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河北省初中歷史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七年級《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三河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七年級《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三河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自主閱讀教材,了解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對中醫學的貢獻、《史記》、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實,感受兩漢時期文化與科技的魅力。
2.學生通過識讀《后漢書》《中國科學技術史》等內容節選,觀看視頻,觀察《居延漢簡》等圖片,了解這些史料、視頻和圖片的含義以及反映的歷史現象,提高解讀和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闡釋歷史事物的能力。
3.通過本課的內容,使學生感悟張仲景的醫者仁心的精神品質和司馬遷堅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4.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科技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密切相關,以及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心,樹立民族自豪感,并積極投身于宣傳、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中,實現以知導行,以行促知。
二、教材分析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是部編版七年級中國歷史第三單元第十五課。兩漢時期的科技和文化是漢代歷史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璀璨的科技與文化既是春秋戰國、秦朝時期科技與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又為后代科技與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教材本單元編排涉及到秦漢大一統時期政治、經濟、中外溝通情況,為本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本課講述秦漢時期科技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現,是幫助學生全方位了解秦漢歷史的重要補充。
三、 學情分析
通過填表調查,我們了解到七年級學生對本課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知道造紙術屬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知道佛教在我國流傳已久,知道華佗是中國有名的醫學家,因此對于本課興趣濃厚。且他們好奇心強,尤其對生動形象的知識感興趣,會比較關注課程的趣味性。但由于他們剛接觸歷史這一科目不久,解讀材料并利用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因此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采用視頻、圖文、難易適中的材料等方式來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方法,利用多樣化的材料加深學生認知,豐富歷史細節。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思維引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敢想敢說,勤于表達的習慣,在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兩漢的科技文化成就。
難點:造紙術改進、傳播的影響和兩漢科技文化繁榮的原因。
五、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一)視頻導入:展示絲綢之路視頻,各種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在這條路上相互交流,深度交融,流傳至今。有哪些流傳至今的文化是中外交流的結果,有哪些是我國本土的傳承?今天我們就沿著絲綢之路來探索兩漢時期科技和文化。 |
思考絲綢之路的意義 |
溫故知新,從學生已經學習的知識入手,吸引學生興趣,引入本節課內容,使學生初步體會文化是交流交融,傳承發展的。 |
(二)展示本課思維導圖 |
自主學習:根據思維導圖查找兩漢科技文化的成就。 |
1、學生通過填寫思維導圖,構建學習框架,對本課的內容有清晰的認知。 2、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習慣和查找關鍵信息的能力。 |
(三)介紹佛教本土化情況,展示不同時期莫高窟內佛像圖片。 |
1、觀察不同時期莫高窟內佛像的變化。 2、介紹生活中與佛教道教有關的元素。 |
1、通過教師介紹和學生自己的觀察,使學生了解佛教的本土化情況,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到文化是交流交融的。 2、學生通過思考生活中佛教、道教的元素,認識到兩漢文化對現在的影響。 |
(四)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造紙術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國外。 1、展示圖片和史料,引導學生回顧書寫材料的變化及早期各種書寫材料的缺陷。 2、展示圖片和史料,請學生結合材料思考造紙術傳播的意義。 |
1、回顧書寫材料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 2、學習共同體內探究:造紙術傳播的意義。 |
1、通過實物史料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各種書寫材料是用來記錄文字的載體,并認識到各種材料的缺陷使造紙術改進成為必然。 2、通過解讀史料,使學生在合作中突破難點,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感受中華文明的強大,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
(五)文化除了空間上交流交融,還有時間上的傳承與發展。例如史書的編寫,中醫的流傳。 1、介紹中醫在中國源遠流長,在兩漢時期有所發展。 2、展示兩名東漢時期病人癥狀并提問:你推薦哪位大夫醫治? 3、出示史料并提問:中醫要傳承什么? |
1、根據病癥推薦擅長治療相關癥狀的大夫。 2、獨立思考:中醫傳承什么。 |
1、通過引導學生推薦合適的大夫治病,增強本課趣味性的同時加深學生對張仲景和華佗擅長方面的認知。 2、學生通過分析資料,感受中國醫學家醫者仁心的品德,心系蒼生的情懷。 |
(六)司馬遷《史記》 1、播放視頻,介紹司馬遷發憤著書。 2、提出問題串: ①司馬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②如何看待人固有一死這句話? ③什么樣的死亡稱得上重于泰山? ④普通人應該做些什么? 3、出示思考題:司馬遷把史記寫在哪種材料上? 3、天地永恒,青史永新,展示我國正在編纂的《復興文庫》。 |
1、觀看視頻,感受司馬遷的精神品質,感受生命的意義。
|
1、通過觀看視頻,使學生感受司馬遷志存高遠、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 2、通過教師提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尋找生命的價值,樹立目標并為之奮斗,用有限的生命為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3、通過思考書寫史記的材質,串聯課本內容,加深學生對史記成書時間和造紙術改進時間的理解。 4、通過展示中國目前的編史工作,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傳承修史立典的傳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 |
(七)出示材料展示兩漢時期的社會狀況 | 學習共同體內討論:兩漢科技文化繁榮的原因 | 結合材料分析問題,培養學生解讀材料的能力,通過學習共同體內交流討論,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
(八)對于文明來說,實踐與創新是延續的關鍵,展示政府和普通人在弘揚傳統文化所作的努力。 | 思考我能為弘揚傳統文化做什么 |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學生認識到弘揚傳統文化需要以知導行,以行促知。 |
(九)板書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文 (交叉:文化有交流有交融 一橫:有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一點:文化最重要的一點是創新)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