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鄉愁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3課《鄉愁》甘肅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鄉 愁
余光中
教材分析
這是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一首詩。本單元是一個新詩單元,要求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的真摯感情,揣摩詩歌含蓄、精練的語言。本詩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作品,詩中表現的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鄉愁,但詩人不落俗套,構思獨特,借助時空的變化來推進詩情的抒發,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思念。基于以上原因,《鄉愁》的教學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教學設計
鄉愁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情結,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的一曲。因為它抒寫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時代,由海峽對岸的游子抒發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在這節課中,我以朗讀為主線,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味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之情,理解詩歌中的意象之美,同時初步掌握用詩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方法。
朗讀教學既是傳統的,又是新興的;既是語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學的,又是審美。朗讀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朗讀中,能夠體會到文章的內容、神韻、風格。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3.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能力、品味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欣賞、聯想等方法,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刻理解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及更為深沉的愛國情懷,將感情上升到激勵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教學重點
體會意象和構思對表達鄉愁的作用。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和藝術特色。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查找有關余光中的資料及有關描寫鄉愁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詩歌名句填空(詩文活動導入新課) A.舉頭望明月,低頭( )故鄉。
B.獨在異( )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C.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 )。 D.吳洲春草蘭杜芳,感悟思歸( )故鄉。 2.板書課題 3.作者簡介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臺灣。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臺灣和大陸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石室之死》、《聽聽那冷雨》等。
二、誦讀詩歌 1.聽讀詩歌,注意把握朗讀的節奏、重音、語速、語調、情感等。 2.讀法指導:語調低沉, 語速緩慢,感情憂傷深摯 3.學生自由朗讀
4.交流初讀認識和感受 5.組內互讀交流 6.展示與評價 7.齊讀詩歌 三、品讀詩歌
1.品讀詩歌的意象和情感(學生自由發揮,教師適當引導)通過品讀,讓學生感受精巧的構思,完美的形式,獨特的意象,深刻的比喻。
A.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看不到摸不著,但在余光中的詩中,他把鄉愁寄托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詩人運用了什么意象來表現鄉愁?(師問生答)
B.隨著時間的推移,詩人借助這四種意象表現了哪些鄉愁呢? C.詩的第四小節與前三小節所表現的鄉愁是否相同?
背景簡介:在余光中離開大陸20余年的1971年,那時,正逢海峽兩岸交好無望、雙方民眾都處于極度絕望之中,他在廈門街的舊居里感情所至,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一首飽含深情的詩——《鄉愁》。表達了他“斷腸人在天涯”游子之痛和赤子之思。
2.語言賞析(把原詩去掉關鍵詞“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的詩句對比體會本詩語言的獨特美感。)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 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 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 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 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A.學生對比朗讀(包含“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句詩)
B.小組內討論交流。 C.指名回答。 D.教師小結:“郵票的小小”“船票的窄窄”“墳墓的矮矮”“海峽的淺淺”跟“母子分別”“夫妻分離”“母子死別”“同胞相隔”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更加突出了愁之深之重。增強詩歌的表現力。運用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
3.探究結構特點
余光中的《鄉愁》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呢?你能舉例說說嗎? A.小組內討論交流。 B.指名回答。
C.教師歸納小結: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整齊中長短句錯落。形成了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和結構美。
4.續寫(續寫余光中的《鄉愁》) 未來啊
鄉愁是
B.教師點撥:2011年4月23日余光中先生福建泉州群山村舉行“華光文化名人村”奠基儀式的致辭中為39年前寫的“鄉愁”續寫了新的篇章:(大屏顯示)
未來呀,鄉愁是一座長長的橋梁,我去那頭,你來這頭。
C.教師小結:是啊,這灣淺淺的海峽又怎能阻隔兩岸親人的思念?臺灣政要連戰、宋楚瑜、吳伯雄等相繼回大陸尋根祭祖。更為可喜的是兩岸人民已于2008年12月15日實現了“通郵、通航、通商”的夢想。是啊,“落葉總要歸根”!相信,通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這頭”“那頭”終究會成為“一頭”!到那時,我們一定會聽到臺灣那深情的吶喊:“母親,我回來啦!”
四、對比閱讀,體會古今文人的鄉愁 1.《鄉愁》《天凈沙-秋思》比較閱讀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齊讀,中心句)
A.“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以上兩首作品都把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物象。《鄉愁》寄托在郵票、船票、( )、( )等物象上,《天凈沙-秋思》則寄托在( )、( )、( )等物象上。
B.這兩首作品所抒發的感情有何異同? 同:兩首都抒發了游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異:《鄉愁》將個人的思鄉之情上升到了家國之情。 2.教師簡介主題知識---鄉愁 A.學生先談談對鄉愁的認識。 B.教師解讀:(大屏顯示)
鄉愁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它是游子的精神歸宿、溫暖角落。鄉愁就是生長在血脈里、難以被割裂的文化根脈,是中華民族堅守了幾千年的誠信、勤儉、向善、感恩 鄉愁喚起的不僅是當代人兒時的記憶,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尋根之思;鄉愁,就是原本延續的文化根脈,文化基因、傳統美德和家國情懷。(出示中國結樣式的板書)
五、師生誦讀
同學們,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愿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更愛自己的家鄉,更愛自己的祖國。下面老師和同學
們進行誦讀活動,讓我們的脈搏再次隨著鄉愁的韻律一起跳躍吧!
鄉愁是遠行時媽媽不舍得佇望。(師) 小時候,(男生)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男生) 我在這頭,(女生) 母親在那頭。(女生)
鄉愁是一種甜蜜卻又苦澀的記憶。 長大后,(女生)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女生) 我在這頭,(男生) 新娘在那頭。(男生)
鄉愁是雕刻在記憶深處的古老童話。 后來啊,(男生)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男生) 我在外頭,(全班) 母親在里頭。(全班)
鄉愁是團圓夜里的千里思念 而現在,(女生)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女生) 我在這頭,(全班) 大陸在那頭。(全班)
鄉愁是久別重逢時的盈盈熱淚。 未來呀,(全班)
鄉愁是一座長長的橋梁,(全班) 你去那頭,(男生) 我來這頭。(女生) 六、作業布置
1.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2.牛刀小試:寫一首以“鄉愁”為主題的小詩。 七、板書設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