意圖】最后以表格的形式來整理知識點,目的是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把分
散的知識點整合在一起,利于記憶。 (投影出示材料)
(改革前的稅收)景德時為682,9700石,皇佑中降至33,8457石,治平中回升至1229,8700石,(改革后)熙寧十年(1077年)5210,1029石,與治平時相比增長了4倍。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
——《文獻通考》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河(甘肅臨夏)、岷(今甘肅岷縣)等五州的作戰。宋軍收復5州,拓地2000余里,受撫羌族30萬帳,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小結:
師:。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針對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以富國強兵為目的,而掀起的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為原則,從理財入手,頒布了“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稱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將兵法以強兵。變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王安石的缺陷和變法中的種種弊端是主要原因。那我們又如何去評價王安石變法的影響呢?下節課一起來學習!
當堂檢測:學生每探究一個重要問題后,選擇有代表性的習題進行知識和能力檢測。 (投影出示練習) 導學案上完成練習
課后作業:青苗法是王安石變法中引起爭議最大的一項法令,今天學術界仍有爭議: (1) 有人認為此法類似于今天的銀行貸款,打擊了當時普遍存在的高利貸行為,對人民
有利;
(2) 也有人認為,這是國家的人民敲詐勒索,純粹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 談談你對青苗法的看法。 效果預估:
1、加強學生對基本史實內在聯系的理解,深化了基礎知識,使知識結構化。 2、學生在探究、合作的氛圍下學習,鍛煉了自主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能把教師的宏觀指導和學生的主動探究結合起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互動。
4、能使學生把握一些學習歷史知識和思考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
5、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向學生展現大量的圖片、文字等素材,從而形成寬松、活躍的課堂氛圍,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