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烙餅問題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第一課時“烙餅問題”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第一課時“烙餅問題”
數學廣角
——烙餅問題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第一課時“烙餅問題”,是要使學生通過簡單的事例,初步體會優化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并使學生逐漸養成節約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年級學生有著強烈的探究欲望,并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是在老師指導學法的同時,讓學生在自己的實際操作中尋找規律,得出結論。 二、設計意圖
本課的新授過程由烙餅的視頻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烙兩張餅的方法讓學生明白應充分利用資源才能節省時間,通過烙三張餅的操作、交流、對比后發現“最優方法”,通過烙四張、五張餅的教學讓學生學會從實際操作中考慮問題,尋找最佳方案,并學會從已有的發現中尋找聯系,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然后讓學生不再實際操作,而是把數學問題抽象出來,讓學生小組討論解決烙六張、七張餅的解決方案。當填完二至七張餅解決方案的表格后,引導學生觀察表格、發現規律、總結方法、領會“轉化”的數學思想。最后讓學生運用規律找到烙八張、九張、十張餅的方法。
練習的設計則是讓學生將“烙餅問題”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做一做”的上菜問題。最后向學生介紹了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優選法”,拓展學生視野,建立學生向數學家學習的信念。 三、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通過“烙餅”這一簡單的事例,初步體會優化思想和轉化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 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3. 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使學生通過“烙餅”這一簡單的事例,初步體會優化思想和轉化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教學難點: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五、教學過程
1.視頻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吃過烙餅嗎?咱們來看看是怎么烙的(播放視頻)。 如果烙一面要3分鐘,烙熟一張餅需要幾分鐘? 2.引導操作、探索新知 (1)兩張餅
那2張餅呢?你是怎么烙的? 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老師引導學生用手代替餅,全班演示烙餅過程。 (2)三張餅
小明一家3口,早餐每人吃一個烙餅,怎么烙,才能讓大家盡快地吃上餅呢?最少用幾分鐘?(課件出示主題圖)
①學生操作并填寫表1(a 省時,b 不省時) ②展臺反饋表格,二生黑板操作。
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方法,哪個更節省時間?為什么這種方法更節省時間呢?
③放視頻:咱們來看看小明的媽媽會用哪種方法呢?看來媽媽也用了這種“最優方法”。
④小結:剛才我們烙了兩張餅,兩張一起烙,烙了2次,最少用6分鐘,烙三張餅,用最優方法,烙了3次,最少用9分鐘。 (3)四張餅
那如果烙4張餅呢?那么請同學們從信封里再拿出4號餅,像剛
才那樣擺一擺,并記錄在表2里。
①學生活動
②匯報,你們覺得哪種方法更方便?
③對比:引導學生發現烙四張餅和烙兩張餅之間的聯系。 (4)五張餅
那你們還能借助前面的發現繼續探究出烙5張餅最少用幾分鐘嗎?
①學生活動并填寫表3. ②匯報
引導學生發現是先烙2張餅,剩下3張餅用最優方法,次數是2+3=5,時間是6+9=15 (5)六張、七張餅
不操作,學生小組討論,并填寫表四。 ①匯報六張 ②匯報七張 (6)八、九、十張餅
引導學生觀察表格,發現規律。 師完成表格: 餅數(張)
烙的方法 次數 時間 2 兩張一起烙 2 6 3 最優方法 3 9 4 兩張兩張烙
4 12 5 先烙兩張,后三張再用最優方法
5 15 6 兩張兩張的烙
6 18 7 兩張兩張的烙,最后三張用最優方法
7 21 8 兩張兩張的烙
8 24 9 兩張兩張的烙,最后三張用最優方法
9 27 10 兩張兩張的烙
10
30
那8張怎么烙?需要幾次,用了幾分鐘?那9張呢?10張呢?
匯報并板書:
次數Х一面時間=最少時間
3.應用知識、鞏固新知
課件出示書上“做一做”
同學們,你們能用今天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嗎? ①學生獨立思考并匯報
②為什么要這樣上菜?為什么不先上前兩桌再上第三桌呢? 4.總結揭題、拓展新知
其實我們今天研究的“烙餅中的數學問題”就是源自我國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的優選法。 六、教學反思
“新課標”中提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因為“烙餅問題”比較抽象的且數學味很濃,因此為了能更好的突破重難點,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非常注重讓學生操作體驗的過程。因此在課前精心拍攝了烙餅的視頻,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引發了學生強烈的動手操作欲望。新授中,為學生準備了平底鍋和餅的學具,烙三張、四張、五張餅都是先讓學生操作,再匯報,最后對比小結得出結論的過程,讓學生充分體驗烙餅的過程和方法,在學生匯報的環節,讓用不同方法的兩位學生分別上臺,邊說邊用黑板上的教具擺一擺,再讓全班學生進行對比比較,優化出最佳方法。通過這些教學,效果良好,大部分學生均已能理解并掌握。
在前面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從烙第六張餅開始,讓學生不再操作,而是運用之前的發現來解決,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雖然整堂課老師并未提及“轉化”二字,但是這個思想已經留在學生心里,為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