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誡子書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16《誡子書》教學設計(第二課時)-山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16誡子書-山西省 - 陽泉
《誡子書》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陳述
(1)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2)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2.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而且由于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道德倫理準則。因此,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誡子書》有初步的了解和鑒賞,從中汲取精神養料和人生智慧。 3.教材分析
《誡子書》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澹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諸葛亮這位歷史偉人的高風亮節。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把握主旨,體會情感,從中獲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并由此積累背誦相關警言以自勵。可以說《誡子書》是一篇勉學勸善的優秀之作。引導學生學習諸葛亮的篇家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積累,在提高學生文言水平的同時,還可以結合《誡子書》的深刻內容,對學生進行治學、做人和修養方面的教育,升華他們的靈魂和良知,啟迪他們的思維。
【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會劃分停頓,讀出文言的韻味。
2.精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說出諸葛亮告誡兒子成才的條件。 3.研讀課文,能說出“靜”的含義.
4.背誦文章,談談文章對自己的感受,汲取精神養料。 【教學重難點】
找出相關語句,說出諸葛亮告誡兒子成才的條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提問法、討論分析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關于諸葛亮的生平資料,《誡子書》配樂朗讀,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視頻資料
【學生準備】課前預習,搜集諸葛亮相關資料 【評價任務】
朗讀要求:有停頓2’,聲音洪亮2’,有韻2’。
展示要求:人數3’,聲亮2’,有條理2’,補充質疑3’/人
【教學活動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評價要點
一、導入環節
二、合作探究環節與展示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導入語:在老師的書房里有啟功先生的一幅字,上面的八個大字 我特別喜歡,每當夜闌人靜的時候我都會去讀一讀。這八個字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二)出示學習目標
1.品讀課文,會劃分停頓,讀出文言的韻味。 2.精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說出諸葛亮告誡兒子成才的條件。 3.研讀課文,能說出“靜”的含義 4.背誦文章,談談文章對自己的感受,汲取精神養料。
【合作探究】 (一)一品文章,讀出文言的韻味
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準確讀出和劃分停頓,增強語感,讀出文言韻味。
1、朗讀形式可自讀、小組讀、范讀。 2、說說本文停頓劃分的依據是什么?
解讀目標: 學習什么是
停頓,
讀出韻味,深
刻理解諸葛
亮所說的成
才條件與“靜”的含義。
評價:能讀準
停頓,并用“/”
準劃分朗讀節奏,體會詩
文韻律。
(PPT展示什么叫停頓,如何劃分停頓。) (二)二品文章,析出訓誡理味 1.《誡子書》一文,它的題目“誡、書”的含義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誡,告誡,勸勉。子,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書,書信。
作用:告誡兒子要注重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品德,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
過渡句:文章雖不足白字,卻把修身治學的大道理談得透徹深刻,許多語句垂諸久遠,我們一起走進《誡子書》)
2、諸葛亮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才需要具備幾個條件?(用文中詞語概括)找出這幾個句子,再次加以品讀,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
立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學習:“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點撥:諸葛亮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互相聯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志向的培養又必須砥礪品德。
(三)三品文章,悟家書情味,思其中道理
3、《誡子書》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也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請你找出一個最具智慧性的字眼。并說說這個字與“修身養德”、“學”、“志”的關系。
-------與修身養德的關系:“靜”以修身意為節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要求人們內心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
任務分配:
1組完成1題
2組完成2題 3、4組完成3
題
5組完成4題 6組完成5題
要求: 需要黑板展
示的小組要
簡潔。 需要口頭說
的要聲音洪亮,有條理。
小組探究時:
自主思考時能有自己的
思考和觀點,
交流時能大膽發表自己
的看法,并能
認真傾聽其
他同學的意見。
-------與學的關系:是學習的基礎。““靜”指的是一種摒棄雜念和干擾而安寧專一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可以心無旁騖地學習,靜靜深思,反思自己的作為。求學過程是孤獨寂寞之旅,只有心無旁騖,潛心專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學習。
-------與志的關系:是志的條件。要做到“靜”,自然要摒棄名利束縛和干擾,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寧靜”,才能志向堅定明確,并最終實現偉大的目標。 追問1:為什么要把修身養德放在句首?
點撥:中國傳統文人歷來注重“修身”,而修身養德是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礎。
追問2:如果心不靜會怎么樣?
點撥:陷入“險躁”,則不能專心學習,不能增長才干更談不上修養心性了。
點撥:文中關于“志”的語句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和“非志無以成學”。文章很重視“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寧靜以“明志”,也就是時時將“志”放在眼前,不斷磨礪;一方面強調無“志”則不足以“成學”,意謂沒有志向,則學無目標,必然學習龐雜,不能專一。
4、《誡子書》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經歷與才學,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是大有可鑒之處的。
作為學生,如何將“靜”運用在學習中? 作為公民,如何將“靜”運用在生活中?
以上兩個問題,請你以的理解說一說,談一談。
點撥:自習課要安靜,自覺遵守班規,沉心靜氣,高效的上自習。安靜的環境,打造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獨立思考。在公共場合中尤其注意安靜,比如公共圖書館,飯店等地方。
三、拓展與小結 【拓展延伸】 5、“靜”可以使我們去除淫慢險躁,學會深入思考,形成聰
明智慧,達成目標理想,請你以“靜”為話題,自擬題目,寫片段100字。 6、組展示優秀短文。
示例: 靜的魅力
先人有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動是人生的一大樂 趣,另有一半則得之于靜。靜也是一種很好的生存狀態。靜心才能專注,正所謂靜水流深。在巖石上形成的深邃的洞,那并不是洶涌波濤的功能。無論多大的力量,它永遠也做不到。只有那一滴接著一滴的水滴,才有能力實現,它每日每夜安靜地落在一點上,最終“水滴石穿”,這就是靜者的專注所擁有的力量。心沉靜下來了,心境則空靈,空靈則讓人著力于一點,所以諸葛亮為什么會選擇在臥龍山隱居,因為深山中沒有世俗的喧囂,他才能潛心學問,不受外界干擾。由此看來,心如止水能讓人專注,專注則更容易事半功倍。
課堂總結:
本文短短86個字,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也是給我們人生的幾個啟示。
啟示一:“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只有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不能夠靜下來,則無法有效的計劃未來,而且學習必須要有安靜的心境。
啟示二:“儉以養德”——他告知我們要節儉,以培養自己的德行。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 啟示三:“非淡泊無以明志”——實現理想的路上,要能耐得住寂寞,能抵住外界的誘惑,不求名利,用平和的心態潛心
鉆研,塑造自己。
啟示四:“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他告訴我們“勤能補拙、天道酬勤”,卓越成就是努力學習的結果。望大家學習文言知識的同時,能夠對自己有所啟發。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