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河北省初中歷史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七年級《原始農耕生活》邯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七年級《原始農耕生活》邯鄲
《原始農耕生活》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和意義。知道目前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增強民族自豪感。(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2.了解河姆渡、半坡等原始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理解自然環境對原始居民生產生活狀況的影響,培養歷史解釋能力。(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3.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培養史料實證素養。(唯物史觀、史料實證)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2課的內容,屬于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本課主要介紹了農業的興起、發展以及原始農耕生活中南北方的典型代表,介紹了農耕文明的出現為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本課分為三個板塊,先是總體概述,然后列舉了原始農耕生活的兩處典型事例,更利于學生從細節處加以理解,除了基本的史實知識講解之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培養家國情懷。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開始正式學習歷史,具有很強的興趣和好奇心。但是他們所處的年齡階段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進行本節課的內容講授時,應更多的采用直觀教學的方法。充分利用文物圖片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利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養成史料分析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能力,最終引導學生培養民族情感和家國情懷。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
難點:自然地理環境對原始農業的影響;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比較。
五、教學過程(不能是課堂實錄)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學生能回答出:家是一個房子;家是溫暖的港灣,能讓我們感到溫馨、安全和幸福。 學生通過對歷史地圖的分析,能回答出地圖中原始農耕遺址的分布相對集中,而且在大江大河流域附近,靠近著水源。 自主學習和組內合作后,每個小組的學生代表上臺代表本小組進行河姆渡和半坡原始農耕生活的介紹。 學生分析后能回答出南方濕潤多雨,干欄式建筑離地面有一定距離能通風防潮;北方氣候寒冷,半地穴式房屋能夠有效的防寒保暖。 學生回答在影響南北方農作物的種植,北方半坡種植粟,南方河姆渡種植水稻。 學生能回答出,北方少雨干旱,粟沒有那么需要水,抗旱能力強;而南方濕潤多雨,水稻喜歡水,因此更適宜在南方生長。 根據考古發現并結合地圖位置,同學們能回答出呈現出農作物在南北方出現了明顯特征,南方普遍種植稻,而北方普遍種植粟和黍。 學生根據工具大致形狀回答出這些工具是石刀、石斧和耒耜。 學生認為第一組圖片更加精致、美觀和光滑,而第一課看到的打制石器比較的粗糙。 同學分析后能回答出南方的氣候濕潤多雨,因此南方的土地會變得土質較黏,使用耒耜的話容易粘土,而骨耜表面光滑不易粘土。 學生能夠異口同聲的說出使用陶器。 學生回答出彩陶更加的色彩艷麗和美觀,同時彩陶上的圖案也非常的生動。 同學能回答出“豬紋陶缽”是吃飯用的,同時根據圖片能說出河姆渡人已經會雕刻和飼養野豬,也就是飼養家畜。 學生回答出豬紋陶缽上的豬鼻子長、鬃毛長、耳朵更支棱。 學生能夠回答出圖片上手工業作品和藝術品的名稱。 小組出代表歸納出不同點有:建筑房屋不同、農作物不同、家畜不同、陶器不同等; 相同點:都種植農作物、都定居、都使用磨制石器、都有家畜飼養。 學生回答出農作物的種植、家畜飼養和聚落形成。 同學回答我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種植稻粟黍的國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為人類作出的重要貢獻;原始農業的出現和發展為人類擺脫野蠻狀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兩位同學找各自代表的遺址中的原始生活中的正確選項。 |
通過“家”的問題,首先拉進孩子和本節課的距離,通過他們對家的感想和感受,啟發他們思考家的出現肯定有了穩定了食物來源,那而穩定的食物來源則意味著人類要成為食物的生產者,要開始進行原始農耕生活。 通過對歷史地圖的分析,讓學生掌握在歷史學習中對于圖片史料要學會讀圖名、看圖例、提取圖中信息三個方面來進行,培養學生史料分析的能力。 通過讓學生“扮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先民,讓他們通過課件提示從書本上找出相關問題答案,使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和想想原始農耕生活,了解原始先民生活中吃、住、用方面的大致內容。 啟發學生能根據南北方地理位置的不同,考慮到地理位置不同導致南北方氣候環境存在很大差異,在這種生產力較低的情況之下,原始先民充分的順應自然、因地制宜,讓學生體會到原始先民們在生活中的非凡智慧。 通過南北方農作物種植的不同,繼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夠考慮到原始社會時期,自然環境對于生活的影響很大,要充分考慮環境因素對生活的印象,先民們學會了順應自然。 通過史料實證,尤其是作為河北人用河北的本省考古資源,更能讓孩子體會到河北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遺存,同時再次出示考古地圖可以讓學生更好的養成分析圖片史料的能力,提升歸納匯總能力,最后通過了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稻粟黍的國家,增加學生對于中華文明的認同感,體會到作為華夏兒女的驕傲與自豪。 通過兩組工具的對比,讓學生明白,在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已經在使用磨制石器,通過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對比,使同學了解到開始使用磨制石器標志著人類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 通過南方河姆渡使用骨耜的史書,經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能夠讓學生再次明白自然環境對于原始農耕生活的影響,同時通過骨耜耒耜的比較,學生們再次體會到先民們的智慧。 教師通過敘述農耕生活的到來使原始先民擺脫游蕩不定的生活,說明原始農耕的出現使得人民走出山洞過上定居生活,定居后,人民建造房屋生活在一起,在一個固定的區域內生活和勞作,也就逐漸形成了聚落。 通過幾張平常生活中的圖片,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原始先民們使用的生活工具,他們以陶器為主要的生活器具。而在陶器這個知識點上,讓學生明白,半坡人在制陶工藝上相較于河姆渡人已經有了更大的進步,能制作出精美的彩陶,同時借助同學的回答和老師對文物圖片的解釋,更能加深學生對陶器這個知識點的認識。 通過對這件著名文物的具體分析,讓同學養成善于觀察文物細節的好習慣,通過對文物的分析,能夠明白考古發現是我們掌握歷史信息,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通過這些手工業作品和藝術品的圖片,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農耕文明的出現和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這些作品都無聲的訴說著中華文明的進步。 通過學生總結兩處原始農耕生活的異同點,讓學生最終理解雖然自然地理環境不同導致住房和農作物有差異,但是以小見大,在農耕生活的發展上二者都存在相同的地方。 通過學生匯總和教師補充,讓同學們最終在兩處典型農耕遺址的具體講解中歸納出原始農耕生活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通過啟發學生,照應學習目標,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注意到家國情懷的培養,增加做中國人的自豪感。 通過趣味游戲結合本節課的難點來最后突破和檢驗,既能引起學生的學生興趣又能有效對本節課做到知識點的檢驗。 通過家的總結,再次點出本節課農業文明的主題,做到首尾呼應,主題升華!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