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溶解度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九單元課題2“溶解度”第2課時寧夏 - 吳忠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一、教學思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九單元課題2的內容,本課題包括飽和溶液和溶解度兩部分知識。本節課主要從定量的角度讓學生認識物質溶解性的強弱——溶解度。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一些試劑,比如稀硫酸、鹽酸等,它們都是溶液。本單元集中學習溶液知識,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下一單元將要學習酸、堿、鹽等知識,有關他們之間的化學反應幾乎都是在溶液中發生的,因此本單元的內容整個初三化學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溶解度是溶液的基礎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易溶、微溶、難溶”等現象做出了比較明確的解釋,這為過濾、結晶等內容的學習提供了理論依據。溶解度是一個從定量的角度定義物質溶解性強弱的物理量,所以這也為后面學習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作了鋪墊。
圖1 《溶解度》在教材中的地位
(二)內容分析 1、知識脈絡
本節課主要以“夏天曬鹽,冬天撈堿“為線索,從固體的溶解度這一概念出發,通過固體物質溶解度曲線的繪制、解讀及其應用,歸納總結出常見的結晶方法。最后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夏天曬鹽,冬天撈堿”這一生活原理的解釋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也體現化學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的宗旨。
教學設計方案
第
2 頁
在認識了固體溶解度概念的基礎上,趁熱打鐵延伸出氣體溶解度的概念,根據生活經驗分析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使知識循序漸進的呈現,為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打下基礎。
圖2 知識脈絡
2、知識框架
回顧飽和溶液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思考“如何定量的比較兩種固體物質溶解能力的強弱?”,得出固體溶解度的概念,又利用溶解度的相對大小對“易溶、可溶、微溶、難溶”等概念進行界定,從而將“溶解性”與“溶解度”兩個概念巧妙地聯系在一起,給學生的認知過程留下一定的過渡空間。
溶解度分為固體溶解度和氣體溶解度,對于固體溶解度概念的認識,固體溶解度曲線的分析及其利用固體溶解度曲線解釋生活問題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氣體溶解度概念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也是學生需掌握的。
圖3 《溶解度》知識框架圖
教學設計方案
第
3 頁
(三)學情分析
1、能力基礎
通過一年的學習,學習者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化學的思維,針對生活中的某種現象,學習者具有發現問題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但是對問題的解釋往往局限于所學的零散知識,沒有形成系統性的思維,此時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合,進而歸納出新的知識。
2、知識儲備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習者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這一現象比較熟悉了,而且對于飽和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認識,學習者已經知道溫度和溶解的量對形成飽和溶液的影響,這些都為學習者從定量的角度認識溶解性的強弱埋下伏筆,
3、阻礙分析
學習者在之前的學習中,只是從定性角度的去認識固體物質溶解能力的強弱及其溶液的狀態,很少從定量的角度思考溶解性的強弱及其溶液的狀態,所以對于“溶解度”這一概念的形成需要將溶解性與溶解度建立聯系,這對于初學者難度較大。
從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線中獲取有關信息是認識固體溶解度的方法,由于九年級的學生讀圖能力及其表達能力都欠佳,所以這對學習者深刻理解溶解度的含義產生了一定的障礙。
圖4 學情分析
教學設計方案
第
4 頁
(四)設計思路
1、整體思路
圖5 設計思路網絡
二、教學設計方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夠說出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
(2)能依據給定的數據繪制溶解度曲線,會利用溶解度曲線查閱相關物質的溶解度; (3)知道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能利用氣體溶解度的知識解釋身邊的生活現象。 2、過程與方法
教學設計方案
第
5 頁
(1)引導學生從已知到未知、從課本到生活,體驗新知識的認知過程。
(2)通過繪制溶解度曲線,對學生進行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的教育,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解釋青海湖夏天曬鹽,冬天撈堿的生活現象,體驗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感受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
2、教學難點
(1)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含義; (2)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取相關信息。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采用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視屏展示】青海湖里含有豐富的食鹽(NaCl)和純堿(Na2CO3)資源,生活在湖區附近的人們習慣“夏天曬鹽,冬天撈堿”。
【提問】同學們是否知道生活在湖區附近的居民夏
觀看視頻, 疑問浮現 思考問題
從生活中的現象“夏天曬鹽,冬天撈堿”出發,引發學生思考,體現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教學設計方案
第
6 頁
預習檢測 建立概念
天曬鹽,冬天撈堿的原理呢? 【引入】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走進今天的課堂——溶解度。
【提出問題】一定溫度下,一杯水中可以無限制的溶解食鹽固體嗎?
【問題延伸】哪些因素影響固體物質在溶解中的溶解限度呢?我們改如何表示這種溶解限度?
【過渡】化學上用溶解度來表示固體物質的這種溶解限度。
回答: (1) 溫度
(2) 溶劑的種類 (3) 溶質的種類 (4) 溶劑的質量
回答1:在200
C時,36.0g氯化鈉固體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飽和溶液;
回答2:在200
C時,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氯化鈉固體3 6.0g;
的特點,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化學的習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通過比較兩種固體物質溶解能力的因素,指導學生總結固體溶解度的概念,培養
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
一、固體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溫度下,某固體物質在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
四要素:一定的溫度
100g溶劑(通常為水) 達到飽和狀態 單位:g
【思考】1、“200
C時,氯化鈉固體的溶解度為36.0g”這句話所表達的含義是什么?
溫度 溶劑的量 狀 態 溶質的質量
200
C 100g 飽和 36.0g
【評價】以上這兩位同學根據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四
要素深刻地理會了這句話的含義;請問此時溶液的質量為多少?
【提問】在該溫度下,50g水中最對可溶解氯化鈉
教學設計方案
第
7 頁
固體溶解度的概念及其理解
多少克?
【追問】該溫度下,如果將20g氯化鈉溶解在50g水中,所得溶液的的質量為多少?
【過渡】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可以用溶解度來定量的表示溶解度的大小。在一定的溫度下,固體物
質溶解度的數值越大,其溶解性越強,所以, 溶解性
的強弱可用溶解度來劃分。現在,請同學們通過閱讀教材“資料卡片”上的內容了解“易溶、可溶、微溶、難溶”等概念的理解。
資料卡片 溶解度的相對大小(200
C)
【總結】由此可知,對于某種固體物質而言,沒有絕對的不溶,只有溶解的相對多少。而且隨著溫度的改變,固體物質的溶解度也會隨之改變。
【引入】下表是通過實驗所測得氯化鈉和硝酸鉀兩種固體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我們把這種表示固體物質溶解度與溫度關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提問】用列表法表示固體物質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有什么優點呢?
【追問】有什么不足呢?
【過渡】為了能夠彌補這些不足,我們可以將我們用坐標法來表示固體物質的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接下來請同學們將表中氯化鈉和硝酸鉀兩種固體物質的溶
齊答:18g
回答:68g
回答:根據200
C
時溶解度的相對
大小,
通常講溶解度大于10g的定為易溶,溶解度大于1g小于10g的定為可溶,溶解度大于0.01g小于1g的定為微溶,溶解度小于0.01g的定為難溶或不溶
回答1:讀取數據快捷、直觀 回答2:沒列出的數據無法確定,不
上,循序漸近的追問,使學生對固體溶解度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在比較中發現列表法表示固體
教學設計方案
第
8 頁
固體溶解
度的表示 溶解度曲
線的意義
解度與溫度的關系在坐標軸中標示出來(坐標紙課前準備)。
任務一:繪制溶解度曲線
溫馨提示:繪制時以溫度為縱坐標,溶解度為橫坐標。
任務二:從繪制的溶解度曲線中,你能獲取那些信
息?(小組討論)
【展示】展示組內討論結果,小組代表進行匯報。 拍照,小組代表匯報工作
【總結】溶解度曲線所表示的意義:
點:(1)曲線上的點:表示固體物質在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
(2)交點表示:該溫度下兩固體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線:固體物質的物質的溶解度曲線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面:(1)曲線下面表示該固體物的不飽和溶液; (2)曲線上面表示該固體物質的飽和溶液,且
有不溶解的固體。
【過渡】從同學們所繪制的溶解度曲線中,我們獲
取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請同學們根據教材中所給出的幾種常見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你能發現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有什么變化規律嗎?
能直觀的觀察到溶解度的變化 繪圖
小組討論 合作學習 小組1:KNO3固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呈明顯的上升趨勢,氯化鈉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變化不大。
各小組進行討論 匯報討論結果 回答1:大多數固
溶解度的有點與不足,引入坐標法表示固體溶解度的方法,通過學生親自繪制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旨在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通過小組討論及其各小組匯報
教學設計方案
第
9 頁
固體溶解度曲線的
變化規律
【展示】幾種常見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任務三:固體物質溶解度的變化規律?(小組討論) (1)絕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如KNO3,NaNO3等;
(2)少數固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變化不大,如NaCl;
【追問】是不是所有的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都呈現這樣的規律呢?
(3)極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如Ca(OH)2;
【提問】根據常見固體物質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規律,請同學們思考從某固體物質的不飽和溶液中析出晶體的方法?(小組討論)
【總結】(1)對于絕大多數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明顯升高的固體物質而言,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式析出晶體;
(2)對于少數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變化不大的固體物質而言,可采用蒸發溶劑的方法結晶;
所以,針對不同的固體物質,結晶時我們可以根據
該固體的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規律選擇合適的方式結晶。
【疑云再現】為什么生活在青海湖區的人們“夏天曬
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
回答2:少數固體的溶解度隨溫度
的升高變化不大;
回答3: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小組之間進行討
論、交流
展示等形式的學習,在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時,也激發
了學生學習
化學的信心。
教學設計方案
第 10 頁
氣體溶解度概念及影響因素
鹽,冬天撈堿”?
【評價】青海湖區的居民“夏天曬鹽,冬天撈堿”
的生活方式中,蘊含著如此豐富而有趣的化學知識,可
見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不言而喻的。
【過渡】除了固體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氣體溶
解在水中的現象也很多,例如魚兒在水中生存,說明水
中溶有氧氣,那么氣體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二、氣體的溶解度
【討論】1.打開汽水(或含有二氧化碳氣體的飲料)
瓶蓋時,汽水會自動噴出來。這說明氣體在水中的溶解
度與什么有關?
2.2.燒開水時,水未開時就看到水中冒氣泡,這些氣泡是什么?這說明氣體的溶解度還與什么有關? 【總結】氣體的溶解度受溫度和壓強的影響,溫度越高,氣體溶解度越小;壓強越大,氣體溶解度越大。 1、定義: 在壓強為101KPa和一定溫度時,氣體溶解在1體積水里達到飽和狀態時的氣體體積。
2、影響因素:溫度、壓強
根據氯化鈉和碳
酸鈉的溶解度曲
線進行作答
【現象】不打開
時,沒現象
打開后,有大量氣泡冒出
回答1:說明氣體的溶解度與溫度有關,壓強增大,氣體溶解度增大。 回答2:說明氣體的溶解度還與溫度有關,溫度升高,氣體溶解度減小。
本著化學為生活服務的宗旨,讓學生利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課前留給學生的疑問,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根據生活經驗認識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通過解決生
活現象體現化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教學設計方案
第
11 頁
(五)板書設計
【思考】天氣悶熱時,魚兒為什么總是接近水面游動?
隨堂練習 課堂小結
【隨堂練習】見導學案
【總結】回顧今天這堂課,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學生回答 總結收獲
通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情況,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系
統化。
作業布置
完成導學案中的“學以致用”。
教學設計方案
第 12 頁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首先讓學生結合上節課的知識思考“一定溫度下,一杯水中可以無限制的溶解食鹽固體嗎?”這一問題,進而延生至影響固體物質在溶劑中的溶解限量問題,引入溶解度這一概念。從學生的反應來看,對”溶解度“這一概念的理解比較深刻。根據硝酸鉀和氯化鈉兩種固體物質在不同溫度下所對應的溶解度大小,使學生認識到固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利用實驗數據,讓學生動手繪制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從溶解度曲線中獲取信息,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溶解度曲線,還能夠使學生很快地接受所學知識。
本節課以“溶解度的含義”為中心目標, 以解釋“夏天曬鹽,冬天撈堿”的原理為主線,圍繞固體物質溶解度曲線,進行了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理解了固體溶解度的含義。利用生活中的汽水、燒開水等素材,讓學生更能充分理解了氣體溶解度受溫度和壓強的影響。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