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記承天寺夜游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0《記承天寺夜游》北京市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0《記承天寺夜游》北京市優課
(1)《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記承天寺夜游》是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文言文,文章短小洗練,清新雋永,情景交融。所謂情是景的靈魂,景是情的載體,了解作者情感是領悟景物意蘊的一把鑰匙。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反復朗讀,以讀入境,進而在入境的前提下品析景色的澄澈和幽靜,最后由景及情,拓展提升,領悟蘇軾曠達、豪邁的人格之美。總之,實現入境——賞景——品情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始終沉浸在詩情畫意的美感當中,從意境美到人格美,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此,本課在使學生牢固的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讓學生多賞析、多感悟、多交流,在合作探究中達成本文的教學目標。同時也要兼顧到學生的獨立思考,為此,每次交流之前預留兩分鐘左右的獨立思考時間,力求每個學生能夠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讓所有的學生都是課堂參與者而非聆聽者。
(3)前置性學習是“生本教育”之下的學習方法,它真正的實現了“先學后教”。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內容教給學生去處理,能夠有效提高課堂的效率,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在課前,布置學生對文章的詞句、內容、譯文進行自主學習并對蘇軾的生平、背景和思想等進行自主拓展閱讀和探究。
(4)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記承天寺夜游》是古典文學中的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既是優美的小品文也是充滿詩意的水墨畫,因此,對于本文的研讀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理解,而對于文中優美景色的分析,對于作者曠達情感的體悟就是學生思維的訓練和語言建構的培養,尤其是穿插的說文解字的講解更是一種對古文字的追根溯源。總之,要讓語文核心素養貫穿整堂課。
(5)北京市“新考試說明”中提出了五個“考出來”的命題指導思想,其中強調要把優秀傳統文化考出來,依據此內容,在本節課中授課的過程中關注到漢字的追根溯源,關注到學生對于蘇軾人格魅力的探討和
1
對于畫面感的鑒賞,力求讓人類優秀文化成果,涵養學生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2.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寫的是蘇軾與好友夜游承天寺。文章僅84個字, 卻描繪出了一幅清靜皎潔的月夜美景,月色如水,天地一色,創造了清明淡雅,空靈靜謐的境界。末尾議論與抒情相結合,兩位漫步月夜之下的友人,閑散無拘,豁達淡泊的心境躍然紙上。
本單元安排了四篇描繪自然山水的文言文,其中的《三峽》、《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三篇文章都是以寫景為主來歌詠自然山水的優美神奇與壯麗,文章中的情感比較單純。而《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情比較復雜。此外,《記承天寺夜游》的文學色彩更濃,對于貫徹新課標提出的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又上了一個臺階。 它豐富了前三篇文章的內容,既是對前面單純寫景文章的提升,也是對下面第六單元中諸子散文中領悟古人智慧與胸襟的引領和鋪墊。 二、學情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了作者微妙復雜的心情。話中有詩,意蘊深遠,適合學生的誦讀學習。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學生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步驟,已基本適應了通過反復誦讀及借助課文注釋理解文章的方式。但對于如何通過文章的重點詞句讀懂作者的內心世界還處于起步階段。蘇東坡,被稱為天縱之才,他的一生升沉起伏波瀾壯闊,文韜武略兼備,思想縱橫于儒、釋、道。以初二學生有限的知識面,有限的閱歷,是很難理解他的內心世界的。因此,我在設計該課時,先讓學生自己查閱相關資料來了解蘇軾,有精力的學生可以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然后課上再補充一定數量的關于蘇軾生平經歷的資料來引領學生。講解本文時,注意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并努力創設情景,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和設問實施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進而提高學生審美品味,并獲得有意義的人生價值啟示。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1. 學習前置法2. 啟發點撥法3. 誦讀感悟法 學法:主要通過自主探究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四、課前預習
1.查找關于蘇軾生平、思想以及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2.朗讀課文三遍,并疏通文意。
第一遍:讀準,掃清字詞障礙。第二遍:讀順,讀得通順讀出節奏。第三遍:讀懂,結合已有的積累,借助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2
3.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一)知識與能力
1.能夠流利的朗讀課文,注意朗讀的節奏和停頓。
2.能夠疏通文意,掌握文章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文章內容。 3.賞析文中寫景句,感知寫景方法。
4. 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感悟作者的曠達情懷。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學習與檢測的方式疏通文意,積累重點詞句。 2. 通過反復朗讀賞析文中月色之美,品味作者情感。 3.通過教師創設情境,然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突破難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賞析文中描寫月景的句子。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復雜的情感,感悟作者傳遞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
【板書課題】記承天寺夜游
出示學習目標
看屏幕
齊讀學習目標 直接導入簡潔明了,省去拖沓。
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任務
導學、導教、導測量
前置檢測
【出示幻燈片】
1. 前置檢測字、詞:
月色入戶 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 蓋竹柏影 蓋竹柏影 相與步于中庭 水中藻荇交橫 庭下如積水空明 2.前置檢測譯文
①念無與為樂者。
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問題預設:
學生把“戶”理解成為“窗戶” 解決辦法:
進行漢字的追根溯源。首先,板書“門”、“戶”的古體字,并進行解釋,以說文解字的形式讓學生真正理解“戶”作為門的含義;其次,聯系《木蘭詩》中“木蘭當戶織”“足不出戶”等內容進行知識的遷移,鞏固理解。
1分鐘獨立思考, 遇到問題可以輕
聲請教
2分鐘后師友展示
一生通譯課文,其
他人補充質疑
參照譯文修改錯
誤,并反復讀一讀
預習是課堂教學有效的前置環節,通過預習展示這個環節,可以清晰的呈現學生預習的實際情況,便于教師了解學情,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同時確保“學生已會的不教”,“學生能自主學會的不教”提高課堂效率
本環節設計旨在落實目標1
說文解字對于“門”“戶”的解釋旨在落實語文核心素養中文化傳承與理解,進行古文字的追根溯源
朗讀入境
過渡:現在讓我們穿越千年時空,重回
那次月夜出游,帶上一點古文的韻味,齊讀一遍。
1. 簡單點評學生的齊讀
過渡:在老師去掉標點的情況下,不僅
首次齊讀課文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本環節設計中首先做了針
對性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正音、斷句、讀出韻味,為下一步體會文本,品味語言,領悟情懷,
4
讀得很流暢,而且頗有古文的韻味。但蘇軾曾說“山川會有云霧繚繞,花草樹木開花結果,是原本積蓄了大量的能量釋放出來的結果。如果只有寫作的欲望,沒有發自內心的感悟,怎么能寫出好文章呢?”想必蘇軾一定飽含豐盈而復雜的情感,我們能再讀出一點情感的變化嗎?
2.從學生的語速、語調、停頓、重音等進行點評,鼓勵學生大膽朗讀。通過反復朗讀體悟夜游承天寺的情感變化。
依據對作者情感的把握,獨立二次展示朗讀
找學生點評同學
的朗讀,并說說聽出了什么情感。
做好鋪墊。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語文核心素養的一項要求,通過學生的有感情的朗讀,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感受,同時也能夠為本文的學習創造情境,以讀入境,為下文感受寫景
句子的美妙之處做好情感的鋪墊。 名家點評
過渡:學者梁衡曾說“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垂著這樣兩軸精品:一軸是明朝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軸是宋朝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它雖是文字的靈動,更是一幅優美的畫卷,它如詩似畫,哪一句有強烈的畫面感,讓你沉醉其中呢? 【出示幻燈片】
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垂著這樣兩軸
精品: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和宋蘇
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 。 ——梁衡 問題預設: ①選取畫面過于集中
②語言描述用詞不準確,描繪不生動 解決辦法:
①從描寫性的動詞、形容詞如“欣然”、“亦未寢”等引導學生從全篇范圍內進行個性描述
依據文本描述喜歡的畫面
通過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中的一段話過渡,幫助學生了解名人對于該篇的評價,了解文章在學術界的地位。這一設計不僅是知識的傳授,也為接下來的分析欣賞課文做了一個鋪墊,提前把學生領入了一個欣賞的意境。
學生對于畫面感的描述,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審美情趣,讓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5
②引導其余同學對回答問題學生的詞語進行更換,描寫進行補充。集思廣益,讓全班同學共同思考,使之更為恰當。
研讀共品
(一)
過渡:你們描繪的畫面真是如詩似畫,而千百年來,被人們贊譽為“不著一月字,卻盡得風流”的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說說你讀完這句話的感受。 【出示幻燈片】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說說你讀完這句話的感受。 問題預設:
①當學生想象和描述的畫面出現偏離。 比如,學生把藻荇當成真的,這樣描繪
“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潔的月光灑
滿整個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錯
縱橫。”
②學生的想象單薄。 例如,僅從字面翻譯。 解決方法:
①翻譯入手,扣詞展開。如扣緊“如”“空明”、“交橫”等詞。同時提示這里用到層層比喻的修辭手法。
②調動感官,合理想象。如從動靜、明暗、點面、線條等角度,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心中的感覺等感官來描繪文字繪成的“畫面”之美。
教師小結:蘇軾的筆下從不缺少月的影
賞析寫景句子的美感
這一環節是本文的重點,這里運用名師余映潮的變體閱讀法,從“繪畫”的角度來欣賞小品文,滲透知識性與藝術性。想象是摸不著的東西,但可以引導、教給學生想象的方法,即扣詞展開、調動感官,讓想象合情、豐富。通過這個環節的設計,幫助學生感受文章寫景語言簡潔凝練意蘊豐富的特點,突破了目標中的“賞析文中意境優美的寫景句子”并獲得寫景的一些方法。
本環節設計旨在落實目標2 子,有時是“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的繾綣情深,有時是“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的調皮羞澀,但從沒有像今晚這樣如夢似幻。“水草”的搖曳能有多大的擺動呢,但正是這些許的搖蕩也逃不過我的眼睛,因為這水,不,是這月色太靜謐、澄澈了。你看真真讓人水月不分,虛實難辨了。
教師小結盡量讓學生體會到月景之美
研讀共品
(二)
過渡:今夜的月別有韻味,今夜的情亦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作者筆鋒一轉,宕開兩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如何理解“閑人”呢?
預設:(閑人、自得、自嘲、自由、有
限、歡欣、隨心所欲、富有情趣、豁達、
樂觀、空明……) 【出示幻燈片】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如何理解“閑人”?
結合蘇軾的作品、生平以及寫作背
景談對“閑人”的理解
新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 “在閱讀
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為了突破本文 “解讀作者復雜情感”這一難點,在設計時力求著眼于課文中的大問題安排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多角度發散思維 ,尊重多元解讀,從而解決本節課難點。
本環節設計旨在落實目標3
資料補充
【出示幻燈片】
21歲高中進士: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密州太守: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40歲徐州太守:抗洪救災,力挽狂瀾 被貶杭州:“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 ”
被貶惠州:“抒說先生睡未足,著人休撞五更鐘”
被貶瓊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
依據老師的講解一起有感情齊讀出示的拓展的蘇
軾詩句,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那份曠達
出示背景資料以及蘇軾相關經歷和詩句豐富加深學生對蘇軾的認知,進一步理解蘇軾的豁達樂觀,
感悟他的曠達情懷。增強課堂厚度和深度。解決難點,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7
作嶺南人”
被貶海南:“九死蠻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總結:這就是蘇軾,他不著一月字,卻盡顯月之風流,這是他作文的本領,但老師更欣賞他做人的本事。你現在覺得東坡居士很雅致,但它曾經就是一片蠻荒之地,為果腹,不得不輟筆耕田,你現在覺得東坡餅美味可口,其實就是半夜腹中空空,一碗剩面條,煮糊之后的
不得以而為之。他吟詩作畫、烹食煮茶,從不缺少詩情畫意。人生漫漫,不能盡如人意,如果有一天生活給予你困難和磨難,老師希望你們也能處逆境而不悲憂,化苦難為詩意,不要把生活活成它本來的樣子,而是不管生活如何,都要把它活成你想要的樣子,讓我們帶著這份豁達與豪邁,捧起書,元豐六年……
再讀文本,以讀促情,將文章分析出來的情感讀出來
語文課要引入活水,激發活力,要把課堂上學習到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延伸到課外,內化為自我的價值觀。正所謂得法于課內,得宜于課外,因此,教師在總結時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古文能夠化為今用,重在讓學生領悟和學習蘇軾在逆境中不斷自我調節,最終曠達舒適的人生境界和追求。
總結收束,教師用有深度的語言總結提升課堂。
作業布置
1.推薦閱讀:
《蘇東坡傳》——林語堂 《蘇東坡突圍》——余秋雨
2.假如你就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蘇軾,面對天上的那輪明月,面對身邊同樣遭遇的朋友,你想對他說些什
么?請選擇其中一個對象加以傾訴。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隨筆。
拓展閱讀 完成練筆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兩項作業旨在告訴孩子們在語文課外應該做的便是讀和寫。閱讀意圖同上;練筆作業給予了學生發揮的空間,培養學生有意識的感悟生活的能力。符合《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要求。進一步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8
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月 澄澈 作文 本領 描寫美
人 曠達 做人 本事 人格美
5.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教師層面:
評價方式一:語言評價
課堂上老師從學生朗讀理解、交流體會中,對學生準確或較準確的回答,教師給予及時肯定,并對學生獨特的見解和分析給予鼓勵。鼓勵學生再思考、再展示。 評價方式二:作業評價
通過學生的作業情況進一步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學生層面:
朗讀過程中,學生之間進行互評,互相促進。
6.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
本課在設計時,安排學習前置,讓學生在課下自主疏通文意,掌握內容,為課上分析文章節省了一定時間。課堂上以讀入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賞析和品味,并輔以資料補充,引領學生發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學生真正加入到理解、感悟的學習活動中來。
此外,本節課中的大問題設計明顯,以問題為引領,集中賞析了月色之美,品悟了人格魅力,著手解決了本文得兩大重點。同時在教學中適當穿插名人點評蘇軾語言、蘇軾自評等,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深度和廣度,也增添了語文課堂的文學魅力,教師過渡語自然而流暢,引導學生以兩個大問題為驅動,運用合作模式促進學習。
最后,無論是說文解字的穿插,還是問題預設的開放性,都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去培養其語言建構與運用, 思維發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等基本的語文素養。
總之本課相比于一般的教學思路,改變了傳統的小步子、串問串講的方式,主要著眼于課文中的大問題安排學生的活動,通過大問題的解決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