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湖南省,沂蒙山小調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湖南省中學音樂初中音樂賽課教學競賽暨觀摩課《沂蒙山小調》—吳倩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2017年湖南省中學音樂初中音樂賽課教學競賽暨觀摩課《沂蒙山小調》—吳倩
《沂蒙山小調》教學設計
執教教師: 湘西自治州鳳凰縣華鑫中學 吳 倩
指導教師:敖紅艷
教學年級:八年級
教學內容: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神州大地——錦繡山川
唱歌《沂蒙山小調》
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具有濃郁北方方言特點的小調,廣泛流傳于山東沂蒙地區。內容以歌頌沂水、蒙山的自然風光和幸福生活為主。這首歌曲共四個樂句,每句三個小節,每句的節奏型基本相同,確立了“起—承—轉—合”的完整結構。
教學設想:
本課以音樂要素為線,引導學生通過聆聽、演唱、創作等多種方式參與音樂體驗和音樂學習,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通過聆聽、演唱、創作等藝術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勤于實踐的音樂學習習慣,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聆聽《沂蒙山小調》這首歌曲,感受山東沂蒙山地方民歌的特色。
2.學唱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掌握“魚咬尾”、一段體、變換拍子等音樂知識。
3.能用明亮、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體驗山東民歌熱情豪放、率直開朗的風格特點和婉轉悠揚的拖腔韻味。
教學設計亮點:
聆聽、學唱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掌握“魚咬尾”、一段體、變換拍子等音樂知識,通過文字接龍游戲的實踐和創作,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音樂創作手法——“魚咬尾”的認識和理解。體驗山東民歌熱情豪放、率直開朗的風格特點和婉轉悠揚的拖腔韻味。知識點層層遞進,輕松突破難點。第三段以說唱的形式帶領學生朗讀、演唱第三段歌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民歌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唱歌曲《沂蒙山小調》,感受山東民歌的風格、韻味。
教學難點:
一字多音、拖腔的演唱以及對民歌韻味的把握。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播放“音樂健身操”《青春舞曲》
教師: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歡迎來到吳老師的音樂課堂!咱們先熱熱身,跟著我一起做。
教師:(1)歌曲的名字是什么?(2)你們知道這是哪個民族的民歌嗎?
(學生略)
(1)《青春舞曲》;(2)新疆維吾爾族民歌。
二、 新歌教學
(一)初聽歌曲
教師:你們對民歌有什么了解?
(學生略)
教師:一起讀一讀!
學生:民歌,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產和生活中創作的歌曲。
教師:民歌的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民歌的體裁包括:山歌、小調、號子,作為民歌體裁之一的小調,旋律流暢細膩,富于變化。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一首小調的民歌。(教師介紹《沂蒙山小調》的創作背景,學生視聽歌曲)
(二)讀節奏
教師:要求學生隨音樂拍節奏。
教師:增加難度,用“Ta——Ti——Ta”讀節奏,讀得要有韻律感。(學生讀節奏)
教師:提問:3/4、4/4拍指揮圖示是什么樣的? (學生嘗試劃3/4拍、 4/4拍的指揮圖示)
教師:邊打拍子、邊讀節奏。
(三)介紹沂蒙山
教師:我們一起唱唱旋律,同時也畫畫旋律線。這首歌曲的旋律線像什么?(老師根據旋律的起伏畫出一幅類似大山的圖形——沂蒙山)
學生:略 (教師播放視頻短片)
(四)視唱歌譜
1.視唱旋律
教師:我們唱了幾個樂句?
(學生略)
教師:這就是典型的一段體結構,音樂曲式中最小的結構,它可以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樂思。請同學們仔細聆聽。第一樂句的開始,(教師彈奏)屬“起”;第二樂句的承上啟下,是對第一樂句的進一步呈示,(教師彈奏)屬“承”;第三樂句有變化了,(教師彈奏)屬“轉”;第四樂句有明顯的結束感,(教師彈奏)屬“合”。四個樂句采用“起—承—轉—合”的結構形式,符合作品的呈示——發展——結束的邏輯。再看看,第一樂句的最后一個音和第二樂句的第一個音,你們發現什么?
學生:相同
教師:這是一種音樂創作手法——“魚咬尾”,(舉例:《二泉映月》也用到此手法)指前一句旋律的結束音和后一句旋律的第一個音相同的結構,也叫銜尾式、接龍式,是中國民歌的傳統創作手法。
2.文字接龍
教師:根據老師提示“接龍”。青春舞曲——曲不離口(指歌曲要天天唱)——口口相傳(形容民歌是一代代勞動人民口頭演唱至今)——傳來傳去(形容同學們課后你唱給我聽,我唱給你聽)——去唱沂蒙(教師引導)。
3.學唱歌詞
老師:學唱第一、二段歌詞,輕聲跟唱。
教師:歌中唱了什?
(學生略)
老師:“青山綠水多好看,風吹草低見牛羊”。優美動聽的歌聲傾吐了人們對沂蒙山的贊美、熱愛之情。
4.老師范唱
老師帶有韻味的范唱,同學們聽出山東特色的樂句了嗎?
學生找出山東地方特色的方言并學唱。
學生:用方言唱第一、二段歌詞。
教師:同學們唱得真像地地道道的山東人,給自己鼓鼓掌。
5.學唱第三段歌詞
老師:有一種歌曲不是唱出來的,而是用嘴巴說出來的,它是很有節奏感的說唱音樂(Rap).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說唱。(學生用說唱方式讀第三段歌詞)
教師:這段歌詞除了贊美沂蒙山之外,還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略)
教師:第三段歌唱了豐收的喜悅和老區人民對抗戰做出的巨大貢獻。
就像老師開始說唱的那樣,“萬擔(那個)谷子堆滿倉,為了送到(那個)前線上”,帶著這樣的情緒,我們來試試,注意老師唱的結束句。
老師:唱第三段歌詞,老師接唱結束句。老師是怎樣唱結束句的?
(學生略)
老師:同學們的音樂感覺真好。先慢一倍,接著延長,再換氣,注意最后一個音要保持住,仿佛聆聽到大山深處悠揚的回聲。你們來感受下。(學生唱第三段結束句)
6.完整演唱歌曲
老師:我們配合得真默契。歌曲從贊美沂蒙山、表達豐收后的喜悅到支援抗戰,多種情感融入曲中,讓我們帶著這份情感一起走進美麗的沂蒙山!閉上眼睛,和老師一起深呼吸,感受沂蒙山的氣息吧。仔細聆聽前奏,有變換哦。(學生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注意情感的處理:強弱、快慢、韻味)
三、拓展、延伸、升華
教師:你們唱得太有味道了,老師為你們鼓掌。歌聲把我們帶到了沂
蒙山,仿佛聞到了泥土的芬芳。《沂蒙山小調》是我國北方小調的代表、山東民歌的典范,它體現了沂蒙老區革命先輩的一種精神——沂蒙精神!(播放沂蒙山視頻短片)
四、老師總結
一曲旋律悠揚、節奏明快的《沂蒙山小調》,唱紅了沂蒙山、風
靡了齊魯大地,回蕩在大江南北,成為一首反映沂蒙山鄉土氣息的代表作,其優美旋律也早已飛出過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優秀民歌”!這是沂蒙山的驕傲,是山東人民的驕傲,更是中國民歌的驕傲!讓我們和與會老師再一次唱響《沂蒙山小調》,用你們的方式表達對沂蒙山的贊美之情吧。
教學反思:
《沂蒙山小調》這課教學,以音樂要素為線,引導學生通過聆聽、演唱、創作、體驗等多種方式參與歌曲的學習,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整節課教學層層深入,思路清晰,銜接巧妙,亮點多多。但也有不足之處,如何調動每一位同學的學習積極性還須努力。請老師們多多指教。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