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公頃,平方千米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公頃、平方千米》北京市海淀區上地實驗小學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公頃、平方千米》北京市海淀區上地實驗小學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空間觀念是指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距離、方向等經過加工后在人頭腦中形成的表象。而圖形與幾何中的度量是通過指定一個合適的數對大小的刻畫,在這個過程中最核心的是對度量單位的認識,而最關鍵的則是建立度量單位的表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大小的角度發展空間觀念。
根據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指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
2.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梳理 1.縱向梳理
圖形與幾何中的“度量單位”主要包括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它們都是通過幾何直觀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的。
一維長度的認識是二維面積認識的基礎,100米和1000米是本課直接想象的基礎。1千米的認識是讓學生在10米的親身感受的基礎上,推想、驗證認識100米,最后通過推想認識1千米,100米和1000米的表象是本課學習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基礎。
在面積單位的學習中,本課是在常用的較小的面積單位的基礎上的再一次學習,教材首先突顯了較大面積單位產生的必要性,接下來建立表象的過程與之前
的學習有較大差異,之前是通過直觀的幾何圖形,借助單位實體在直觀的親身感受的基礎上建立表象的,而本課是在100米,1000米的基礎上通過描述,進行直接想象和間接推想而建立表象的。
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可以擴展學生頭腦中的二維空間,讓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對發展空間觀念起著重要的作用。本節課的學習沒有直觀的幾何圖形,沒有面積單位實體,只能通過想象來建立表象,因此它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想象能力是個極大的挑戰。
2. 橫向梳理
對比分析:
(1)必要性方面:北師版更凸顯了原有較小面積單位在測量大面積的時候不合適,從而產生需要較大的面積單位的需求。
(2)建立表象方面:北師版和人教版都給出了直接想象和間接推想兩個角度,從呈現方式上來看,北師版采用的是語言描述;人教版除了語言描述還配有圖片,此外還通過圍一個邊長10米的正方形的實踐活動推想1公頃的大小,北京版則都沒有給出具體的方法。 二、學生調研
調研對象:五(4)班41名學生
調研目的:了解學生想象、推想1公頃和1平方千米中的難點
調研題目:1. 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描述一下它有多大?
2. 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描述一下它有多大?
調研結果及分析:
1. 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描述一下它有多大?
大的面積單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們。 二、建立表象 發展觀念 (一)建立1公頃的表象
1. 猜測中擴展
之前我們學過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還記得它們都是什么樣的嗎?根據這些,你能不能猜測一下,1公頃是多大?
預設:學生可能說“邊長1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教室進行想象。在此基礎上,有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仍然小,他們可能說到:“邊長100米的正方形面積。”讓學生自己想象。
出示: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
【設計意圖】:在猜測的過程中逐漸使學生頭腦中的二維空間進行擴展,形成1公頃的初步的感覺。
2. 比較中深化
首先給學生提供學校的二維平面示意圖的學習單,讓學生把自己頭腦中的1公頃圈出來,學生們有以下三種情況:半個操場、1個操場和2個操場。
接著讓學生根據經驗進行交流,此時大部分孩子選擇了2號,少數選擇了3號,但真的是這樣嗎?
此時教師展示利用百度地圖中的測距功能,圈出1公頃。
與上面的三幅圖進行對比,讓學生眼見為實,意識到原來1公頃是這么大呀!
接著,用1公頃和學校的占地面積進行比較,學生會發現,原來學校的占地面積大約是1公頃,這一實例,有利于進行直接想象。
② ③
①
你們經常在學校里活動,結合你平時的經驗說說你對1公頃的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平面示意圖給學生搭了一個學習的支架——首先是把學生根據經驗在頭腦中的形成的1公頃的暴露出來,通過三次比較,讓學生對1公頃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有利于建立正確、清晰的表象。
3.估計中運用
我們已經認識了1公頃,那么我們熟悉的上地華聯、上地東里小區以及你們自己居住的小區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呢?
小組活動(感受熟悉地方的大小):
匯報:(1)上地華聯和上地東里小區,展示并想象。
(2)個人匯報說收獲。
【設計意圖】:讓學生頭腦中的1公頃表象動起來,把學校作為一個參照物,像蓋章一樣,去估計熟悉的地方的占地面積,這樣才能使1公頃的表象進一步豐富起來,才能在度量大小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二)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
1. 猜想驗證
我們已經認識了1公頃,那1平方千米是多大呢,誰大膽的猜一猜。 出示:1平方千米,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有多大?借助剛剛的1個學校、1個小區來想一想?
估計:四人一小組,先估一估下面這些地方的占地面積大約是多少。 驗證:再打開百度地圖找到這些地方,用測距工具量一量、算一算,驗證一下。(用公頃做單位,計算結果保留整數) 熟悉的地方 估計
驗證
上地華聯 上地東里小區 小區 小區 小區
感受或收獲:
想象:教師用ipad演示,站在學校的一角,走100米,我們走到了這,如果走1000米,你覺得會到哪?再左轉走1000米,再左轉1000米,回到你剛開始的位置。你們有什么感受?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對1000米的認識不是直接的,而且缺少生活經驗,因此,這一部分,由教師引領學生一邊猜測一邊驗證來形成。 2. 實例豐富
找一個你們熟悉的地方,在ipad上用測距圈出1平方千米,然后上交。
匯報:教師引導學生一起看,1平方千米,想象。
【設計意圖】:在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中,主要運用了百度地圖測距這一學習支架,幫助學生突破了1000米大約是從哪到哪的難點,建立正確的表象,進而發展空間觀念。 三、回顧反思 實踐積累
收獲:我知道1公頃和1平方千米有多大了!跟我原來想的有很大差距。
我對我們小區更了解了,知道了他們有多大。
我知道了測量不同面積的大小需要不同的單位,而且還知道了他們之
間的關系。
小結:今天我們在課堂上通過平面示意圖和信息技術等方法,認識了1公頃和1平方千米,希望你們在課下的時候,在游玩參觀中,通過親身走一走等體驗
方式再去認識一下它們,積累經驗。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