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碳和碳的化合物,專題復習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初中化學八年級《碳的奇妙之旅--九年級化學碳和碳的化合物專題復習》寧夏 - 銀川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碳的奇妙之旅--<九年級化學碳和碳的化合物>專題復習》
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本課是以單質碳、碳的氧化物——CO和CO2、碳的化合物CaCO3知識設計的一節專題復習課,內容主要以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六單元為主,涉及到下冊第十一單元的部分知識。
二、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對本部分內容的要求:
一級主題
二級主題
標準
活動與探究建議
身邊的化學物質
我們周圍的空氣 1.能結合實例說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質和用途; 2.初步學習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方法; 3.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環。
實驗: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 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 了解碳酸鈣等鹽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物質構成的奧秘 化學物質的多樣性 認識物質的多樣性;
微粒構成物質 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
離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認識化學元素 認識碳等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常見元素;
物質的化學變化
認識幾種化學反應
初步認識常見的化合反應、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能用于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現象;
化學與社會發展 化學與能源和資源的利用 知道某些物質(如一氧化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認識掌握化學知識能幫助人們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1.收集某些化學物質引起毒害(如吸入有害
氣體)的資料,了解防止這些毒害的措施; 2.觀看錄像或查閱資
料,了解一氧化碳等物質的危害;
2.近五年寧夏中考本部分知識考查情況
(1)考查方式 近五年寧夏中考化學試題單質碳、碳的氧化物——CO和CO2的性質、用途等知識點主要以選擇題方式考查,CO2和氧氣的實驗室制取2015年之前在試卷中第19題以“實驗探究”方式考查,2016年以后放到第16題,以填空題方式考查。2017年第20題將碳、CO和CO2相關知識綜合到一起考查。
(2)考查特點
選擇題考查學生對碳、CO和CO2的性質、用途等知識點辨析能力,實驗探究題重點考查學生“氣體制取的思路”“裝置選擇”“收集”氣體檢驗等知識和能力,也有涉及到考查學生綜合應用知識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
年份
知識點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碳單質的性質及用途 3題、10題、12題 3題 3題、4題 12題 一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 3題、12題 3題
20題
10題
二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 11題 1題、3題、11題 3題、10題、20題 2題、3題、9題 氣體的實驗室制備 19題 19題 16題 16題 16題、 二氧化碳對自然界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與溫室效應
1題
3題
1題
3.學情分析
知識:①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典型碳單質、碳的兩種氧化物的性質及用途。但對
于“碳單質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而物理性質差異大、以及碳的兩種氧化物性質的差異”等宏觀現象用微觀角度解釋理解上有一定困難,不深入;②學生已經認識了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的性質,但是知識是零散的,在需要辨析的情境中容易混淆;③大部分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基本都知道,知識碎片化,不系統。
能力:①大部分學生能從制氣和收集裝置中選擇正確的裝置,也基本能獨立(或合作)進行CO2氣體制取基本的實驗操作,但是缺乏對實驗室制取氣體思路的認識;更不知道如何選擇生活中的物品作為替代,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②不能很好地解釋自然界中的碳循環、低碳生活措施、碳酸飲料、滅火方法等;
思維:九年級學生的心智發展還不太成熟,認識問題還比較片面,學生的認知水平也參差不齊。具體表現①缺乏化零為整的能力,在無法從反應物認識生成物,不能構建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②知道常見的性質與用途,無法建立二氧化碳性質與用途之間的聯系性,尤其是面對復雜的實際問題時,不能抽提其中涉及到的性質,更無法充分考慮各種因素,進行有層次的分析與論證,缺乏實驗方案的設計思路。
根據以上情況,確立本節課的復習目標: 4.復習目標
(1)從微觀角度認識常見碳單質、碳的兩種氧化物的結構,辨析其性質和用途;體會“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質”的化學學科思想;培養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這一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2)學習對比、分類學習的方法,使80%的學生至少會用三種方法區分碳的兩種
氧化物;培養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用聯系的觀點認識自然界的碳循環;
(3)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和類型,通過物質之間的轉化,建立碳、碳的氧化物、碳的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構建知識網絡圖;
(4)通過學生動手組裝家庭或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的儀器,回顧制備氣體的流程,將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培養學生實驗探究和創新精神學科核心素養;
(5)通過討論、實驗等探究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參與、體會自主復習的過程,使學生逐漸掌握自主歸納、總結的科學學方法。
5.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碳和碳的兩種氧化物的性質、用途的類比學習,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能選擇不同儀器組裝制備二氧化碳的裝置。
難點:學會建立碳、碳的氧化物和化合物之間知識網絡; 6.實驗準備
錐形瓶、分液漏斗、長頸漏斗、試管、注射器、有孔塑料片、雙孔橡膠塞導管、破底試管,單孔橡膠塞導管,集氣瓶*2,250ml燒杯,玻璃片,家庭用品。
三、設計思路
《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初中階段唯一較為全面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個單元,其涉及的知識內容較廣,化學反應數目繁多,物質之間的聯系復雜。本單元內容主要是物質的性質和用途,應用性較強,與生活實際聯系較為緊密。初三學生初學這部分內容,普遍認為好學,易懂,但是知識點雜、多,較難記憶。所以,本節課主要以“活動”穿插起來。首先通過猜謎游戲,快速喚醒學生對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記憶,重溫碳家族典型物質的特點,然后展示前測數據及復習目標,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二是采用學生自主構建思維導圖的方式,帶著困惑進課堂。通過生教生的方式,逐步完善腦海中的知識體系,然后由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宏觀現象,使學生加深對“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質”的理解,培養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這一學科素養。三是通過學生自己系統整理歸納,整合相關知識,主動建構知識網絡,加深理解。四是通過學生動手組裝家庭或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的儀器,回顧制備氣體的流程,將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培養學生實驗探究和創新精神學科核心素養;五是利用一道中考真題,考察學生本節課的掌握程度,鍛煉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并讓學生進一步熟悉中考題型。整節課將討論、實驗等活動穿插起來,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參與、體會自主復習的過程,逐漸掌握自主歸納、總結的科學學習方法。 四、教學流程
誰最了解“我”
化零為整
CO2出生記
考考你
教學環節
活動意圖 教學活動
化學核心素養
課堂引入
謎語引入,激發興趣,前測數據明確復習方向 合作學習,活動探究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
學生猜謎
展示前測習題的得分分布、每道題的正答率,展示復習目標。
組內成員交流完善思維導圖并解答疑惑。通過小組合作得出小組成果,小組之間討論形成共同知識認知。選派代表分享學習成果。其他同學注意聆聽并糾錯補充。
學生交流討論,解釋碳單質及氧化物生活中一些用途差異的本質原因。引導學生歸納結構性質及用途三者的關系。
學生歸納總結,繪制碳及其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
小組成員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組裝裝置并制取二氧化碳,分析裝置的組成與特點。通過小組合作得出小組成果,小組之間討論形成共同知識認知。選派代表分享學習成果。其他同學注意聆聽并糾錯補充。
學生完成學案中的中考真題。先自主練習,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解決問題,最后學生展示講解。
鍛煉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明確學生對氣體制備這一類型題目的解題思路;建立認知模型。
在個體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以生教生的方式,逐漸完善知識體系。 引導學生用化學知識認識生活中一些現象的本質;加深對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質這一化學學科思想的理解。 將知識化零為整,通過構建知識網絡圖的過程,增強各物質之間的聯系。 回顧制備氣體的流程,將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變化觀念
證據推理
模型認知
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
宏觀辨識、 社會責任
五、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活動1】猜猜我是誰?
(師)猜謎語是中國傳統文化代表之一,那今天我們來猜幾個化學謎語。比一比,看誰是謎語之王。
師:大家注意觀察,這幾個物質在組成上有什么共同特點呢?
碳及其化合物是初中階段典型研究物質結構性質的內容,為今后學習其他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做鋪墊。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碳的奇妙之旅,復習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識。
【過渡】上學期的內容可能有些同學已經遺忘了,昨天的練習題中也暴露出這樣的問題。 通過數據我們發現,全對的同學只有XX個。相對而言,有X個錯誤率較高的題目,分別考察的是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一氧參與猜謎游戲。 1.老大:金剛石
老二:石墨 老三:C60 2.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
4.碳酸鈣 學生回答:碳元素
捕捉信息,提高對本節課的重視。
學生觀察前測數據,發現問題。
1.通過猜謎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使學生在猜謎活動中回顧碳及其化
合物的知識,達到初步的復習鞏固效果。
3.引出本節課的主題,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方向。
4.通過閱讀復習目標,使學生有目的性的學習。
化碳及二氧化碳結構、性質、用途的辨析和碳及其化合物之間的轉化。說明大部分同學對這部分知識存在問題,你們各自的問題還存在于哪里呢?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大家要有的放矢,逐步解決自己的知識盲點。 投影:本節課復習目標 師:針對這樣的情況,老師制定了如下的復習目標。
師:今天我們依次來回顧碳單質、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碳的化合物:碳酸鈣,以及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閱讀復習目標
(二)完善知識體系。 【活動2】誰最了解“我”
課前老師讓大家通過自我回顧的方式整理碳及其氧化物的相關內容并制作成思維導圖,帶著自己的疑問進課堂。現在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互相分享交流完善任務卡片,并解答疑問。請大
家閱讀白板中的活動要求。我們比一比,哪組合作的又快又好。 課前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制作思維導圖,并發現自己的知識盲點。進而通過合作學習,解答困惑,完善任務卡片中物質的“任務”。 通過白板軟件多屏互動,展示學生完成的任務,其他小通過自己制作思維導圖的方式,激發
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完成思維導圖并進行交流時,達到了生教生的目的。在其他學生的補充中,知識體系
逐漸完善,構建出碳及其化合物的知
組同學進行訂正和補充。
識網絡。
(三)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
【討論】你能解釋下面三個問題嗎?
通過剛剛的活動,大家發現物質的結構、性質和用途之間,存在什么樣的聯系呢?當我們在生活中發現一些宏觀的現象時,要學會挖掘它的本質,用微觀的知識來解釋根本原因,這就是我們化學學科的魅力之一。
思考,回答問題:①因為它
們的物理性質不同,所以導致用途不同;而性質是由結
構決定的,所以本質原因是
因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
同。②二者性質不同是因為
分子構成不同,性質的差異
導致了用途的差異。③碳單
質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因為碳的最外層有4個電子,要達到穩定狀態,得四個電子或失四個電子都不容易。
使學生體會“結構
決定性質”“性質決
定用途”“用途反映
性質”的化學學科
思想。
(四)構建知識網絡
師:通過剛剛的學習,大家對碳單質、碳的氧化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而碳家族還有一些含氧化合物,例如碳酸鈣和碳酸,你能試
著為繪制出它們的轉化關系圖
嗎?用箭頭表示,箭頭上方寫反應物。
構建知識網絡圖是化學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可以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從而更便于理
一位學生進行板演和講解。
其他學生聆聽并指出問題。 學生相互補充并完善知識網
絡圖。
將知識化零為整,
通過構建知識網絡
圖的過程,增強各
物質之間的聯系,
培養學生物質變化
的思維。
解與記憶。
(五)聯系生活,制備氣體
師:二氧化碳作為碳家族中的明星人物,出場頻率相當之高。同時它也是我們初中階段,最重要的氣體之一,怎么樣可以得到二氧化碳呢? 【活動3】CO2出生記
布置任務:老師也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實驗用品還有一些裝置,請大家自己閱讀活動要求。注意小組之間要分工明確,提高效率。 師:除了裝置不同,剛剛在大家制取的過程中,有些小組的藥品也不同。實驗室選用大理石和稀鹽酸來制取二氧化碳,可不可以換成碳酸鈣粉末和稀鹽酸呢?請拿到這組藥品的同學來試著結合實驗現象進行分析。
那可不可以換成大理石和稀硫酸呢?同樣我們請拿到這組藥品的同學來進行分析。
當我們在家中,沒有大理石和稀鹽酸的時候,又可以選用什么來
小組合作,組裝制備二氧化碳的儀裝置。 并進行小組匯報
1. 通過學生動手組裝家庭或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的
儀器,回顧制備
氣體的流程,將
化學知識與生活
實際聯系,培養
學生實驗探究和
創新精神學科核
心素養;
2.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替代呢?和實驗室制取的藥品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請拿到家庭用品的同學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小結:現在大家明白,為什么實驗室一般選擇大理石和稀鹽酸來制取二氧化碳了嗎?
學生回答:不可以,因為碳酸鈣粉末和鹽酸反應速率過快,不宜收集。大理石和稀硫酸反應生成微溶于水的硫
酸鈣,附著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進行。家庭選的雞蛋殼和食醋反應,反應速率太慢。
(六)實戰中考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將零散瑣碎的知識進行了整合。而這份碳家族之間的轉化關系圖,就是我們本節課的核心內容之一,大
家看到其中的一個成員,就要想到他們家族的其他成員,掌握他們的結構性質用途以及轉化關系。
為了檢測大家的掌握情況,讓我們走進中考戰場。
【布置作業】請大家回去以后再次重做問卷星中的題目,這次大家有沒有信心拿滿分?
學生讀題、思考并做題。
學生觀看實驗視頻,并回答問題。
鍛煉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明確學生對物質結構性質用途辨析這一類型題目的解題思路;建立認知模型。
通過觀看視頻,鍛
煉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利用視頻結合實驗現象,使學生更易于理解氫氧化鈉溶液與氫氧化鈣溶液反應的不同。鍛煉學生利用
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六、板書設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