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以禮待人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道德與法治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框 以禮待人-建設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道德與法治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框 以禮待人-建設兵團
以禮待人
一、活動目的
1、了解社會生活中的禮節和禮儀,知道禮貌待人的方法。 2、能夠在具體請進中表達、展現文明有禮。
3、體會傳統美德的力量,養成自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意識。
二、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引導學生探討文明有禮對個人和社會的意義,再擴展至“禮儀之邦”的國家形象,懂得參加各種儀式體現了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形象,進而引導學生從態度、用語、儀表等方面提高自己,努力做一個學禮、明禮、守禮的人。
三、設計理念
1、關于文明有禮,小學階段已經有所涉及,學生對文明有禮已經有了初步了解,也知道生活中應該尊重他人,禮貌待人。但是對于為什么要以禮待人,面對復雜的情境如何做到以禮待人,文明有禮的意義和價值何在,學生還缺乏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2、八年級學生處于青春期,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部分學生對遵守道德規范持消極態度,甚至通過違反道德規范來顯示自己的存在。這種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需要我們加以引導,從尊重道德規范的深層原因和社會價值角度給學生提供幫助,以不斷克服和解決成長中面對的問題,在學生道德規范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引導。
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設計了本課教學。
四、教學思路
1
激發學生興趣,觸動學生心靈教與學的統一。
2、情境探究法 通過現實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探究情境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3
3
識理解和掌握。
五、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社會生活中的禮節和禮儀,知道禮貌待人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夠在具體請進中表達、展現文明有禮。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會傳統美德的力量,養成自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和理解文明有禮。 【教學難點】:以禮待人的重要意義。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播放《禮儀之邦》的視頻。學生用最簡短的語言概括視頻表達了什么。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感受其中的魅力,自然引出主題詞“禮”,導入新課。
2、環節一:知禮
(1)出示:請結合視頻內容和生活經驗尋找“禮”在何處? 學生分享交流。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尋找禮在何處; 拓展學生視野,進一步感受中華禮儀文明源遠流長。 (2)出示兩幅古代見面禮及現代握手禮的圖學生思考: 你如何看待禮的變化?
有人說中華傳統禮儀隨著時代的發展被丟棄了,你怎么看? 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禮”?
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在古今對比中,感受到禮的發展變化,同時能辯證對待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禮”,將“禮”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激發學生傳承和踐行禮傳統的責任意識。
3、環節二:明禮
(1)教師播放新聞視頻,學生觀看后思考:如果你是該小伙,你會給大媽讓座嗎?
(學生說明自己的具體做法并闡述理由)
4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對于無禮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并且要內外兼修地成為一個有禮的人。引導學生明晰為什么要努力做文明有禮的人。
(2)教師出示四組幻燈片圖片
問題:關于以上圖片你觀看后感受如何?想說些什么?
教師總結:有一種禮叫胸懷祖國。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僅僅展現個人風采,更能體現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形象。
4、環節三:尚禮
問:在這一周中,你覺得同學們(當然包括你自己哦)哪些行為有禮,哪些行為沒禮?
學生分析自身行為。教師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其影響。 通過學生自己的反思和豐富的音頻圖片達到情感共鳴和升華。
5、課堂小結:學生談本課收獲、感悟的基礎上,教師送出寄語,結束本課。 教師:同學們,平等的生活,放下架子。禮是一種原則,禮是一種技術。懂它你就掌握了與人溝通的橋梁,用它你就會迎來一片新天地。
七、教學反思:
1、真實、真誠:上課前有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那就是通過設計調查問卷尋找學生的真實問題,關注學情。因為只有找到真實問題才有可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所以,本課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課堂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有煙火氣,有人情味。
2、思維、思想:在關注學生真實問題的基礎之上,本人把握準了學生現有認知的問題,通過設計有思辨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在討論、探究和觀念的碰撞中形成智慧的火花,讓學生深刻感悟禮之內涵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換位思考等,讓學生在課堂上拾得禮之精髓,提升學生的認識。本課有層層遞進的過程,讓學生逐步探究。如在探究如何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禮”時,一開始并沒有直接出現此問題,而是通過古今見面禮的對比,讓學生逐步感受到禮的發展與變化,感受到禮“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進而出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層層深入,探究“中華傳統禮儀是否已過時”時,學生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激發他們內心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