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唐詩五首,野望,使至塞上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2唐詩五首《野望》《使至塞上》山西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2唐詩五首《野望》《使至塞上》山西省級優課
野望》教案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曲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知識; 2、了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復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5、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 6、完成背誦。 【過程與方法目標】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訓練,了解詩的內容;借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抑郁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導入:
秋天傍晚時分,詩人遙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頗濃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獵的人各自隨愿而歸,不禁懷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全詩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幅山中秋景畫——《野望》吧! 2、作者簡介: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屢被彈劾。自比嵇康、阮籍、劉伶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與唐初流行的浮靡詩風顯然有別。律體濫觴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3、背景介紹: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亂,故托病辭官歸田而作,借此排
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詩歌。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請學生翻譯,并注意提醒校正。 東皋:作者家鄉,歸隱之地。皋,水邊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領學生再次品讀詩歌,了解詩歌大意,請同學翻譯詩句。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馬帶著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2、詩句賞析。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作者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這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讓學生描述一下詩中的場景,想象一下詩人創作的意境。 把我們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憂愁無依的時候,一個人在水邊的高地上,耳邊隱隱約約傳來水聲,這時秋風蕭瑟,一輪金黃的夕陽照射在山上、樹上,而樹木光禿禿的,只留下滿地的落葉,山上只有刺目的余暉,心中無憂的興起一股憂愁、凄涼、蕭瑟之感,恰恰這時一個牧童驅趕著牛群,踏著夕陽回家,打
獵之人也騎著馬歸來,可自己卻都不認識,這時會有什么感受呢?
2、品讀詩歌,說說詩歌表達的意境和情感。
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五、課堂總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透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王績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七、板書設計: 野望
王績 東
皋
薄
暮
望
,
徙
倚
欲
何
依。 點名時間、地點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蕭瑟恬靜的景色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孤獨抑郁
《使至塞上》教案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字詞。流暢、有感情地誦讀,感受詩詞的音韻美; 2、整體感知這首詩,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詩的一些常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1、以讀促悟,品味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美; 2、抓畫面感,體味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美;
3、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理解詩人寫詩背景,感受詩人前后變化,培養學生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準備】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導入: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2、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字摩詰,曾任尚書右丞等官職,世稱王右丞,素有“詩佛”之稱。他能詩能畫,精通音樂。他的詩
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為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其中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寫景的佳句廣為流傳,如《使至塞上》就極富代表性。宋代蘇軾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 背景介紹: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這首詩就是在出塞途中 寫的。通過作者敘述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歌大意。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要求: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2、帶領學生一起討論字詞含義。
單車:一輛車,這里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
屬國:典屬國簡稱。唐代人有時以“屬國”代指使臣。這里“屬國”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維奉使問邊,所以自稱屬國。
征蓬:飄飛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隨風遠去。 煙:烽煙,報警時點的煙火。 長河:黃河。
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 候騎:騎馬的偵察兵。
都護:當時邊疆重鎮都護府的長官、首將。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諾顏汗中部的杭愛山,代指邊防前線。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感悟詩意。
(1)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講解: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
翻譯:我只身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 (2)頷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講解: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翻譯:山高路遠,我覺得自己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家邊塞,又似北歸大雁一般飛入胡天。 (3)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講解:大、長、圓、孤、直都富于空間感,而且都是詩人主觀的審美感受。在如此廣闊而且蒼涼的天地間,馳騁疆場的將士們破敵靖邊,其悲壯的英雄氣浩然與日月同輝,與長河共遠。 翻譯:只見那蒼茫無際的沙漠,沒山沒樹遠處烽火臺一縷白煙直上云霄,杳無盡頭的黃河橫貫其間,天空中掛著一輪圓圓的落日。 (4)尾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講解:這一聯寫出了將士們誓死保家衛國的決心,表達了詩人對他們的贊美之情。
翻譯:終于碰到了騎馬的兵士,一問才知道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 2、談談本文的情感變化(本環節由學生自由發揮,點撥:“抑郁到慷慨”)。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品詩境。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繪了西部邊塞的奇特壯麗景色,是歷來傳頌的名句,請與“沙漠狼煙升,黃河落日紅”作對比,你認為哪句更好呢?為什么?談談你對此的認識(合作探究)。
明確:“大”字,突出了邊疆沙漠,浩瀚無邊。“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使荒涼的大漠上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顯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現了烽煙的勁拔、堅毅之美。 “長”字,將沒有山巒林木的浩瀚無垠的沙漠上那橫貫其間的黃河的令人震撼的壯闊之美寫得淋漓盡致。“圓”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觀落日的特殊感受,給人以親切溫曖又微帶蒼茫的感覺。
(2)畫一畫。通過你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理解,用簡筆畫把此景畫出來。
(3)這句詩被譽為千古名句,它“詩中有畫”:這幅“畫”美在
哪里? 明確:
構圖美:烽煙 夕陽 大漠 長河——蒼茫遼闊 線條美:直煙 曲河 圓日 ——層次豐富 色彩美:黃沙 碧水 紅日 青煙——鮮明優美 2.賞析詩歌,學生分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1)結合寫作背景找出首聯中哪個字寫出了詩人出塞時的心情?
(2)頷聯中詩人借“征蓬”、“歸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幾個詞語描述一下頸聯中這幅邊塞風光圖?此時詩人的心境與前兩聯一樣嗎?
(4)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說都護真的在燕然山呢?詩人對這些“在燕然”的將士們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5)詩中每一聯分別到了什么表達方式? 五、課堂總結:
本詩通過寫詩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了詩人由于受排擠而孤獨、寂寞、飄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渾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凈化、升華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收集三句以上寫有關大漠的詩詞。 七、板書設計:
首聯 苦悶、孤獨 頷聯 激憤、抑郁 頸聯 贊嘆 尾聯 贊美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