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鄉愁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3課《鄉愁》江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鄉愁 余光中 教案
教學目標:
一、 導入
2017年12月14日是一個讓人悲傷的日子,這一天,全國人民的悲傷愁緒都給了這個老人家。有人說道:“ 先生往生,落日余光中鄉愁猶在;巨星隕星,晚霞烈火里文章猶存 ”
這是為誰而作呢?
是的,是為余光中先生去而作。這一天,很多人有感而發,寫下的許多諸如此類的文字,老師這里還有兩句,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一則:幾十年間,幾縷鄉愁,醉里夢里回故鄉;兩千水路,兩張紙票,這頭那頭終一頭,還有:“斯人已去,不忍倚窗聽冷雨;高節猶存,尚思臨水誦鄉愁”(師讀)。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話語里他們談到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鄉愁。
是的,鄉愁是余光中先生一輩子都在吟誦的對象,而且,他的一生,最著名的也恰恰是一部名為《鄉愁》的作品。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這首代表著余光中一生的詩歌,慢慢品一品跟隨了他一輩子的這縷鄉愁。
二、教學過程 1、初讀詩歌
師:首先,讓我們一起用朗誦來走進這首簡單的小詩。
2、品詩意 悟詩情 賞詩美
師:通過朗讀,同學們發現了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應該是什么嗎?大家能不能用一個字告訴老師?
——愁!
師:非常好,又快又準,非常明顯吧,文章的標題即為 鄉愁。那作者在詩歌中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自己的愁緒呢?(提示:作者為何會感到愁?愁的是什么?)
這頭—那頭 里頭—外頭(永遠被距離阻隔著的作者,愁緒油然而生。)
師:在把握了文章的“愁”這一感情基調后,我們再來讀這首詩應該會有和之前有不同的感受。接下來老師想分別請男生團和女生團來讀一讀,看看誰對這愁緒的把握會更加準確。請大家注意,在朗讀之時,把握詩歌的節奏。
今天,我們男士優先吧,請所有男生做好準備。 鄉愁 余光中 1 2~
感謝所有的男生,女生能不能比男生把握更加到位呢?我們自己來聽一聽吧。女生來,鄉愁 余光中 1 2 ~
老師覺得同學們對余光中的這縷鄉愁感受都很深,男女生都各有千秋,男生節奏很好,女生感情豐富,仿佛真的讀出了鄉愁就在眼前的感覺。
師: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在這里,余光中卻用了幾個具體可感的意象,讓我們真切的感受鄉愁。我們來看看這首詩中作者運用了哪些深富情感的意象來具體表現他的鄉愁呢?
——1 郵票 2 船票 3 墳墓 4 海峽
師:那大家有沒有想過作者為何要選取這些意象來表達鄉愁?
(所有的文字都是來源于生活的。要去分析他使用這樣的意象,我想大家需要結合余光中的生平、背景,才能更好的判斷出他為何使用這個意象,對他有何特別的意義。)
(請同學們回到課文中,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來分析一下,小組之間討論一下,看看能否碰撞出思想火花)
(自己了解相關知識: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于上海、重慶等地。 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并考取了臺灣大學外文系。
之后,詩人與范我存結婚,在婚后為生活為學習常赴美等地方。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沉吟良久。這,就是現在被大家不斷傳唱的《鄉愁》。)
有同學有自己的思考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細心的同學應該發現了,其實本詩就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展開的? ——時間順序
分別是: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
那么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結合作者的生活來分析一下這首詩中作者在人生四個階段使用的四個看似平常的意象,甚至是否能夠想象出作者當時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呢?(提示:比如 郵票是使用在什么時期的意象,這個時候的作者可能在做什么,使用這個意象想表達什么情感呢?)
學生分享
小時候,詩人離家在外,上寄宿學校,與母親書信往來,需要郵票與媽媽通信,少年離愁都寄托在這小小的郵票之上;(或:郵票便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思念和少年離愁)
長大后,詩人在結婚兩年后赴美留學進修,新婚離別。身在異國,心在家中,當他手拿著那張從臺灣來美國的船票是,內心的鄉愁頓生,對妻子的思念和夫妻別愁也就隨著而生。
后來,母親去世,天人永隔,詩人也永失母愛,悲痛萬分,所以這方矮矮的墳墓就承載了作者濃重的喪母哀愁。
(師:(點進超鏈接)余光中對于母親的感情之深,不僅體現在這里,比如他在自己的作品 母難日 中就還這樣寫到: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一次在我生命開始的時候,一次在你生命結束的時候,第一滴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足以見得余光中對母親真摯的愛,(點出超鏈接))
而現在,人到中年,離開祖國也越來越久,于是便產生了“鳥倦飛而知還”,想要落葉歸根的愿望。但眼前這灣淺淺的海峽卻將詩人與祖國大陸隔開,同胞難得相聚,家國難歸,每日望著這海峽,愁緒也不斷增加,最后,這灣海峽就凝成了余光中他的思歸濃愁,難以散去。
(所以,在他的作品,當我死時,他就這樣寫道 (點進超鏈接 朗誦):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點出超鏈接)
在我們的分析之中,可以發現,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他的情感由
小時候思念母親到長大后思念愛人,再到后來懷念母親,最后到現在的思念大陸思念祖國。由思親思鄉到思國,由個人之思到家國之戀,情感在一步步升華。(板書:個人之思——家國之戀)
當然,我相信這肯定不是余光中一個人的心聲,而應該是所有愛國的臺灣人民內心的吶喊。
剛剛我們一起分析了詩歌通過意象表現出來的濃重的思親思鄉思國之情,老師想請同學們再回到文中,看看這四個意象有著怎樣的特點?(提示:它們前面用了怎樣的修飾語)請同學們回到課文,快速查看。
(學生思考并自由發言 都很小) 打出幾個修飾的數量詞和形容詞
時間流逝,但同學們的只是也在增長啊,發現的非常準確。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都是些非常“小”的詞語對不對,但是作者的思念之情呢?是不是也很淺、很小呢?
非常深對吧,那么作者特意越是使用這么小的一些數量詞形容詞就是為了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親思鄉之情。李清照有一句詞也曾說到:“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也與余光中有同樣的難以言盡的愁緒吧。
到此,我們走進余光中,一起分析了詩歌意象了解了他的鄉愁,我覺得同學們對詩歌的把握一定更加深入了,那么讓我們再一次回到這首詩,一起品讀此詩。請大家在朗讀時注意我們剛剛所分析到的內容,嘗試讀出停連、把握語調、語速和感情,比如“小小的、窄窄的”這些看似輕貓淡寫的詞語,我們應該怎樣
讀呢?——輕柔,那“在這頭、在那頭”這些表現愁緒的詞語呢——要重讀。還有,隨著時間的流逝,作者的鄉愁漸深,我們后面的朗讀也應該適當放慢……
那就讓我們一起用深情的朗誦,去體會余光中這厚重的鄉愁。 (再讀詩歌)
聽著大家的朗誦,沉浸在余光中的鄉愁之中,既感悲愁又有享受,也許這就是詩歌的魅力吧。
師:其實,古往今來有很多很多書寫鄉愁的名篇,老師這里還有一篇,請大家一起欣賞。
(出示 席慕蓉的 鄉愁)
師:同樣是寫鄉愁,我們看看席慕蓉選擇了什么意象來表達自己的鄉愁呢? ——笛聲、“沒有年輪的樹”
(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一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一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游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的輪廓,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里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一層迷蒙的云霧.用霧里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恒.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年輪的樹永駐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 )
席慕蓉通過清遠的笛聲和永不老去的樹表達了悠長而永恒的鄉愁。
同樣是鄉愁,在不同作者筆下卻又完全不同的樣子,那么同學們筆下的鄉愁會是怎樣的呢?
3、書寫鄉愁
余光中先生曾經說過:“詩興不覺則青春不逝,寫詩讓我死不了。”
如果有一天同學們離開了溫馨的家,離開了慈祥的雙親,成為漂泊的游子,這時你的鄉愁會是什么?
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發揮想象,嘗試寫一節或者一首小詩。老師這里很給大家幾個例子
大家可以繼續拓寬思路,展開想象,時間交給你們。 (學生分享)
聽了這么多同學的心靈的文字,老師感觸頗多,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心中的鄉愁。文字很簡單,也沒有余光中先生那樣的國之深情,沒有席慕蓉那樣的悠遠綿長,但句句都是我的心聲。
(分享 我的 鄉愁)
未來,很多同學可能都會遠走他鄉,但是,無論身處何地,我相信你的內心深處總會有一個溫暖的地方,那就是—家。也許,思鄉愁緒,有時候并不是悲傷而是滿滿的溫暖和希望,因為你知道無論何時總有人在等待你。
余光中先生沒有等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但是他的詩比人先回到故鄉,這應該是詩人這輩子最大的欣慰吧。
4、課后分享
詩歌傳情,但是我們還有很多種方式可以表達情感,比如說圖畫,歌唱。最后,讓我們在一幅簡單的沙畫中再次感受這位生在生在黃河濤里,生在長江浪里的中華游子濃濃的鄉愁,向余光中先生致敬。
板書:
個人之思——家國之戀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