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湖南省,聲音的,創造與表現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湖南省中學音樂初中音樂賽課教學競賽暨觀摩課09聲音的創造與表現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2017年湖南省中學音樂初中音樂賽課教學競賽暨觀摩課09聲音的創造與表現—胡琪
《聲音的創造與表現》教學設計
教學年級:七年級
教學內容:花城版音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教材分析與教學理念
1、教材分析
這是花城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教材,《聲音的創造與表現》。音樂創造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主要是指即興創造和運用音樂材料來創作音樂的活動。本堂課是初中教材中帶有學科綜合、發掘學生潛能的即興創造活動課程。雖然即興創作課對于老師和學生來說較難以把握,但由于其在學生創造力、創新思維的開發和拓展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對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上具有創新意識的創造課很有必要。
2、教學理念
本課屬于音樂創造教學領域。音樂課程標準對創造有這樣的要求:探索音響與音樂——能夠運用人聲、樂器聲和其他音源材料的聲音來表現一定的情景;能夠對自己或他人的聲音探索活動作出評價。本課通過對音源材料的加工,創造新的聲響,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開發學生思維潛能,對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技能目標:
引導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造活動。初步學習音樂即興創作、創編音響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從聲音的模擬到對宋詞《西江月》的創編活動,以自由、即興的創作方式探究淺顯的聲音創造與表現。
3.情感目標:
讓學生在以宋詞《西江月》為題材的聲音的創造與表現活動過程中,豐富情感體驗,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創作興趣。
教學重點
讓學生能夠運用人聲、樂器聲或其他音源材料創編音響,并能用創造的聲音表現特定情景。
教學難點
以宋詞《西江月》為題材,用心感受詩詞里所表達的意境,發掘詩詞的音源,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為《西江月》配音。
教具準備
啤酒瓶、紙張、雙響筒、沙錘、礦泉水瓶等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1】:導入
欣賞《森林的歌聲》片段,并回答老師的問題:
1、你在里面聽到了什么聲音?
2、當你聽到這段音樂時,仿佛置身于什么樣的環境之中?
【教學活動2】:“猜一猜”
老師準備了詞語卡片,里面都是生活中的場景,請一位同學在不說出這個詞語的情況下,模擬聲音演繹這個詞語,打家猜測他要表達的是什么詞。
【教學活動3】:“敲一敲”
(1)觀看街頭藝人的表演。
(2)嘗試用啤酒瓶裝水,找到12345五個音。
(3)老師用啤酒瓶演奏一些音樂片段
(5)學生嘗試用啤酒瓶演奏音樂片段。
【教學活動4】:編創聲音
引用宋詞《西江月》,從中尋找聲音,激發學生想象力,為詩詞配音。
(1)先讀詩詞,了解詩人,理解詩詞意境:
辛棄疾(南宋1140~1207),南宋的大詩人,這首《西江月》是宋詞中以農村為題材的佳作。是一首田園詞,作者以寧靜的筆調描寫了充滿著活躍氣氛的夏夜,表現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喜悅平和心情。
(2)尋找詩詞中的音源:
詞的前半部分有清風、驚鵲、鳴蟬、蛙聲:詞的后半部分有風聲、雨聲、溪水聲。
(3)小組討論合作并展示,運用人聲和手中的道具來表現這些音源。
(4)播放歌曲版《西江月》,讓學生體會歌曲表現詩詞的意境。
(5)小組討論并展示如何把之前為詩詞配出的音源與歌曲融合起來。
(6)老師指導學生,規范配音節奏,。一起完整表現詩詞意境。共同體驗創造的樂趣。
【教學活動5】:小結
今天通過對宋詞《西江月》的創編活動,相信同學們對音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希望大家今后要善于聆聽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發揮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去探索這個奇妙的聲音世界。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初中教材中帶有學科綜合、發掘學生潛能的即興創造活動課程。本課從易到難,從發現聲音、創造聲音,到表現聲音,層層深入,讓學生學會利用人聲、樂器聲和其他音源材料的聲音來表現一定的情景。
但是七年級的學生剛從小學生過度,正處于心理和生理的變化期,不再具有小學時參與活動的積極主動性,需要在活動中注意引導學生來參與活動及表現。
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不是要培養音樂家,而是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本課中學生對聲音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需要在活動中逐漸引導和激發,讓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打開思維,讓想象能力得到發揮,創造能力得到發展,顯示出每個人不同的個性和創造才能。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