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鄉愁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3課《鄉愁》河南省 - 鄭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寫在前面的話:
以“興發教學”為核心理念,遵循“情境(點燃)—問題(萌發)—探尋(引發)—優化(啟發)—穩定(闡發)—應用(興發)”認知六步驟,構建了四課型漸進式教學模式,即:自主先修課、當堂展示課、思辨探討課、評估反饋課四種類別,本節課,我授課的課型為: 思辨探討課
《鄉愁》教學設計
教材來源: 2018部編版語文教材 內容來源: 九年級上冊 主 題:《鄉愁》 課 時:1課時 授課對象:九年級學生
設 計 者:劉 芳/鄭州龍門實驗學校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能“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做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朗讀教學既是傳統的,又是新興的;既是語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學的,又是審美。朗讀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朗讀中,能夠體會到文章的內容、神韻、風格。 2.教材分析:
這首詩歌是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是一個新詩單元,要求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的真摯感情,揣摩詩歌含蓄、精練的語言。本詩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作品,詩中表現的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鄉愁,但詩人不落俗套,構思獨特,借助時空的變化來推進詩情的抒發,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思念。基于以上原因,《鄉愁》的教學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3.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對于現代詩已經有了自己的初步理解,在課下對詩歌的有關常識進行預習,達成自己學習的目標,課上再通過學生的朗讀、背誦、比較閱讀可以進一步培養他們閱讀詩歌的興趣。九年級學生由于人生閱歷的不斷增加和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對詩歌的領悟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而《鄉愁》的內容相對簡單,學生讀幾遍基本都能理解詩歌內容,不用老師過多的講解。通過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學生對主題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學習目標:
1.通過朗讀詩歌,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 2.通過品讀詩歌,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 ◆學習重點、難點
1.體會意象和構思對表達鄉愁的作用; 2.對詩中四種意象的體會和把握。 ◆教學過程:
▲環節一:以詩會友,美文導入
1.以《經典永流傳》視頻和余光中先生的一節小詩導入新課,帶著問題感受文字之美。
“一封簡體字的來信問我
說暮春三月 江南草長。”
提問:這一句小詩,大家聽出了哪些信息呢? 2.學生誦讀,同伴點評 3.教師范讀,教學相長
【設計意圖】將詩人的另一首作品作為引子,悄然間把“思鄉”的主題滲入教學環節,過渡自然;加之多次朗誦,讓學生感悟“其意自見”的妙處。
▲環節二:問題萌發,提煉要點
1.問題一:同學們,你們覺得鄉愁看得見嗎?
追問:那么從這首詩中,你能看得見嗎?都看到了哪些具體的事物呢?
小結:作者巧妙地化抽象為具體,把抽象的“鄉愁”化作一個個具體的“鄉愁”。
2. 問題二:四樣事物的順序可以打亂嗎?
【設計意圖】問題引發學生興趣,巧妙的將“意象”這個抽象的概念植入課堂,為下一步的修改環節做好積淀。 ▲環節三:初品鄉愁,回眸兒時
1.通過三次不同的修改,與原詩作比較,初步品味詩歌的修飾語的表達效果:
(1)修改一:“鄉愁,是郵票”
(2)修改二:“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3)修改三:“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郵票” 2.詩詞延伸
用郵票這個意象來表達鄉愁,余光中先生在另一首詩歌里也有體現,這首詩叫《鄉愁四韻》。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1)提問一:這里的鄉愁是什么? (2)提問二:什么樣的信?
(3)用信來表達鄉愁,我們學過的,有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有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小節:通過三次不同的修改,我們對詩歌音韻美有了初步的感受,也對詩人最初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也了然于胸。同時,疊詞、三聲的運用,都是詩歌形象更加具體化的絕妙之筆。這個環節的最后,補充詩人的其他可以表現意象的作品,使意象這個抽象的概念更加明晰。
▲環節四;再品鄉愁,離愁別緒 1.提問:長大后的鄉愁,使什么樣的呢? 2.背景補充:
余光中1956年與范我存女士結婚,1958年第一次赴美進修,結婚兩年,還稱太太為“新娘”,這是為什么呢? 3.再次誦讀,感受思戀
▲環節五:生離死別,忘情鄉愁 1.提問:后來的鄉愁是什么樣的? 2.詩詞延伸
母親去世38年后,詩人再寫《母難日三則》,和大家分享一段: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 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 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但兩次哭聲的中間啊 有無窮無盡的笑聲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蕩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曉得,我都記得。”
3.師生齊讀,讀出感慨,讀出悲傷,讀出無奈。
▲環節六:升華鄉愁,曲盡意綿 1.比喻過渡,問題引領
詩人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比喻:“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這四個地方都是詩人到過的地方,那么母親和后三者有什么區別呢? 2. 齊讀感知,品味鄉愁 (1)學生齊讀
(2)“而現在”的鄉愁是什么?(海峽) (3)什么樣的“海峽”?(淺淺的) (4)海峽很深,為什么說是“淺淺的”呢?
(5)補充追問:這首詩寫于1972年,大陸這個時候正在進行文革,詩人不能寫信,不能探親,只能站在海峽的“這頭”張望。那么他會想些什么呢?(回家) 3. 詩詞延伸
(1)以余光中的詩呼應當時的社會所造成鄉愁之深: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 在中國,在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2)以洛夫的詩再次證明鄉愁是一代人的記憶,更是一代人的國殤:
“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
亂如風中散發
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遠山迎面飛來 把我撞成了 嚴重的內傷。”
4. 再次齊讀,回味鄉愁
【設計意圖】以上幾個環節,都是講朗誦與課外詩詞補充融合,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進一步對本詩的情感把握更加到位。 ▲環節七:眺望鄉愁,意味未盡
余光中說自己“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鄉愁》里有與母親的離別的悵然,與妻子相隔的思戀,有與母親陰陽兩隔得悲慟,最后,所有的滋味,如同50年得陳釀,拂過心靈的傷口,濃香了海峽那頭雪滿白頭的老先生。
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海峽這頭,卻無法抵達家的那頭。
最后,讓我們再一起走進鄉愁,共同感受余音繞梁的“鄉愁”。 【設計意圖】以讀促悟,對全詩高屋建瓴的小潔,起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朗讀作為教學的切入點,準確把握本詩的感情基調,有助于學生對詩歌情感的體會。本節課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誦,指導學習朗讀詩歌的技巧,從感性上初步感受詩歌,但是,要真正把一首詩的神韻演繹得出神入化,還得要準確地把握它的情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