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河北省初中歷史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七年級《秦末農民大起義》遵化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七年級《秦末農民大起義》遵化
《秦末農民大起義》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情境導入: (出示秦始皇畫像及秦朝形勢圖,及秦朝建立。) ![]() ![]() 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知道秦始皇以非凡的魄力用短短十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秦朝,然而僅僅過了十幾年,這個威名顯赫的王朝就陷入了巨大的統治危機中,秦朝的命運如何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 |
學生觀察圖片,回顧上節課的知識。 | 圖片導入直觀形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設問引發學生思考,由此導入新課。 | ||||||||||||||
講授新課: (出示學習目標) 一、概括秦暴政的表現,認識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二、填充表格,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概況,認識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三、探究秦朝短命而亡和楚漢之爭項羽失敗的原因,體會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出示三個學習環節) 一、民不聊生—秦的暴政 二、官逼民反—陳勝、吳廣起義 三、民心向背—楚漢之爭 (逐一展開講述) 第一部分“民不聊生——秦的暴政” 自主學習一:閱讀課本50-51頁第一段內容,回答下列問題并進行標注; 1.秦的暴政表現在哪些方面?農民面臨怎樣的生活處境? 2.概括秦朝統治有哪些特點?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關鍵詞,歸納、概括秦暴政的表現。) (依據學生回答,教師追問,分析教材與史料進一步探究秦暴政的影響) 秦的暴政表現: 1.賦稅沉重 教師追問:秦朝的賦稅到底有多沉重?我們看下面兩段材料。 材料一: 秦朝的賦稅主要有: 田租:即地稅主要交糧食;口賦:即人頭稅,按人口征稅; 雜賦:指各色各樣的臨時征派。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參 材料二:“至于始皇……收泰半(一半以上)之賦…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海內愁怨……”。 ——據班固《漢書·食貨志》 追問:從材料中得出什么依據? 教師解讀: 秦朝的賦稅種類多:主要有田租、口賦(人頭稅)、雜賦三種。 這些賦稅加到一起要占去農民收獲物的一半以上,(收獲物主要指糧食)國家收走了一半多糧食,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這意味著什么? 正如材料中所說的,男子辛勤耕種還不夠交給國家的,女子勤勞紡織也沒有衣服穿。 因此秦始皇沒有考慮到人民實際的生存狀況,通過重稅幾乎掠奪了農民僅有的一點財物。 2.徭役和兵役繁重 解釋徭役概念:中國古代國家強迫人民從事的無償勞動。 秦朝法律規定,一般男子17歲就需要到官府登記戶籍,開始服徭役,直到60歲才能免除。 教師追問:你有什么依據說明秦朝時徭役和兵役繁重? 教師進一步追問: (1)這一時期修建了哪幾個大型工程? (2)動用了多少民力? (3)動用這些民力意味著什么?用于照顧家庭和耕種的青壯年還有多少? (出示課件:全國人口數量、青壯年所占人數、服徭役兵役人數等數據) 秦始皇在統治十幾年的時間里,大興土木,修建了大量工程:如修長城、修馳道,開鑿靈渠,軍事上北擊匈奴,南戍五嶺,這些是維護統治、鞏固統一的需要,是必要的,但還有以享樂為目的的大工程,如修建宮殿阿房宮、驪山陵墓等,秦始皇時期除了修建多項工程,還有軍事措施征伐南方、北擊匈奴,服徭役、兵役的人不下300萬,男子不夠征用的時候,成年女子也被征調。 教師再追問: 農民受到殘酷剝削和壓迫,背井離鄉服徭役和兵役,會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了什么影響? 總結:大量農民脫離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秦的繁重勞役、兵役不僅耗費民力,還需要大量的物力、財力,這些都轉嫁到老百姓的身上,因此賦稅沉重是顯而易見的。所以說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榨干了農民每一根筋骨。 3.刑法殘酷 教師追問:秦朝法律究竟有多嚴苛?刑罰到底有多殘酷?手段有哪些? (課件展示:秦朝的刑具圖:陜西臨潼出土) ![]() ![]() (出示材料) 教材鏈接: “秦朝實行的法律非常嚴苛,民眾稍有不慎即觸犯法律,而且一人犯法,親族和鄰居都要受到牽連。 刑罰極其殘酷,有各種殘害肢體的肉刑,單是死刑就有車裂、腰斬、活埋等10多種。”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第50頁 解讀:束頸的鐵鉗和腳鐐鐵桎是出土于陜西省臨潼市鄭莊秦代石料加工場遺址,現存于國家博物館。這個石料場是為秦始皇陵打制石料的,這兩個刑具是打制石料的刑徒所戴的。同學們,你們設想一下,戴著這樣的刑具打石頭,搬石頭是怎樣的感受啊?當時秦朝刑法的種類之多和殘酷是我們現代人難以想象的。令人發指,心驚肉跳。 秦始皇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控制,防范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實行了嚴苛嚴酷的法律,民眾稍有不慎就觸犯法律,人們生活在惶恐、恐懼之中,人人自危。據史書記載每年監獄中就有70多萬人,因此嚴刑苛法遭到天下人的怨恨。 4.焚書坑儒 解讀焚書坑儒的危害: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了統一思想,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對人們加強思想、言論的控制,且手段極為殘暴,坑殺活埋,殘忍程度讓人不寒而栗。 過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世,新皇登基是否關注到人民的疾苦,輕徭薄賦,讓老百姓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呢?下面我們來了解秦二世的統治。 5.秦二世更加殘暴 (出示材料) (1)材料一:“在埋葬秦始皇時下令將大量嬪妃宮女殉葬;把修驪山陵墓室的所有工匠全部悶死在墓里;誅殺自己兄弟姐妹20多人;殺蒙恬等文武大臣不計其數;對民眾剝削更為殘酷……。”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參 (2)材料二:“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又作阿房之宮,治直道、馳道,賦斂愈重,戍徭無已”。 —《史記•李斯列傳》 閱讀教材與史料思考: 秦二世是一個好皇帝嗎?和秦始皇相比,秦二世的統治特點是怎樣的?有何影響? 教師解讀:秦二世把秦始皇政策中最勞民傷財部分,變本加厲的繼續推行下去。 特點:秦二世統治更加殘暴,剝削更加殘酷。 影響:人民陷入無法生活的境地。 (歸納總結) 通過以上所學,請概括出秦暴政的表現及秦朝統治的特點。 教師總結:秦的暴政表現:賦稅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罰殘酷;焚書坑儒;秦二世更加殘暴。 秦統治特點:急于求成,暴虐 教師解讀:秦始皇開疆拓土、大興土木,維護統治,因此具有急于求成,暴虐的特點。 過渡:面對秦朝統治者的殘暴統治,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民怨沸騰,最終官逼民反,一場規模宏大的農民大起義爆發了。 |
學生齊讀 學習目標。 學生聆聽了解 自主學習按問題提示找出相關內容:秦的暴政表現、秦統治特點,并在書中標注。 閱讀材料認識秦的賦稅種類多; 理解上繳一半以上的收獲物這種沉重賦稅給農民帶來的影響。 欲設學生活動:老百姓沒有吃的,沒有穿的。 結合課本 回答徭役、兵役的表現。 觀察三組數據,計算用于照顧家庭和耕種的青壯年還有多少? 思考濫用民力對農民生產、生活的影響。 欲設學生行為:許多人被繁重徭役和兵役折磨而死。 用于農業生產的青壯勞動力所剩無幾。 學生依據教材回答。法律嚴苛的表現,刑罰手段多,殘酷。 觀察秦的刑具,結合教材思考秦的殘酷刑罰給老百姓帶來的傷害。 學生自主閱讀小字了解焚書坑儒及危害。 閱讀材料思考秦二世統治特點和影響。 學生總結歸納秦的暴政表現、并回答特點。 |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需要達到的學習程度。 了解本課的學習框架和基本結構。 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閱讀能力,概括歸納能力。 通過研讀史料,初步培養學生閱讀分析問題能力和史料實證素養。 提出問題引發思考,觀察數據 鍛煉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初步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讀教材和秦代出土的刑具,運用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初步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概括能力。 通過閱讀教材和史料,再次感受秦的暴政帶來影響,激發學生情感,有壓迫就有反抗,為下一目的學習作鋪墊。 情緒體驗,情感共鳴,從而理解暴政是農民起義的根源。 |
||||||||||||||
第二部分 “官逼民反——陳勝、吳廣起義” 一、陳勝、吳廣起義 自主學習二: (看視頻,填寫表格:陳勝、吳廣起義的概況。) (出示課件,播放陳勝、吳廣起義過程的視頻。) ![]() 1.(出示表格:陳勝、吳廣起義的概況)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大澤鄉起義》圖片,在原因、政權,口號方面進行點撥。) ![]() ![]() 教師點撥: (1)原因: 教師追問:如果沒有遇到大雨,不會誤期,農民起義是不是就不會爆發了? 教師總結:依據學生回答總結起義的直接原因:遇雨誤期;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對后世的農民起義起到了鼓舞的作用。 (3)政權:張楚政權,指張大復興楚國的意思。 3.問題探究: 有人說:“起義失敗了,秦朝的統治也沒有被推翻,起義有何意義?” 結合教材和史料談談你的看法。 材料:“陳涉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史記·陳涉世家》 解讀史料,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點撥: ①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②為推翻秦王朝統治奠定基礎; (各地紛紛紛紛響應,此起彼伏,在各種合力的影響下,秦朝滅亡。而這個結果恰恰是陳勝首先起義提供的契機) ③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揭竿而起反抗殘暴統治。 二、項羽、劉邦起義 過渡: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反秦的浪潮并沒有停息,項羽、劉邦領導的軍隊逐漸壯大,分別繼續對秦作戰,我們了解二者反秦功績。 1.(出示地圖:了解項羽領導的巨鹿之戰 ) ![]() 教師強調: 巨鹿之戰是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大敗秦軍主力,他是如何做到的?一個有名的成語就出自這次戰役,也是項羽的計策,大家知道嗎?誰來講述一下? 教師追問:項羽破釜沉舟的計策目的是什么?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教師總結: 目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斷絕后路,決一死戰,進則存,退則亡。 效果:極大鼓舞了士氣,以一當十,大敗秦軍主力。 教師追問:你有何感想? 教師總結:相信同學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決心、敢拼搏,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2.劉邦對秦作戰情況: 教師強調: 秦統治者向劉邦投降。 劉邦抓住時機,率軍直抵秦都咸陽。公元前207年,秦朝統治者在起義軍的包圍下,被迫出城向劉邦投降,秦朝從此滅亡。 過渡:秦朝雖然滅亡了,但戰爭并未結束,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項羽之間展開了爭奪,這是一場怎樣的戰爭?結局如何? |
觀看陳勝吳廣起義視頻資料,結合教材,自主填寫表格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概況。 學生思考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研讀史料,小組討論陳勝、吳廣起義歷史意義。 觀察地圖,閱讀教材了解巨鹿之戰特點與作用。 學生講述破釜沉舟的成語典故。 并談談啟示: 全力以赴、堅持不懈等。 結合地圖,了解劉邦反秦活動過程。 |
通過視頻、地圖等形式再現歷史,讓學生主動參與歷史、感知歷史,合理利用歷史地圖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時空觀念。 通過表格填寫,培養學生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使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參與。 結合教材史料、問題 探究,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落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核心素養。 通過故事 講述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落實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
||||||||||||||
第三部分 :“民心向背——楚漢之爭” 自主學習三: 1.閱讀教材,觀察圖片地圖,思考問題。結合出示的問題了解楚漢之爭的概況。 ![]() (1)西楚霸王和漢王分別指的是誰? (2)雙方為什么爭奪? (3)爭奪的結果如何? 教師強調:為了爭奪帝位的戰爭,所以楚漢之爭不再是農民起義,而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 2.史料研讀:合作探究: 結合教材與史料探究項羽失敗、劉邦勝利的原因在哪里? 材料一:劉邦率軍到咸陽后,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來劉邦說:(張良、蕭何、韓信等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 —據《史記·高祖本紀》 材料二: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史記·項羽本紀》 總結歸納: 劉邦“約法三章”、民心安定,同時他善用人才。 項羽燒殺搶掠,失民心,剛愎自用,驕傲自大,不善于用人。 |
結合出示的問題自主學習了解楚漢之爭的概況。 結合教材、史料小組討論劉邦勝利、項羽失敗的原因,交流展示學習成果。 |
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并運用史料分析楚漢之爭項羽失敗劉邦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民心向背對政權安危的影響,落實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核心素養。 |
||||||||||||||
課堂小結:![]() 感知歷史談談啟示? 教師總結: 從秦朝迅速滅亡的歷史中,我們發現人民群眾力量的強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如果統治者過于殘暴,不關注民生、民意,就會激起人們的反抗甚至推翻它。那么秦亡之后的漢王朝又如何吸取教訓,會怎樣處理與民眾之間的關系,老百姓的生活會有怎樣的變化,下節課我們來詳細學習。 |
結合本課知識框架結構圖,從秦亡中感知歷史談談啟示。 |
梳理本課內容,理清事件間的邏輯關系。從秦朝滅亡中談啟示,落實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并進行課程之間的銜接為下一課的學習做鋪墊。 | ||||||||||||||
![]() |
結構性板書,簡潔明了,便于記憶。按時間的時序理清本課線索,揭示邏輯關系。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