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湖南省,歡欣的日子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湖南省中學音樂初中音樂賽課教學競賽暨觀摩課(01)歡欣的日子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2017年湖南省中學音樂初中音樂賽課教學競賽暨觀摩課(01)歡欣的日子--鄭紹
八音和鳴——《歡欣的日子》 教學設計
教學年級: 七年級
教學內容:湘藝版初中一年級第三單元《八音和鳴》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湖南文藝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八音和鳴》中“八音”一詞,是中國古代樂器制作的八種原料——“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的總稱。在小學階段的音樂課中,學生已經接觸過一部分傳統民族樂器,并聽賞了一些民樂作品。作為初中階段的中國傳統民樂欣賞課,應在復習鞏固已有知識的情況下,進一步了解民族樂器的分組,了解民族管弦樂隊主要樂器等。
設計意圖:
第一部分緊緊圍繞“八音”。通過小視頻的講解,了解了八種不同的材料,能夠制作哪些樂器。這樣,學生對“八音”就有了初步的了解。這里的知識淺顯易懂,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第二部分則緊緊圍繞“和鳴”。通過對民樂合奏曲《歡欣的日子》進行分段欣賞的形式,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和鳴”的魅力。
教學設計亮點:
亮點(一):注重了音樂課堂中常見知識的積累。如:認識和體驗“>”“#”在音樂中的作用。
亮點(二):著重分析“對答”并引出了“螺獅接頂”的傳統民樂創作手法,開拓和豐富了學生的視野。
亮點(三):在課堂中很好的進行了情感滲透。通過對作品的分析,讓學生感受到了當代老百姓對共產黨、毛主席的無限贊美和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掌握了“八音”的含義,知道了民族樂器的簡單分類和主要成員
2.技能目標:通過欣賞樂曲《歡欣的日子》充分感受到了“八音和鳴”的魅力,認識和體驗“>”“#”在音樂中的作用。感受了民族器樂豐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3.情感目標:通過課堂活動的參與,實現了從認識到熱愛再到要繼承發揚民族音樂的情感轉變
教學重點:認識“八音”,了解近現代民族樂器的四大類。
教學難點:學習《歡欣的日子》,通過課堂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參與、感受民族音樂的豐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各位同學,上午好!我是來自湘潭江聲實驗學校的音樂老師鄭紹,歡迎大家來到鄭老師的音樂課堂,希望通過我們今天的合作能夠度過輕松、愉快的一堂音樂課。大家都知道我們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民族音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的瑰寶,它既是我們的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又是我們音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師今天的課程學習就是希望能帶大家一起感受一場關于民族音樂的“饕餮盛宴”。
二、了解“八音”:
(一)學“八音”
1. 談談你對八音的理解。
2. 微視頻介紹什么是《八音》。
3.師生共同總結八音的含義。
4. 老師講解“八音”的歷史知識。
(二)說“八音”
1. 自由暢談熟知和了解的民族樂器。
2.引導學生從“吹、拉、彈、打”四種演奏方式對民族樂器進行分類。
3.老師進行總結并導入現代民族樂器的分類。
三、體驗“和鳴”---欣賞樂曲《歡欣的日子》
(一)初聽全曲
1.思考:通過音樂你能聯想到一個怎樣的場景?
2.介紹樂曲創作背景和作者。
(二)引子部分音樂
1. 聽引子部分的音樂
思考:樂段的音樂情緒?通過什么記號強調表現出來?(出示重音記號)
2.講述重音記號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在此處加入哪類樂器合適?
3. 加入大鈸的演奏,進行課堂表演。
(三)音樂主題一
1.聽主題一音樂
思考:
(1)你是否能聽出音樂中采用了哪種樂器進行領奏?。
(2)音樂具有什么地區的鮮明特色?
2.從看、聽、說三個方面對比板胡和二胡的異同,老師進行講解。
3.講解升記號以及其重要作用。(教師在鋼琴上對比演奏有無升記號的旋律片段,學生認真聆聽后談自己的感受)。
4.創設情境師生一起體驗表演陜北秧歌。
(四)音樂主題(二)
1.思考:樂段采用哪些樂器演奏?演奏方式是什么?
2.感受“對答”,了解“螺獅接頂”。
3.師生一起用樂器和聲勢動作,參與體會“對答” 。
(五)音樂主題(三)+ 尾聲
4.簡單介紹音樂主題三和尾聲部分的音樂 ,提出“首位呼應”的創作手法。
復聽全曲
四、課堂回顧總結
(一)課堂回顧
學生暢談本堂課的收獲和自己的切身感受
(二)老師總結
隨著中國國際社會地位不斷提升我們的民族音樂也經常受到世界的關注。經常受邀參加國際大型演出,所到之處座無虛席。“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過音樂可以了解一種文化,通過文化我們能更好的研究音樂。希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用睿智的眼光去重新認識我們的民族音樂。并且將它繼承和發揚光大。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