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勇敢的鄂倫春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音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五十六朵花唱歌《勇敢的鄂倫春》中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小學音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五十六朵花唱歌《勇敢的鄂倫春》中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勇敢的鄂倫春》 學科 音樂
學段: 低段
年級 一年級
相關 領域 識讀樂譜 綜合性藝術表演 音樂情緒與情感
教材
人教2011課標版(五線譜)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指導思想:
本課以“關注音樂聽覺”和“以音樂為本”為指導思想,根據一年級學生認知特點和授課班級已有能力,抓住作品輕松活潑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理論依據:
《音樂課程標準》課程基本理念第2項:“強調音樂實踐”中指出:音樂教學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演唱、聲勢等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
2.教學背景分析
(一) 教學內容分析
《勇敢的鄂倫春》為五聲宮調式,連續八分音符的節奏,似乎使人們聽到了奔跑著的馬蹄聲,全曲由四個方整樂句構成一段體,每句又可分為兩個樂節,歌詞的風格統一,使人們感到十分親切。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知識儲備方面,本課的知識點是四度小跳音準,學生曾唱過帶有小跳的歌曲,會對本課學習有幫助。
在音樂能力方面,一2班學生音樂感普遍較好。有2/3學生曾經或正在學習樂器,音樂聽覺能力較強,他們能夠運用正確的呼吸演唱,但聲音比較白,有一部分同學出現大白聲演唱,大部分學生能唱好三度以內的音程。學生有較好的穩定拍能力。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經驗中,沒有接觸過鄂倫春族音樂,可能不能夠準確地把握歌曲的風格特
點。教學中,我將采用對比、模仿等方法,引導學生唱會、唱好歌曲,把握音樂風格。
3. 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教學目標:
1.增進對鄂倫春族音樂文化的了解,喜歡民族歌曲。
2.通過學唱鄂倫春族民歌,感受鄂倫春族音樂的節奏和旋律特點。 3.通過識對比法、體驗法讓學生感受鄂倫春族歌曲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學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勇敢地鄂倫春》 2、肢體感受歌曲,為穩定拍創編動作的能力。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識讀樂譜的能力。
教學流程示意
4.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 第一部分:視頻導入
階段目標:了解鄂倫春族音樂文化,引出課題。 1.課件出示鄂倫春民族生活圖片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視頻,看看這是哪里?這里的人們在干什么? 預設學生回答:大興安嶺、圖片里的人們在騎馬、射箭、開槍,可能是打獵吧 2.介紹鄂倫春族生活
這是我國東北的大興安嶺,這里有數千里的原始森林,在美麗的大興安嶺下住著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鄂倫春族。鄂倫春族是我國人口比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在很久以前,鄂倫春族人是以打獵為生,性格彪悍,過去他們就是憑著一桿槍,一匹馬
翻山越嶺日夜巡邏守護著自己的家園,他們用歌曲、舞蹈表現他們的日常生活。
剛剛我們在視頻中聽到的背景音樂,就是一首好聽的鄂倫春族民歌,名字叫“勇敢的鄂倫春”——出示課題 第二部分:歌曲學習 階段目標:唱會、唱好歌曲 (一)
初聽——感受歌曲
階段目標:引導學生初步感受鄂倫春族音樂風格和歌曲“勇敢的鄂倫春族”的音樂情緒。
1.教師帶著學生用搖頭、拍擊穩定拍動作肢體參與,邊聆聽邊隨音樂拍擊。 2.安靜傾聽歌曲后談感受。
3.跟唱:輕聲跟著鋼琴一起唱一唱(手點穩定拍唱)
4.跟唱:放出聲音唱一唱(手做穩定拍拍腿2次+拍肩動作2次) (二) 學習旋律
階段目標:幫助學生發現歌曲有哪些音組成的,在指音基礎上加上節奏練習,提高學生的識譜綜合能力。
1.師示范唱曲譜,板書開始音和結束音,歌中還出現了哪些音?生幫老師補充完整。 2.學生將打亂的音階,由低到高排列音序。 3.學生按順序唱結合柯爾文手勢慢唱音階 4.教師打亂順序手指4組音: 師指生唱(第1組音) 師唱生指(第2組音) 師指生唱(第3組音) 師唱生指(第4組音)
5.到曲譜中找一找4組音在什么地方? 6.師生接唱、生生接唱,集體接唱、個人接唱 7.背唱,逐步消失曲譜,學生最終達到背唱曲譜 (三)學唱歌詞
階段目標:精細指導學生唱好歌曲的細節,突破教學難點。
在學唱歌詞環節,我采用從學生模唱過度到自主填詞的方法進行學習。學生會發現,歌詞與旋律的特點大多都是一字一音。但在帶入歌詞時,第三句出現一字多音和一音多字的地方,我采用按節奏讀詞的方法解決困難,還有四度大跳等地方音準問題,采用單獨鞏固練習的方式突破本課教學難點。(教師示范)
1.學生手點穩定拍,隨鋼琴輕聲用“la”模唱旋律 2.學生手點穩定拍,放出一點聲音再模唱一遍 3.糾正歌中出現的問題:一字一音和一字多音處。
“森”對這兩個音,沒有和林接的那么快,單獨練習;手勢32“住著”唱準——個人唱;巡邏 52單獨練習唱準唱好。
4.糾正音色,教師對比示范音色,小鴨子叫聲和小公雞叫聲,學生單獨練習。 5.完整唱后加快速度唱 6.跟隨伴奏音樂唱 第三部分:歌曲表現
階段目標:借助聲勢活動,表現音樂形象,培養合作能力、提高合唱意識。 活動1. 變換形式演唱。可以采用齊唱、男女生分組演唱、領唱與齊唱等演唱形式表現歌曲
活動2.創編穩定拍動作表現歌曲。 活動3.師生表演唱。 活動4.用合唱的形式演唱。
這首歌曲比較簡單,我嘗試給學生加一個簡單的二聲部來演唱,既延長了歌曲學習的長度,又豐富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我請一部分同學演唱歌曲旋律,我加入二聲部演唱。一般創作二聲部都遵循:上松下緊或上緊下松的規律,這首歌曲旋律比較密集,因此二聲部就加長音進行編配。演唱效果是:(教師示范加入“納西也”)。
學生在曲譜中找到老師在什么地方加入二聲部, 學生觀察發現曲譜中二分音符長音時,老師加入的節奏型,以及音高,由一部分學生演唱二聲部,一部分學生唱主旋律。
活動5.自由展示
1.加動作唱 2.畫旋律線唱 3.加二聲部唱 4.打穩定拍唱(可以用老師教的拍腿拍肩,也可以自己創編)
5.教學創新點
本課教學設計以“關注音樂聽覺”和“關注音樂本體”為指導思想,通過一系列音樂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唱好調式音階、感受鄂倫春族音樂風格、發現4句旋律句尾重復規律,分辨音樂結構、唱準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歌詞、變換形式唱好歌曲。本課創新點在于:引導學生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將音樂曲譜當歌詞唱,并能夠背唱曲譜,發展學生音樂記憶能力。幫助學生體會鄂倫春族音樂特點,激發他們對不同風格音樂繼續學習的愿望。
6.課后反思
1.學唱曲譜中,我做到循序漸進,從尋找歌曲出現音開始,學生自主學習體現的非常在充分,開始孩子排列的音序是亂的,我讓孩子們發現并解決,由高到低重新排列,然后按照順序唱音階,老師再打亂順序,出四組音讓學生唱一唱,學生唱后,再讓學生上來當小老師指一指,集體再唱,從聽覺、感官上建立良好的音高概念,再到曲譜中尋找四組音在哪里?孩子們在觀察與發現中不斷提升識譜能力,最終唱會,背唱,并唱好曲譜,為歌詞演唱打下堅實的基礎。
2.本課是和舞蹈課融合的研究課,在融合方面自我感覺還可以在充分些,不拘泥于原地做些動作,還可以讓孩子走起來,轉圈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律動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