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記承天寺夜游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0《記承天寺夜游》陜西省 - 西安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0《記承天寺夜游》陜西省 - 西安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讀成誦,讀出課文韻味,獲得美感享受。 2.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與虛詞。 過程與方法:
1.借助聯想與想象,領略文中月色之美,體會景物描寫的妙處。 2.反復誦讀,感受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體會抒情語句的深刻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
生理想。 教學重點:
1.誦讀、積累
2.品味語言,感受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法、學法:
朗讀法、品析法、小組合作討論法、圈點勾畫法、知人論世法、還原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由金文的“月”字導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造“月”字不造一個圓“月”而是一個彎“月”。結合天文知識,因為月亮圓時少,缺時多,故造一個彎“月”。由“月有陰晴圓缺”聯想“人有悲歡離合”,引出蘇軾的一段人生經歷。 二、知人論世,了解背景
背景鏈接:北宋元豐二年(1079),蘇軾遭遇了人生的一大劫難——“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于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
2
并將他逮捕入獄,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后雖保住了性命,卻丟官降職,被貶到湖北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學生活動設計:提煉出以上材料中的關鍵信息——蘇軾遭遇到人生的一大劫難,黃州期間處在人生的低谷。 二、通讀文本,初解文意 1.解題:
學生活動設計:課題中有哪些信息?哪一個是關鍵詞? 學生回答,老師重點強調“寺”“夜”,關鍵詞——“游” 2.通讀全文 (1)讀準字音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讀準字音和停頓;同學間相互合作,解決疑難 學生活動設計:每個小組將本組總結出的重點字詞及讀音,寫在紙上,展示在黑板上,全班同學共同關注并準確掌握。 (2)讀出語氣
①請一名學生朗讀,學生評價
②老師強調重點字音、涉及語氣語調的關鍵字:夜、遂、念、蓋、但 ③老師指導并范讀(配樂《高山流水》)
④齊讀課文——讀出文言文的韻味。(配樂《高山流水》) 3.初解文意
學生活動設計: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內容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蘇軾和張懷民在承天寺散步。 三、誦讀品析,深入理解 (一)尋找一輪明月
蘇軾一生跌宕起伏,但總有一位“朋友”伴隨左右,那就是月亮,就讓我們一起去尋找本文中的那一輪明月吧
1.學生活動設計:明月在 一句中,我讀出了蘇軾 的心情 2.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學生自己在文中找描寫月色的句子,感受蘇軾心境。之后同學互相討論,最
3
后個別學生回答。主要圍繞“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來分析。 (1)“月色入戶”的手法及作用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蘇軾在貶謫期間,門前冷落,無人相問,月亮來了,像朋友一樣,毫無功利之心,給蘇軾帶來溫暖。“欣然起行”表現了作者的快樂之情。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①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比喻、襯托)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③ ④
學生誦讀,感受蘇軾高興、快樂、悠閑、陶醉的心境 (二)拜訪兩位“閑人”
美景不是人人都能欣賞,蘇軾所說兩位“閑人”有何不同,請同學們一起去拜訪
請同學翻譯最后一句,理解句意; 補充張懷民的背景資料:
張懷民:1083年被貶謫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他在承天寺修了一座亭,蘇軾給亭命名為“快哉亭”,并寫了一首《水調歌頭》送給張懷民。 1.學生活動設計
(1)從所給材料中看出二人有何相似之處?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遭遇貶謫,心胸坦然,寄情山水,品格超逸 (2)能從文中找到印證嗎?
結合“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與中庭”來分析
學生誦讀,感受作者孤獨、興奮、悠閑 (3)你能從文中看出作者的“閑”嗎?解衣欲睡、欣然起行、邀友同樂、共賞美景——被閑置、清閑、悠閑、有閑情雅致
(4)蘇軾是否喜歡這種“閑”?
補充背景資料:蘇軾生于書香門第,七歲知書,十歲能文,學有抱負,從小立下“厲有當世志”“致君堯舜上”的雄心大志,21歲中進士。
2000年法國《世界報》這樣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進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賑貧救孤,頗多政績。 (5)體會“閑人”的心境
學生理解蘇軾“閑人”的豐富內涵,小組討論,將結果寫在紙上,貼在黑板上展示:快樂、愉悅、孤獨、興奮、驚喜、失落、無奈、悲涼、惆悵、自嘲、自得、樂觀曠達、超然解脫 2.朗讀課文,體會情感
3.縱觀全文,蘇軾怎樣從失落、悲涼、無奈中解脫出來的? 時時發現欣賞自然美景,尋找生活中的快樂
綜觀蘇軾一生,正如其自嘲:“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問汝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雖然一生坎坷,但他始終表現出灑脫曠達的精神。現在看來,即便遙隔近十個世紀,蘇軾的至理哲語,依然親切如昨,仍具現實的生命力,在人生不同的心境里,都會折射出智慧、曠達、欣愉的光芒。 (三)感悟三重境界
蘇軾緣何能做到如此樂觀曠達、超然解脫?
融入自然、知己相伴、自我堅守、個人修養、開放心態 、融會貫通,從而達到三重境界: 1.自然美景的意境 2.知己相伴的樂境 3.超然物外的佳境
唐傳奇當中,有這么三個小故事,叫做《紙月》、《取月》和《留月》。“紙月”的故事是講有一個人,能夠剪個紙月亮照明:“取月”是說另一個人,能夠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自己懷里.沒有月亮的時候照照;至于“留月”是說第三個人,他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籃子里邊,黑天的時候拿出來照照。
5
在當今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精神上的一輪明月,學會積極樂觀、善于自我排遣、自我解脫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課文
2.閱讀蘇軾在黃州所寫的代表作品 3.練筆:給月亮一個升起的理由 七、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自然美景的意境
知己相伴的樂境 豁達、樂觀
超然物外的佳境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