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河北省初中歷史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八年級《戊戌變法》張家口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八年級《戊戌變法》張家口
《戊戌變法》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知道戊戌變法發生的時間、背景、內容和影響,了解以康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變法的表現,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2. 運用史料分析戊戌變法的背景、影響,認識到戊戌變法的思想啟蒙作用,其對歷史發展進程的作用。(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 通過本課學習,感悟康有為等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一系列活動,認識近代中國探索道路的艱難曲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 (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二、教材分析
《2022年歷史課標》要求:了解戊戌變法的主要史事;認識變法的意義和局限性。本課是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主要有兩個部分:康有為與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本課主要講述了甲午中日戰爭后,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一場維新救亡運動。僅僅存在103天的“百日維新”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既是近代中國一次重要的政治改良運動,又是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
本節課在內容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清政府與外國列強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最終都是以失敗而告終。這就迫使中國的有識之士另外尋找一條民族救亡之路。變法的失敗又使中國的有識之士明白,改變中國命運必須尋找新的出路。因此這一課是近代史體系中有關中國人民探索歷程的重要環節。學習本節課,有助于加深對民族覺醒的認識、理解。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大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歸納能力和初步的辯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仍以感性認知為主。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評價常帶有感情色彩和片面性,史料實證意識與史料分析能力也需提高。所以講課時盡量直觀、簡單,運用大量圖片、簡化文字材料等形式,增強歷史的生動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法、探究討論法等,培養學生參與教學的合作能力,提升學科素養,在展現自我中增強自信、在提高自我中得以發展。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
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原因。
五、教學過程(不能是課堂實錄)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導入新課:展示文字材料:“上清帝第一書”—“上清帝第七書”提出問題:本課中一位重要人物,7次上書當朝皇帝(光緒帝),他是誰? 引導學生觀察康有為上書的時間。 提出問題:為什么康有為會選擇在這三個時間點上書?解密就從三個時間結點開始。 講授新課: 第一部分:“初試”1888年,上書開始。展示第一次上書的內容。康有為竭力陳說之所以上書,是因為時局危機。提出問題:為什么康有為說時局危機? 康有為上書沒有成功,回到家鄉,進行維新宣傳。 第二部分:“再呈”1895年,時隔七年,康有為在5、6月份密集的上書三次。提出問題:這又是為何? 指導學生闡釋“公車上書”的概念。 引導學生剖析上書內容。 指導學生通過圖片、文字材料,了解維新派在“公車上書”后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提出問題:有哪些方式? 第三部分 “施展”1898年,維新變法運動達到頂點,康有為政治抱負得以施展。 短短一個月,康有為又三次上書光緒帝,言辭急迫。又為何事?光緒帝終為所動,頒詔變法。 合作探究:分類歸納變法相關內容,根據老師劃住的重點詞,進行解疑答惑;說說以下角色對于變法的態度,給出你的理由。 教師提出質疑:變法是否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百日維新以慈禧太后發動的“戊戌政變”宣告終結。通過展示“戊戌政變”發生前后,康有為相關的一系列活動。老師提出了自己的三個質疑: 1光緒帝為什么要求康有為提前離京? 2康有為為什么要逃亡海外? 3康有為出逃后,慈禧太后是否還有其他的擔憂? 補充:1899年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皇會后改名維新會。 總結:任何個人的獨斷專制,都無法阻擋歷史車輪的前進。變革制度的嘗試仍將進行。這恰恰說明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
學生根據預習內容,得出所說之人,是康有為。 發現上書集中在三個年份的時間節點。 學生回顧近代以來列強發動的一系列侵華戰爭,佐證康有為的觀點。 學生回答: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歸納“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概念,以及“公車上書”的影響。 學生回答:1創辦報刊2組織學會 組織組織學會。 學生通過視頻,概括: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政治:裁撤冗官冗員,精簡機構,關系到了一批官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開放言路,一些想給國家獻計獻策的維新人士,備受鼓舞。 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鼓勵私人發展農工商業,創辦實業,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教:廢除科舉選拔人才的舊制度。并開辦新式學堂,注重培養和選拔實用人才。 軍事:裁減綠營(清朝舊式地方軍隊,使用傳統武器),訓練新式軍隊。會使用先進的西式武器。 學生回答:缺乏雄厚的群眾基礎,很難成功。 學生回答: 1光緒帝已經預料到變法的失敗,但是沒辦法改變。(沒有實權)或者對康有為抱有希望,東山再起。 2慈禧太后等頑固派勢力的強大。或者資產階級維新派實力不足(軟弱性和妥協性)再者靈活應對的策略 。 3變革思想的廣泛傳播的例證:清末新政;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 |
通過簡單的文字信息,抓住本課的線索人物,抓住重點。 培養學生對重要歷史信息進行有效提煉的能力。 培養學生依據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關注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 培養對歷史解釋的把握。 變法維新從主張發展到行動。 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輿論宣傳,為之后的政治變革做準備。注意到了歷史事物之間的前后聯系。 培養學生,在多媒體資料中,迅速捕捉有效信息,并進行整理歸納的能力。 鼓勵學生合作交流、積極發言,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敢于大膽推測和質疑。 根據有效的證據,對歷史事物的發展趨勢,做出合理的判斷。 對歷史事物進行合理的分析,要嚴謹,邏輯性強,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