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背影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13背影-河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13 背影-河北省優課
《背影》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背影》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篇講讀課文。該單元以 “愛”為主題,讓學生感悟“愛”,陶冶美的情操是重點內容。該單元又以敘事為主,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語言特點,也必不可少。篇篇是經典,無論從內容情感還是寫作方法上都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不過千五百言,卻歷久傳誦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究其原因,用樸質的語言抒寫“樸拙而至誠的父子之愛”當為首要。其次,在特定背景鋪墊下出現的“背影”刻畫亦為經典。再次,角度新穎、線索貫穿、首尾呼應、詳略得當等寫作方法都可稱學習的典范。
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從課文入手,經典引路,當是最佳的教學策略。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記敘文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如:文意的感知、線索的認識、詳略的選擇、描寫的運用等。本文可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理解品析。在諸多學習內容中,運用鋪墊對主要情節進行有效烘托的手法,學生還不能深刻領會并靈活運用。另外,能夠描寫但不夠細膩也是學生所缺乏的寫作技能。所以本課學習當以此為重點。
同時,當今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情感涵養還不能真正體會文中所描繪的父子深情,尤其是在復雜的家境下作者的情感變化。需要老師加以引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進入作品深處,獲得情感的升華,亦是對親情潛移默化的感悟。 【教學環境】多媒體錄播教室
【教學構想】
此次錄像內容是在第一課時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第一課時已完成的任務如下: 1、理解并積累字詞
(初步感受語言的簡潔、精確、典雅)
2、整體理解所寫事件和表達情感
(浦口送別——親自送行、照看行李、講定價錢、揀定座位、囑托茶房、爬月臺買橘;父親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感激、思念)
3、初步寫出并交流在寫作上得到的啟示 (首尾呼應、線索貫穿、人物描寫、詳略得當)
4、提出質疑
(內容上的不懂之處和寫作的不妥之處)
本節錄像課意圖在前面初步感受的基礎上,立足文本閱讀,提升對作者情感變化的認識,體會作者的真情表達,并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順勢提煉寫作的方法。
寫作上側重抓典型環境鋪墊下,精雕細描動人瞬間的運思、運筆。為充分理解并進行學習,我圍繞“背影”,把文本解讀成三個層次:“背影”出現之前——“背影”出現的動人瞬間——“背影”出現之后。另外,在解讀過程中體會質樸而飽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錄像課 【學習目標】
2
知識與能力:
1、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體會父子深情。
2、學習在典型環境的鋪墊下,抓住動人瞬間精雕細描的方法。 3、體會質樸而飽含深情的語言。 過程和方法:
1、在比較閱讀、朗讀體驗和圈畫批注中深刻理解情感,提煉寫作方法 2、在自主學習和合作研討中提升認識 3、在實踐練習中習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刻感受父子深情,體會“愛”與“包容”是消除矛盾,彌合裂痕的粘合劑。
【教學重點】
1、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體會父子深情。
2、學習在典型環境的鋪墊下,抓住動人瞬間精雕細描的方法。 3、體會質樸而飽含深情的語言。 【教學難點】
1、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體會父子深情。
2、學習典型環境的鋪墊及恰當進行細節描寫的方法。
【教法、學法】
1、比較閱讀法、誦讀品味法、圈畫批注法、質疑問難法、遷移實踐法 2、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思
①教師導入語: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一個特殊的節日(學生答:父親節),在每年的這一天,閱讀點擊率最高的文章當屬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這篇敘事散文。一個瞬間,便成永恒;一個背影,成為經典,這是否有點不可思議呢?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同學們細讀《背影》時都提出了各自的質疑,我很欣賞。那么,是這篇文章離我們太過久遠不合時宜了,還是我們未曾走入朱自清的心靈深處呢?讓我們再一次走入朱自清的《背影》。
我們帶著另一種理解來讀文章,父親爬月臺為我買橘子時的背影是文章的焦點,我們可把文章理解成這樣三個層次:“背影”出現之前——“背影”出現的瞬間——“背影”出現之后,下面大家帶著對這三個層次的理解自由朗讀文章。
②出示學生上節課所提質疑問題
1、既然主要寫父親,又為什么寫祖母的死呢? 2、家境不好,文章卻還寫我和朋友游逛,不合適?
3、為什么要寫嫌棄父親說話不漂亮?為什么要寫“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這與本文主題有關系嗎?
4、本文主要表達父親對作者的愛,為何不從送我上車寫起? 5、為什么我看到父親的背影流淚了,讀完父親的信后又流淚? 6、為什么只是一個背影就可以讓作者流淚,這真實嗎?
3
7、為什么詳寫父親買橘子的過程?
8、為什么對買橘子時的動作描寫如此細致?
9、給兒子寫信,前句說“身體平安”,為什么后句還要說自己“離大去之期”不遠了呢? 10、既然全文都在說父親待我好,結尾為什么又要說“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設計目的:由學生對文本的質疑引入,既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又使下面的學習有的放矢。」 二、比較評析
師:我很尊重大家的質疑。我想,既然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是主要事件,背影又是重中之重,那么在“背影”出現之前的②—⑤段的文字可削減一下。不如把大家質疑的地方全部刪掉算了,這樣父子相愛的主題會更明確,文筆也更簡約了。
1、出示根據學生質疑而進行修改的《背影》(②—⑤段刪掉學生質疑的文字) 任務:先研究“背影”出現之前的②—⑤段,是改文恰當,還是原文更好? (先自己在相應的段落旁進行簡單批注——小組研討疑難——全班交流)
2、教師總結:正因家境的慘淡,當初對父愛的不理解,而促使他感受到父愛的重要媒介正是“背影”,那么,這個背影在作者心中該是多么刻骨銘心哪!所以②—⑤段都是在“背影”出現之前的鋪墊(教師板書:巧筆鋪墊烘托 營造氛圍)。
鋪墊:主要情節來臨前的襯托,渲染氣氛,為下文蓄勢。看似閑筆,實含深意。 附: 《背影》改文
①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③(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
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④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⑤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⑥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⑦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心底泛起層層波瀾。父愛如山,父親呀,你就像一片天,為我撐起一方晴空,你就像一把傘,為我遮風擋雨。我多么地思念你,我多想早日回到你的身邊! 「設計目的:
這些學生認為不妥當的地方,恰是作者運思的妙處。讓學生在比較中聚焦思考點,獲得對鋪墊的深刻認識。
1、②③段刪掉祖母去世、父親失業等體現家境慘淡的事是為了讓學生理解后文“背影”的出現是在一個特定的背景下,不是平時看到的背影。此兩段內容除了渲染凄涼氣氛,更重在表現父親在多重危機的打擊下,在承受著沉重的精神負擔的情況下,還要努力地關心“我”,正是體現了“背影”的不凡和可貴,體現了深沉的父愛。
2、④段去掉“我”陪朋友游逛的內容
“我”的游逛和父親的忙碌緊張形成對照,體現“我”當時思想的不成熟,對父親的處境未真正理解,體現父親對“我”的包容和愛,也使上下文銜接緊密。
⑤段去掉“我暗笑他的迂”和寫自己“聰明”的內容 說明當時“我”并不理解父親,沒有接受這份父愛。
此兩段內容都是為下文寫“背影”讓“我”感受到父親的不易,父親的愛做鋪墊。因為有當初的不理解,才有“我”現在的自責和愧疚。因為只有關注了這些鋪墊,才會體會到“背影”帶給人的特別感動。看似閑筆,實含深意。」 三、精讀品析
師:家境慘淡,籠罩著悲涼的陰云;父親為“我”的瑣事奔波,我卻不領情。那么,那個永遠銘刻在朱自清心中的背影就在這樣的特定背景下出現了,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這個經典的背影上。
1、先自由朗讀第⑥段,感受“背影”,再勾畫出描寫背影的句子,找同學朗讀。 2、針對描寫背影的句子,圈畫關鍵詞、句寫出品析的批注。 以下面的句式交流自己對“背影”的理解。
我從 (詞、句)中讀出了 ,因為 。 請你想象:父親爬月臺時臉部會是怎樣的表情?
5
3、當朱自清隔著一定的距離看父親的背影時,當他看到父親的衰老和艱難時,當他看到衰老、艱難的父親在努力攀爬時,在那一瞬間,他的情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的心被觸動了。那么,此刻,他感受到的僅僅是父親爬月臺時的不易和艱難嗎?他感受到的還僅僅是爬月臺的努力嗎?
師總結:這笨拙的動作,不雅的姿態,這幾乎不能勝任的事情,比之當面千言萬語的傾訴更加動人。所以,父愛的表現形式可能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但我們恰在這看似不美之中領悟到情感的可貴,寫作的高妙。
4、找同學配樂朗讀描寫背影的句子,全班再齊讀,把理解的情感送入朗讀中。(提示:語速要慢、語調要有些傷感和酸楚、注意重音)
師延伸:正是這個背影,這個瞬間打動了作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個這樣的瞬間呀,當與這樣的瞬間不期而遇時,你一定要珍視它,因為它會使你的情感更豐富;也一定要記下它,它會使你的筆墨更精彩。(板書:捕捉動人瞬間 精雕細描)
「設計目的:聚焦此處,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感悟“背影”承載的情感,理解并學習本色又十分適當的細節描寫。細節描寫一定要抓住人物特點,符合當時情境。」 四、釋疑解難
師:剛才在④⑤段作者對父親的言行極為不屑,而此刻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父愛,有同學說了,文章可以結束了,為什么還有一段呢?確實,朱自清先生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充滿疑團的結尾。
1、學生提出對此段的質疑
預設:a既然全文都在說父親待“我”好,結尾為什么又要說“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b給兒子寫信,“身體平安”與 “離大去之期不遠”相矛盾。 ①出示背景
1915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 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張改“朱自華“為“朱自清”,父親很生氣。 1917年:父親失業,祖母去世,家庭經濟陷入困頓。朱自清二弟幾乎失學。《背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畢業參加工作,父親為了緩解家庭經濟緊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資。父子發生劇烈矛盾。朱自清離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帶兒子回家,父親不準他進門,只能悵然離開。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搭理他。父子開始長達多年的冷戰。
1925年,朱自清父親寫信給兒子: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在淚水中完成了《背影》。 在這幾年間,朱自清育有4個子女,備嘗育兒的艱辛,或因家庭變故或因時局混亂,他輾轉于幾個學校教書,生活依然清貧。
( 這里隱含了令人傷感的家庭矛盾,父子間的“情感戰爭”)
②齊讀父親來信
父親來信到底想表達什么呢?(既不想兒子擔心又想念兒子,還有他此時垂暮的心境) 2、領悟“我”對父親的理解
齊讀第⑦段開頭到父親來信之前的句子,談談作者真正理解父親了嗎?
(作者能結合父親的大半生經歷來理解父親:從年輕時的輝煌到老境的頹唐,他的心多
6
么的失落!兩個“自然”寫出對父親的充分理解,兩個“惦記” 寫出父親在不堪生活重負,心力交瘁的情況下仍惦記著兒孫,感悟到這掙扎之中的父愛才是父親本來的面目,更加讓人感念,父愛從未遠離。)
3、體會父子和解,親情可貴
①出示文字:父親“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子之間終于體會到彼此之間的牽掛。兩代人曾經的“愛的隔膜”消解了,愛的錯位平衡了;父慈子孝達到了默契,達到了圓滿。這種民族文化的精髓,將永遠放射著人性的光輝,閃耀在讀者的心中。
②愛由隔膜到消解再到真正理解,這種真實的愛可能發生在許許多多的家庭,世世代代。那么你和父母之間有沒有產生摩擦、隔膜的時候?誰和大家說說心里話?
師總結:我想告訴大家:我們和父母之間,無論有過多少次誤解,多少次爭吵,多少個矛盾,請大家一定要相信:愛永遠在我們心中。
4、延伸“背影”
出示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目送》
“背影”已成為一個不朽的經典,讓后人不斷浸潤新的內涵,永遠感懷。 推薦主題閱讀:龍應臺《目送》 舒乙《父子情》 梁曉聲《慈母情深》 5、創作對聯 師出上聯:父親艱難買朱橘 愛子心切 學生對下聯
師總結:這一片娓娓道來的文字,這一個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閃電,照徹千千萬萬赤子之心。
「設計目的:此環節立足學生的疑問,出示背景,聯系前文,抓住關鍵詞句,讓學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隔膜—瞬間的感動—真正理解。從而讓學生充分理解作者感念父親背影時的那份愧疚、自責,并適當延伸到學生的生活,讓其在以后的成長中感悟,點到即可。」 五、比較感悟
師:情到結尾要吐之為快,情要抒得酣暢淋漓,所以我改編了最后一句。看老師改的是否更好?
1、出示改編:我讀到此處,心底泛起層層波瀾。父愛如山,父親呀,你就像一片天,為我撐起一方晴空,你就像一把傘,為我遮風擋雨。我多么地思念你,我多想早日回到你的身邊!
(結尾的抒情:與原文語言風格不協調,還是原文更含蓄,在樸質的語言中透露著更深切的情懷:感受到父親的不易,父親的失落和無奈,困頓和掙扎,對父親的思念,自己的愧疚……更讓人感嘆和回味。)
2、這樣樸質而飽含情感的語言滿篇皆是,如:開頭的不相見 ,不相見能否改成“分別”?是不 相見?(板書:傾吐質樸文字,抒寫真情) 3、師激情誦詩總結:舐犢情深數背影,一聲長嘆淚沾襟。人間親情永長在,炎黃子孫滿乾坤。
我們雖沒有朱自清那樣豐富的人生經歷,但他卻用他的真心告訴我們:要我手寫我心。 4、小結:學生談收獲(情感、寫法等角度)
「設計目的:鑒于學生平時作文常安一個“狗尾續貂”似的背來的結尾,啟發學生:要抒真情,不單追求語言的華美,要符合文章整體風格。」 六、寫作實戰
修改周記《那一刻,我 》
1、借鑒本文的寫作之道,師生共改學生周記《那一刻,我哭著笑了》,擴展成600字的作文。
2、根據剛才修改的方法及從本文得到的啟示,自行修改。 3、小組交流,選出修改佳作。
4、全班交流佳作,小作者簡單談修改前后的感受。
「設計目的:學以致用才是學習之道,有了寫作訓練才會逐步形成能力。」
齊讀本課結束語:咬文嚼字讀文章 深入內心 循章究法寫真情 成就美文 附:
那一刻,我哭著笑了
這個星期,我的心情一直陰天,煩惱相繼而來。我不聽使喚地對我的朋友們撒氣。他們也同樣對我的無理取鬧很不滿意。我的心情越來越糟糕,心里仿佛有一團怒火。
這幾天,我誰也不理,孤單的身影成了一天天的真實寫照,我的朋友對我感到十分詫異:一個愛笑的人,為什么變成了這樣?他們決定要逗我開心。
我很愛笑,也很容易笑,課間,我正傷心地偷偷抹眼淚,我的朋友們來到我的面前,各種不自然地裝瘋賣傻,不在乎自己的形象,逗我笑。我紅著臉說:“對不起,我這幾天心情不是太好,所以……”。
“別說了,開心地笑吧。”我的朋友們打斷了我的話。 那一刻,我看著他們,哭著笑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