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誡子書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yōu)質(zhì)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16誡子書-天津市
教學設(shè)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16誡子書-天津市
跟上時代 守住精神
——談《誡子書》與家風教育
天津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第二中學 盧雪
【提 要】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把生平智慧化為諄諄教誨寫給自己的兒子諸葛瞻。短短86字,既是“言傳”,也是自己用一生的鞠躬盡瘁留給子孫的“身教”。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均為蜀漢捐軀。同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本篇論文就要從《誡子書》中窺探諸葛家風,淺談其成因,指導教育教學,倡導良好家風。
【關(guān)鍵詞】家風;古為今用;傳承;智慧;
語文教學,要跟得上時代,也要守得住精神。教育的本質(zhì)在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無論在任何時代,為人師者都應務本,本立才能道生。在物質(zhì)文明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的確不能泥古不化,但,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靈魂不能丟,我們的創(chuàng)新應在傳承的基礎(chǔ)上“古為今用”。
文本,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陣地”。
《誡子書》中,既是教誨,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凝結(jié)的智慧。這樣寶貴的文本,肩負著特別重要的使命,既要向?qū)W生傳遞文中智慧,更要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中寶貴的財富——諸葛家風。
那么,采用何種手段完成教學目標,便成了教師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讀,乃學習文章之首,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講,為人師者之要務,表達的基本方式;思,是自我升華所必須條件。這讀、講、思固然簡單,卻包含了大學問。
一、以讀,養(yǎng)君子之行
1.入情入境。諸葛亮在文章開篇便對兒子提出很高的道德要求。希望兒子成為“君子”。所以,閱讀《誡子書》首先要讀出“君子之行”。學生應正襟、危坐、昂首、立書,這樣“浩然之氣”才能夠從胸腔中走出來。
2.表達技巧。僅僅有外在的“君子之行”是不夠的,還要注意誦讀中的表達技巧,重音、語氣、節(jié)奏、停連這四點。
(1)重讀。就是朗讀時對需要強調(diào)或突出的詞或詞組,甚至某一個音節(jié)讀重音。“語句中的中心意思是靠重點詞或詞組來體現(xiàn)的,一般地說,語句重讀有這樣幾種:強調(diào)性、情感性、并列性、語氣性、遞進性重讀等” [1]。本文中,強調(diào)性重讀可有“靜”“儉”,情感性重讀可有“悲”,并列性重讀可有四個“非”字,語氣性重讀可有“夫”這個句首發(fā)語詞,遞進性重讀可有四個“無以”。
(2)語氣。誦讀的語氣是要結(jié)合文章所表達的語意及情感來決定的。《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家信,首先應讀出一位父親的語重心長。當然,不同語句之下,還要根據(jù)其獨特意義,讀出其自身的味道。從“夫君子之行”到“非志無以成學”突出的是一個“靜”字,要讀出“靜氣”。從“淫慢則不能勵精”到“將復何及”則從反面說明不修身養(yǎng)德之后果,誦讀要突出“悲氣”。
(3)節(jié)奏。朗誦者在了解語意把握情感的基礎(chǔ)上,“積極主動地駕馭有聲語言,才會使有聲語言產(chǎn)生抑揚頓挫、輕重緩疾的變化。可以說,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tài),便是‘內(nèi)心節(jié)奏’” [2]。本文的節(jié)奏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以“非志無以成學”為節(jié)點,前部分宜沉靜舒緩,讀出“靜氣”以及人生之智;后半部分,宜略微悲亢,既有一個父親不希望兒子墮入此道的深切擔憂,也要有“悲守窮廬”的悲氣。
(4)停連。它分為兩個部分,有停頓,但要連接。內(nèi)容停,聲未止,給人以余音繞梁之感,是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停連,不同于孩子們誦讀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拉長聲”,兩者在氣息的運用上有明顯的區(qū)別。“拉長聲”,氣息是從嗓子發(fā)出,直接送出去。而有味道的停連,則是聲音在口腔里立體環(huán)繞緩緩送出來的。停連的處理要結(jié)合文章具體內(nèi)容,《誡子書》中,“夫”“非”“則”“守”“何”這幾個字可在停連時適當延長語氣,使文章讀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當然,誦讀是帶有個性化色彩的課堂活動,也更加鼓勵孩子們根據(jù)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并適當運用誦讀技巧來讀出自己的風格。
二、以講,悟接世之道
講,是師者傳道受業(yè)的重要方式。講,也要伴隨著孩子們自主的思考與探究。講,與上文所談的讀更是分不開的。
1.解題《誡子書》。
誡,告誡、勸勉。
子,一般認為是諸葛瞻。“諸葛瞻,字思遠,名字中就有‘高瞻遠矚’‘志當存高遠’之意。” [3]
書,書信。[4]
誡子書,便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
2.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5]讀透本文,必要讀透其人,不僅要讀諸葛亮的作品,還要讀寫諸葛亮的作品,了解其個人經(jīng)歷以及所處時代背景。
“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6]
從《三國志》中《諸葛亮傳》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家風受此影響頗多。且生于瑯琊,接近儒家思想的發(fā)源地,他在那里接受了六七年的啟蒙教育。而瑯琊學風的特點就是經(jīng)世致用。可見,儒家濟世思想已經(jīng)深深刻進諸葛亮的骨子里。我們就能夠理解,他在《誡子書》中,所提的讓孩子成為君子的終極目的,就是“接世”。
諸葛亮“躬耕隴畝”于南陽十余年,正是東漢政治最黑暗的時期,社會矛盾復雜,社會出于動蕩不安的狀態(tài)。他的半耕半讀,正為他躲避了戰(zhàn)禍。在袁紹、曹操北方爭雄之時,劉表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保境安民。安靜的社會環(huán)境,學者士人的到來,文化教育的發(fā)展也都為諸葛亮的成長提供了條件。隆中十年,給了他儉德,給了他內(nèi)心平靜的一段時光,更給了他一個能夠看清世事以便運籌帷幄的一個機會。
在那,他熟讀儒家經(jīng)典以及其他多方面的書籍,也將道家思想兼收并蓄。他在《誡子書》中所寫“修身”“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均和道家的清心寡欲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可以說《誡子書》是諸葛亮集儒家、道家思想于一體的文學作品。
3.文本細讀,咬文嚼字。
(1)修身是手段。開篇提出育人標準“君子”,“修身”與“養(yǎng)德”是成為君子的途徑。修身,強調(diào)一個“靜”字。這里的“靜”,不是單純的外部環(huán)境的安靜,也是內(nèi)心的寧靜專一,更是文中所說的“淡泊”,內(nèi)心恬淡,不慕名利。有了“靜”,才能夠明確志向,并達到遠大目標;有了“靜”,才能安心學習,增長才干。最終,接世。如果內(nèi)心不“靜”,則就會“淫慢”“險躁”,蹉跎歲月,最終無法接世。靜,是修身之手段。接世,是修身之目的。
(2)接世是目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從反面論證,不“靜”的后果,是無法接世。作者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家風也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心懷濟世之志向,對自己的子孫,也同樣抱有這樣的期待。
(3)養(yǎng)德是根本。文中一直以“靜”為核心在論述,對于養(yǎng)德只有一句論述。但,諸葛亮卻把這句話放到了開篇的中心句里提出,可見其重要意義,這是最不容忽略的一個地方。《周易》中提到“厚德載物”,德行是一個人有所成就的根本,當“德不配位”之時,也必然會對其子孫造成不良的后果。諸葛亮是為了子孫的周全才出此言。
諸葛亮本身,就是一個能做到儉德之人。他的《與李嚴書》云:“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短短幾句,我們便看到了諸葛之家風的勤儉。
他給后主上表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臨終又有“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的遺言。
他給子孫言“儉德”,自己已身教在先。
三、以思,明家風之重
1.一家三代,死而后已
《誡子書》為教子篇章,不能忽略諸葛亮所教之子——諸葛瞻。諸葛亮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可見,他寫下《誡子書》也是充滿擔憂的。不過他對兒子的教育還是卓有成效的。
很多人在此時都會產(chǎn)生疑問,諸葛瞻最后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諸葛瞻擅長書法繪畫,官至尚書仆射、加軍師將軍,克己奉公,清正廉潔。在魏國大將鄧艾領(lǐng)兵攻打蜀國時,諸葛瞻奮力抵抗,鄧艾給諸葛瞻寫信中說:“若降者,必為瑯琊王。”諸葛瞻怒斬來使,最后戰(zhàn)死在綿竹。諸葛瞻之子諸葛尚,也沖入敵陣,戰(zhàn)死疆場。司馬炎評論:“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一家三代,均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諸葛家風,正己教人。
諸葛瞻,最終成為了父親所期望的“君子”。這是僅僅一篇《誡子書》能起到的教育作用嗎?
看天下父母,哪個不是給兒女說盡了道理,最終被兒女銘記于心的又有多少呢!為何諸葛亮就能將子孫教育成他所期望的君子呢?原因就在于,諸葛亮不僅言傳,更重在身教,且身教先于言傳。先正己,再教人,這才是諸葛家風形成的重要原因。
諸葛家風,崇儉尚德,身教在先;奉儒尊道,兼收并蓄。有此家風,才有三代忠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教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一同去感受諸葛三代的人生。也要從他們的人生中看到家風之重要,良好的家風是從何而來的。以另一個人生關(guān)照孩子們的人生。
【參考文獻】
視頻來源:優(yōu)質(zhì)課網(wǎng) www.jixiangsibao.com
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關(guān)于會員| 移動設(shè)備| 購買本站VIP會員
本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共享上傳,除本站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和本站聯(lián)系并提供相關(guān)證據(jù),我們將在3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
Copyright© 2011-2021 優(yōu)質(zhì)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by dedecms&zz 豫ICP備11000100號
工作時間: AM9:00-PM6:00 優(yōu)質(zhì)課網(wǎng)QQ客服:983228566 投稿信箱:983228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