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春江花月夜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春江花月夜》安徽省 - 合肥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音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春江花月夜》安徽省 - 合肥
春江花月夜 教學設計 語言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能夠在演唱和欣賞的基礎上,樂于感受、體驗、理解中國民族器樂深厚、豐富的意蘊之美。
2、欣賞《春江花月夜》,感受、體驗中國民族樂器豐富的表現力,并能記住主題旋律。
3、在復習鞏固“魚咬尾”創作手法的同時,能夠了解“換頭合尾”這一創作手法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4、了解彭修文先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
二、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優美柔婉的旋律,精巧細膩的配器,結合動與靜、遠與近、景與情的藝術手法,展現了春、江、花、月、夜、人,這六種事物錯落重疊、幽美恬靜的意境,令人心曠神怡。體現了以“平和恬淡”為美的中國古代音樂審美特征。該曲雖然是多段體,并且文學標題成套,屬于一種套曲化的單樂章混合曲式。
三、教學過程:
(一)演奏《夕陽簫鼓》主題片斷(琵琶音色),引入本課。 請同學們跟隨老師演奏的音樂,走進今天的課程!
剛才老師演奏的怎么樣?同學們認為這段音樂來自哪個國家?
老師演奏的是由電子琴模擬的琵琶古曲《夕陽簫鼓》,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正是運用《夕陽簫鼓》主題旋律改編而來,那么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之一《春江花月夜》。
(二)顯示《春江花月夜》八個段落,讓學生了解樂曲大致結構。 《春江花月夜》是由我國民族音樂大師、現代民族管弦樂創始人彭修文先生改編,八個樂段組成,描繪了夕陽西下、小舟泛紅、微風漣漪、春、江、花、月、夜、人錯落重疊、優美恬靜的醉人意境。除了尾聲外的每一個樂段都被賦予具有詩意的名字,分別是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水云深際、漁舟唱晚、回瀾拍岸、欸乃歸舟。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今天這一課時主要學習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個樂段,江樓鐘鼓和漁歌唱晚。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學習之前,老師先帶領同學們一同了解中國民族管弦樂隊及主要樂器。
(三)賞析第一樂段“江樓鐘鼓”,了解民族管弦樂常用樂器,以及樂器簡介。
首先,讓我們欣賞第一樂段,江樓鐘鼓,你聽到了哪些樂器在演奏呢? 民族管弦樂隊介紹(。。。)在民族管弦樂隊中,樂器主要分為吹、拉、彈、打四個類別,分別是吹管樂器、拉弦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在這首《春江花月夜》中,有以下三個樂器作用最為突出,分
別是屬于彈撥樂器組的琵琶、箏,以及處于吹管樂器組的新笛。 琵琶,古稱“批把”,推手為批、引手為把,本是琵琶的演奏技法,后記為琵琶,其音色悅耳明亮,穿透力極強。同學們來聽一聽琵琶的聲音吧!
新笛,有別于中國傳統竹笛,是根據西方十二平均律改造而成的,音域較傳統竹笛低一些,新笛算是一種很稀有的中西合并式的中國樂器。同學們來聽一聽新笛的聲音吧!
箏,秦朝最為盛行的樂器,故曾稱“秦箏”,音色悠揚清雅。同學們來聽一聽箏的聲音吧!
(四)復看第一樂段“江樓鐘鼓”,學習“魚咬尾”結構
了解了中國民族管弦樂隊及主要樂器,讓我們正式走進到第一樂段,江樓鐘鼓,首先我們一起聽一聽。
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老師已經用呼吸記號將這一樂段分成了六個樂句,可不要小看這六個樂句,它們之間可是隱藏了非常重要的中國傳統音樂作曲手法,大家能找到嗎?你們相信自己能找到嗎! 好的,為了幫助大家找到這樣的旋律特點,老師帶著大家一起先模唱旋律、熟記旋律。
看來同學們發現了,上一段旋律的最后一個音和下一段旋律的第一個音相同,這種特殊的結構被稱為“魚咬尾”,請看圖,是不是很形象生動!
那么問題來了,請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魚咬尾”的作用嗎?
“魚咬尾”的使用,造成一種“藕斷絲連”的音樂情緒表達方式,在訴說不同情緒的音樂情景的同時又能保持和諧與統一。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在變化中尋求統一,在統一中尋求變化”的思想。
(五)聽“江樓鐘鼓”,分析畫面、樂器,演唱
讓我們再次聆聽第一樂段,談一談江樓鐘鼓到底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江樓鐘鼓,這是這首樂曲的基礎與主題,先由琵琶由慢而快模擬了遠遠傳來的江樓鼓聲,接著,新笛和琵琶奏出連續輕微的波音,描繪出一幅夕陽西下、小舟泛紅、微風漣漪的醉人意境。
作為《春江花夜月》最主題的部分,請同學們跟隨老師的琴聲,一同唱譜,熟悉主題旋律。
注意每一樂句情緒的連接(唱熟后)下面老師想請左邊同學一句,右邊同學一句,來分句演繹!
感謝同學們,最后讓我們跟隨原曲在模唱一次,請大家記住這動人的主題旋律!
(七)聆聽“漁歌唱晚”,體會音樂情緒。
同學們,如果你是作曲家,你已經寫出了水云深處,漁歌依稀想起的畫面,那么這一樂段,你會寫些什么呢? 好,那讓我們聽一聽,是不是如你所想!
漁歌唱晚,采用琵琶與新笛對奏的新模式,漁歌四起,由遠及近,漁翁邊搖船邊唱著熟悉的歌謠,然后音樂突然變快,樂隊合奏,凸顯人
們歡愉、興奮的心情。
讓我們帶著對于音樂的理解再仔細聆聽一遍。
(八)解答之前的問題,講解“換頭合尾”
眼尖的同學看到譜子又會發現,結尾處又有相同,那么老師也不賣關子了,這三個樂段結尾都相同的作曲手法,被稱為“換頭合尾”,整個《春江花月夜》由主題、六次變奏、尾聲組成,盡管每個段落前部旋律多變,但每段結尾都基本相同,將樂曲最終都引導向一個情緒中去,這就是中國傳統音樂常用的作曲手法“換頭合尾”,它能充分發揮各個樂器的作用,從不同的角度去揭示音樂意境,升華主體思想。
(九)聆聽“欸乃歸舟”,加強音樂理解
接下來,讓我們聆聽樂曲的最高潮樂段,欸乃歸舟,很多同學可能不太清楚這“欸乃”是什么意思,“欸乃”就是船櫓搖動時的聲音,“欸乃歸舟”刻畫的就是一頁頁輕舟破水歸家的場景,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哪位同學可以把音樂中描述的畫面向我們敘述一下?
欸乃歸舟,音樂初始,起伏不斷的旋律出現,那是對搖船動作的刻畫,箏始終模仿著水聲泛起漣漪,不斷加快,將音樂推向高潮,仿佛小船從聽者身邊駛過,慢慢漣漪散去,轉回慢速,刻畫破水歸家的完滿意境。
(十)實踐與創造
引入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五分鐘創作。,登臺表演,老師最后帶領大家唱一次準備好的。
(十一)結語
我們今天學習的《春江花月夜》意境深遠,樂音悠長,秉持“在變化中尋求統一,在統一中尋求變化”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運用“魚咬尾”、“換頭合尾”的創作手法,為我們歌頌祖國山河之壯美,表現人民熱愛祖國之深情。
樂曲最后,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而安詳,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沉湎在這迷人的詩畫意境中,也不禁讓身處現代的我們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之深邃、中華民族之博大。
在未來的生活中,老師也希望同學們能夠多去聆聽民族音樂,感受民族音樂巧妙的作曲手法、悠揚的旋律、引人入勝的背景故事,體會民族音樂的魅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