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河北省初中歷史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八年級《新文化運動》承德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八年級《新文化運動》承德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
2、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
3、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材分析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它是繼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領域中反對封建斗爭的繼續,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為打破封建束縛而開展的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上承辛亥革命,下啟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年的歷史學習,對歷史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比較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趣味性與科學性的統一,通過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
五、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導入:回顧歷史:視頻展示新文化運動的開端并提出問題:同學們觀看視頻,并說出視頻中提到的一個時間、一個人,一個城市、一本雜志、一場運動分別是什么?由此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講授新課:
教師依次出示三個鏡頭:鏡頭一:袁世凱稱帝,率領大臣祭拜孔子;鏡頭二:辛亥革命后,百姓門前的對聯寫著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鏡頭三: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歷程。 教師出示問題2:面對現狀,以陳獨秀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激進派又提出了怎樣的救國方案?緊接著教師出示陳獨秀的一段話,找學生讀并回答,讓學生理解。 2、教師出示新文化運動概況的表格,學生自主朗讀教材P56—57頁并完成表格內容。教師找學生回答。 教師出示問題:同學們閱讀教材P57人物掃描:思考北大為什么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教師讓學生讀教材P57最后兩段和P58第一段并出示問題:新文化運動有哪些新的內容?教師找學生回答。
教師出示發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文章《一個貞烈的女孩子》,找學生讀這段話,并出示問題:阿毛的悲劇從表面看是誰造成的?從本質上是由什么造成的? 教師出示兩則材料,讓學生齊讀并認識舊道德是吃人的道德,它阻礙了中國人的覺醒和社會進步。 新文化運動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 2、提倡民主與科學 教師出示陳獨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中的一段話,并提出問題:誰知道德賽兩先生分別代表什么?找學生回答。 3、提倡文學革命 教師出示《新青年》第二卷內容,讓學生讀一讀。學生讀后,教師問學生讀懂了嗎?隨后教師出示問題: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讀懂? 教師出示一段北京大學普及白話文的一場文學革命視頻。教師提出問題:視頻里的爭論發生在什么地點?爭論的雙方分別是誰?視頻主要在哪方面體現了文學革命?從這方面談談為什么進行文學革命?找學生回答。 教師出示李大釗的人物掃描,找學生來讀。之后依次出示三個問題:1、第一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是誰?2、材料中李大釗發表了哪些文章?3、你覺得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國的道路變了嗎?
1、結合教材P58最后一段,歸納新文化運動的積極作用。找學生回答。 2、教師出示問題:思考新文化運動有怎樣的片面性。教師出示兩則材料,找學生讀材料。 由新文化運動的片面性:對中國傳統文化一概否定,對西方文化全盤接受,問學生這樣做對嗎?生回答不對后引出問題:那么我們如何對待中西傳統文化呢? 3、通過學習新文化運動的知識,教師出示問題:新文化運動都“新” 在哪里?小組討論并寫在學案上,由小組代表來回答。
并出示問題:這些新青年身上凝聚的是什么精神?作為當代的青年,我們該如何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找學生回答。 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課堂小結。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讓學生齊說,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找幾個學生依次回答。教師強調新文化運動都新在哪些領域。 教師總結。以古鑒今,教師出示一段話后,教師和學生一起朗讀,結束。 |
學生回答:1915年,陳獨秀,上海,《新青年》,新文化運動。 學生齊讀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學生依次看三個鏡頭的圖片,理解三個鏡頭的內容,知道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 一個學生讀陳獨秀的這段話,學生理解這段話的意思。 學生朗讀教材P56—57頁,完成表格內容,學生作答,學生齊讀新文化運動的概況。 學生朗讀P57人物掃描,學生作答。 學生朗讀教材并在學案上書寫,學生作答。 一個學生讀這段話,學生理解這段話的意思。 學生齊讀兩則材料。 學生齊讀陳獨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中的一段話。 學生作答。 學生自己讀材料:《新青年》第二卷內容并回答讀不懂。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白話文。 學生觀看視頻并回答。 學生讀人物掃描。 學生齊答第一個問題,學生回答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 學生看1919年的中國。并讀教材P58最后一段。 幾個學生作答。 學生看材料作答。 學生回答:不對。 對于第二個問題,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小組討論并在學案上書寫,小組代表回答。 學生思考,找學生作答。 學生作答,整體感知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學生跟著老師朗讀。 |
通過觀看新文化運動開始的視頻,讓學生直觀了解當時的歷史,并通過情景把學生迅速的帶入這一課的學習中,由此導入新課。 讓學生清晰的知道這節課都要學習什么知識。 通過設置問題分析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考查學生回顧并概括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從材料中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學生由此概括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 通過陳獨秀的這段話,讓學生直觀的明白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 必須從根本上改造國民的思想才能救中國。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力和閱讀能力,并進一步熟悉新文化運動的概況。 通過朗讀人物掃描讓學生知道當時北大思想自由。 通過閱讀教材,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和從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概括的能力。 通過閱讀這段話,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當時人被封建的舊道德摧殘。 通過兩則材料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舊道德是吃人的道德,新文化運動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 通過閱讀這段話,讓學生理解民主和科學把西方國家引向光明世界,只有民主和科學可以救治中國的黑暗。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 讓學生親身感受文言文既繁瑣又難讀懂,白話文簡單又易懂,一場文學革命勢在必行。 通過觀看視頻并回答問題,讓學生深刻的認識這場文學革命即: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的必要性。新文化運動提倡新文化。 通過閱讀李大釗的人物掃描和遞進式的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通過看1919年中國的情況,讓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使中國人民接受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思想獲得解放。 閱讀教材P58最后一段和兩則材料,分析新文化運動的積極作用和片面性,既體現了歷史這一學科“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特點,又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提升了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通過學習新文化運動的知識,讓學生思考當時中國“新”的到底都是什么,既考查學生對新文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又知道國人的思想覺醒了,救國的道路更明確了。 本環節考查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知識的掌握情況,考查學生學習新文化運動的感受,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積極進取的精神,增強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歷史使命感,增強民主與科學意識。 培養學生梳理和概括知識的能力。 通過朗讀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要有思想、有擔當。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