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定風波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定風波》“1+X”群文閱讀教學-湖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身行萬里半天下 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1+X”群文閱讀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及設計理念】
《定風波》是部編版教材九年級下冊的一首課外詩,是蘇軾貶謫黃州時的作品,記敘的是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卻借生活小事,表達了自己灑脫曠達的人生態度。黃州時期是蘇軾創作的高峰時期,四分之一的詞作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而且經典作品也十分的多,此時的詞作不論豪放還是婉約,抒情還是寫景,都可以用“前所未有”這一個詞語來評價。基于這樣的閱讀背景,我以蘇軾在黃州的心境由人生困境走向超然為主旨,對《定風波》一詞,進行主題型文本教學設計,通過“詩詞五讀法”貫穿詩詞教學,其中,通過對詩中不合常理處激疑——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培養學生思辨思維能力,整理總結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最后,引導學生通過縱向比較閱讀同屬黃州時期的作品《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全面了解蘇軾在黃州由“孤獨無告”到走向“心靈的超脫”(《定風波》)的過程,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再與陶淵明作品《歸園田居》的思想內涵進行橫向比較,讓學生對蘇軾有更加豐滿深刻的認知,并能學有所獲。
【教學目標】
1.闖關讀詩,通過“激疑——質疑——釋疑”理解詩歌內涵,品悟詩歌情感。 2.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內涵,品悟詩歌情感。
難點:體會蘇軾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從而引導學生正確面對人生中的風雨。
【課前準備】
制作課件、學生熟讀課文并收集蘇軾生平資料、每人會背一首蘇軾詞作。
【教法與學法】
教法:討論法、朗讀法、激疑法。
學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貶到杭州,他說:“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 貶到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貶到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貶到儋州,他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蘇軾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就在第一次遭受人生挫折的黃州,他由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并寫就最好的詩詞。今天我們就來讀其中一首《定風波》。
2
二、闖五關,讀全詞 (一)第一關:讀準字音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二)第二關:讀通詞意
①研讀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時間:三月七日——宋神宗元豐五年,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個春天。 地點:沙湖道中。 天氣:雨,晴。
人物:雨具(拿著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②找關鍵詞,悟意境:
第一組:林、打葉聲、竹杖、芒鞋、煙雨、春風、山頭、風雨 第二組:莫聽、徐行、何妨、誰怕、任平生、卻相迎、回首
任務一:結合注釋讀懂詞意,說說你對第二組關鍵詞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 任務二:根據你對第二組詞的理解,將第一組詞連詞成句。(可任選三個詞)
(三)第三關:讀懂作者 ①探讀:結合背景,質疑明情
學習任務一:文中有多處矛盾之筆,找出來并思考 預設質疑:
疑問一:穿著草鞋怎會輕巧勝過馬?
疑問二:“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更是疑問重重,一是此句中披著一件蓑衣在煙雨中行走,可小序中明明已交代“雨具先去”,何來蓑衣?二是作者分明寫的是沙湖道中遇雨之事,卻又為何牽出“平生”二字?
疑問三:“微冷”,冷的僅是身體嗎?不是還有山頭的一抹斜陽嗎? 疑問四:明確指出天氣為雨后天晴,可作者卻說也“無風雨也無晴”? 疑問五:同行皆狼狽,為何余獨不覺? ……
【播放錄音——聽周公子講背景故事】
元豐二年,盛夏七月,徐州任期已滿,調任湖州太守,按照慣例要給皇上寫感謝信。好巧不巧,在這封《湖州謝上表》里他寫了如下幾句“陰陽怪氣”的話:
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意思是:皇帝知道我愚昧不合時宜,難以追隨那些升遷迅速的官場新貴,也知道我年紀大了不會胡來,所以安排我到小地方照顧老百姓。
這幾句話算是徹底捅了馬蜂窩。因為蘇軾名氣高,詩歌傳播度廣,變法派早就對這個整天唱反調的“大喇叭”咬牙切齒,正愁找不到地方下手,這下好了,你自己遞上了小辮子! 蘇軾就此鋃鐺入獄,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烏臺詩案”,也是蘇軾一生的分水嶺。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不過,萬幸的是,神宗到底還是憐惜蘇軾的才華,再加上太后和一些元老重臣的紛紛求情,關押四個多月后,蘇軾終于虎口脫險,免于一死。
3
此時蘇軾45歲,人到中年,卻深陷低谷。1082年的某天,因為生活貧困的東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來了幾十畝荒地,在路上遇雨,信步于急雨之中,嘯歌于天地之間,泰然自若地行走在曲折的道路上,盡顯名士的氣度啊。既而詩情頓起,給世人留下這一次出行,一場風雨,一點感悟。
——摘自微信公眾號:周公子愛讀書《蘇東坡的那些事兒》
學習任務二:
請各小組根據周公子的朗讀背景材料,合作探討,展示釋疑。 【小組合作】 步驟一:
小組內六位同學,師徒結對形成三對,每對至少討論解決兩個疑問。 步驟二:
三分鐘后六個小組抽簽展示討論結果,其他組補充。(板書貼卡:蘇軾是 的人?)
②寫法揭示:一語雙關、以小見大、對比、托物寓懷、虛實結合
(四)第四關:讀懂詞情
① 與同寫于黃州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比較,分析情感表達的異同 (出示:《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蘇軾 (宋)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明確:同:都是托物寓懷之作
異:《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
蔑視流俗的心境。
《定風波》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
補充資料:余秋雨《蘇東坡突圍》:(《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賞析)
這是一種真正精神上的孤獨無告,對于一個文化人來說,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于是對話也一定會變得異乎尋常。像蘇東波這樣的靈魂竟然寂然無聲,那么,遲早總會突然冒出一種宏大的奇跡,讓這個世界大吃一驚。
②比較蘇軾的“歸”和陶淵明的“歸”的異同。 (出示:《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其三
[ 魏晉 ]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4
明確:蘇軾沒有像陶淵明一樣歸向田園,更多是“歸心”,是心靈的超脫。生命中的風風雨雨不過是自然常態,只管去笑迎和面對,只管去經歷和感受,無須怨天尤人,也無須刻意逃避,這才是真正的蘇軾啊。
(五)第五關:讀有所獲 ①學法: 詩歌五讀法
1.借助字典,讀準字音 2.抓關鍵詞,讀通詞意。 3.質疑釋疑,讀懂詞情。 4.比較歸類,讀懂作者。 5.總結反思,讀有所獲。
② 作品:學習這首詞,你收獲了什么?
③ 作者:從蘇軾身上,你學到了什么?
三、拓展閱讀:
出示名篇節選:
薦讀: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林語堂《蘇東坡傳》
林語堂《蘇東坡傳》: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