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虛構,使我們富有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新課標人教選修外國小說欣賞第八單元“虛構”話題之二《虛構使我們富有》湖南省 - 湘潭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外國小說欣賞 第八單元“虛構”話題之二
《虛構使我們富有》教學設計
教材來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外國小說欣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
內容來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外國小說欣賞》第八單元話題之二“虛構使我們富有” 主題:虛構 課時:1課時
授課對象:高中二年級學生/湖南省湘鄉市第一中學 高1728班 設計者:肖勁松/湖南省湘鄉市第一中學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要“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品格的作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精讀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涵,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寫作經歷,發揮想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發現”,“了解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寫作的一般規律”。
在“外國作家作品研習”中強調,“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研習外國文學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國家和民族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面貌,感受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培養閱讀外國經典作品的興趣和開放的文化心態”。
對于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提出“設計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興趣,引導學生廣泛閱讀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優秀文學作品”的教學提示。
2
2.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外國小說欣賞》第八單元以“虛構”為主題,安排了《沙之書》《騎桶者》兩篇小說,還安排了“對虛構的確認”“虛構使我們富有”“事實與真實的區別”三個話題。話題分為基本話題與延展話題,前者是必講必學,后者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講解,但學生應做到大致了解。“虛構使我們富有”屬于延展話題。對話題的闡釋,以介紹文學常識為尺度,順便勾畫外國小說在某一方面的變化脈絡。這一環節的實施,將使本單元對小說的分析推至縱深。
3.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讀過的外國小說比較少,對《沙之書》《騎桶者》之類的現代小說往往感到讀不太懂。僅僅“以介紹文學常識為尺度,順便勾畫外國小說在某一方面的變化脈絡”還不夠,還應該補充現代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主要區別、現代小說常用的藝術手法等學生所不熟悉的內容。教學中應讓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掌握現代小說的鑒賞策略,通過閱讀“這一篇”,達到會閱讀“這一類”現代小說的目的。
教學目標
1.理解虛構是小說的基本特征,能舉例說明虛構為何能“使我們富有”。(重點)
2.能結合《沙之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小說指出現代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主要區別。(重點)
3.能辨別現代小說常用的荒誕、象征等藝術手法,能運用荒誕和象征等知識閱讀陌生的現代小說。(難點)
4.感受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培養閱讀外國經典作品的興趣和開放的文化心態。 評價任務
1.比較《外套》《沙之書》中“生活真實”與“小說虛構”故事鏈條所表現的主題和藝術效果,說明虛構為何能“使我們富有”;
2.完成表格,能結合《沙之書》等小說指出現代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主要區別,并能提煉現代小說的閱讀策略;
3.能運用虛構、荒誕和象征等知識正確解讀現代小說《司機》。
3
一、復習回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外國小說欣賞第八單元的兩篇小說《沙之書》和《騎桶者》,這兩篇現代小說都能體現單元話題“虛構”的特點:無窮無盡的“沙之書”讓人煩惱,去借煤的交通工具竟然是桶子。憑常識可以判斷,這是不可能的,小說家為什么要“說謊”?因為虛構是小說的基本特征,沒有虛構就沒有小說。虛構給了小說生命,虛構還能“使我們富有”。(板書課題:虛構使我們富有)
二、虛構能使我們富有
比較探究:什么是“虛構使我們富有”? 活動一:
思考:假如將《沙之書》改換成一個生活真實的故事,將小說中的“沙之書”換成一本炒股秘笈,這個新小說的主題是不是會很隱蔽不易琢磨?對主題的理解是不是有很多種?談談你的理解。
小說虛構:沙之書(無限之物)——交易(好奇)——得到(欣喜)——占有(憂慮)——研究(煩惱)——送回圖書館(逃避)
生活真實:炒股秘笈(財經類讀物)——購買(好奇)——得到(興奮)——研究(沉迷)——炒股損失許多錢(后悔)
學生討論交流:
前者虛構一本無限之物“沙之書”。《沙之書》或許是我們每個人精神追求過程的一種隱喻,每個人身上都有“我”的影子,“沙之書”己經幻化為一種符號,是人類存在本質的一種符號。比如命運、生死、未來、愛情、無窮大的世界和有限的人生。這些和“沙之書”類似的情感體驗存在于每個人的生命之中。正是因為“沙之書”的隱喻和象征意義,使得小說的主題非常主題隱蔽。
后者說的是股市兇險,炒股秘笈不管用。主題明晰、單一。 (板書:主題隱蔽)
屏顯:法國文論家羅蘭·巴特宣稱:“作品一旦產生,作者就死了。”小說的主題通過對材料的客觀描繪、隱喻和象征暗示出來,就有了多種可能,小說因此就有了一種飽滿的張力。讀者在人物與背景、命運與現實的描繪中流連、品味,琢磨和把握那些貌似客觀的細節描寫,從而體會作者的意圖,這種欲說還休的“朦
4
朧”,賦予小說“說不盡”的主題,反而增添小說的魅力。也就是說,小說通過虛構,使我們更加富有。
活動二:果戈里寫小說《外套》之前,聽到一則笑話:
一個窮苦的小官員,酷愛打鳥。他節衣縮食,積蓄了二百多盧布,買了一支很好的獵槍。可當他第一次坐船出去打獵時,獵槍卻被茂密的蘆葦碰入水里。小官員十分傷心,回家便病倒在床上,再也爬不起來。后來幸虧同僚們湊錢買了一支獵槍送給他,才算救了他一命。
思考:如果把這個故事寫成小說,它的主題可以理解為以下四項中的哪一種?為什么?
①同情可憐的小官員。②贊揚助人為樂的同僚們。③要理性進行消費。④以上三項都不是,另有其他主題。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更傾向于第三個主題或另有其他主題,如諷刺小官員的虛榮可笑。一個窮苦的人買獵槍這樣的奢侈品,就像是一個低收入的人貸款買奔馳寶馬,是非理性消費;同僚們湊錢買奢侈品送給他,救他一命,這種幫助也值得商榷,因為有可能助長他的非理性消費。
2.果戈里在小說里對這個素材進行了改造,讓我們看看這兩個故事的情節鏈條:
①生活真實:獵槍(奢侈品)——得到——失去(由于自己)——得到(募捐)——病好了
②小說虛構:外套(日用品)——得到——失去(由于遭劫)——未得到(警察不管)——死了
思考:哪一個情節鏈條能更加深刻、典型地反映19世紀沙俄腐朽社會制度的黑暗? 為什么?
討論并交流,明確:
將奢侈品獵槍改成生活必需品——外套,將偶然掉河改成被人搶劫,將他人幫助變為警察不管,更能反映了19世紀沙俄腐朽社會制度的黑暗,表現了果戈理同情被侮辱被損害者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民主主義思想。后者比前者所表現的主題更為深廣、典型。果戈里的小說《外套》,通過合理的虛構,更為真實、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讓讀者能夠突破生活的限制,對當時社會有了更深的認識,
5
這就是虛構使我們富有。(板書:藝術真實 讀懂社會人性)
講解:(屏顯)
每個人的經歷都有局限,人們想知道“我”以外的世界還發生的什么;人類在經歷不斷重復之后,希望借虛構敘事來讓自己的人生曲線有一些起伏。人們需要虛構是因為他們在自身生活的限制下,需要擴大生命的半徑。
——作家、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馬原
(板書:題材廣泛 拓寬人生半徑) 三、如何破譯“虛構”中的“富有”
活動三:比較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的不同之處,填寫下表中的空白,然后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閱讀《沙之書》之類的現代小說。
比較點
傳統小說
示例《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現代小說
示例《沙之
書》
主要特點
表現內容 大多再現外部世界
北宋農民起義、官逼民反的社
會現實
大多探索人的
主觀世界 人類面對無
限之物的心理狀態
主題是否明晰
主題明晰
明晰:逼上梁山
主題隱蔽 隱蔽多元
以何為中心
以塑造人物為中心
林沖 淡化情節、人物個性不鮮明
沙之書 小說結構
多為線性結構
按因果關系、時間順序寫
追求立體結構 線性結構
《墻上的斑
點》
藝術手法
主要采用哪些藝術手法
對比、襯托、懸念等 對比、襯托、懸念
荒誕、象征、
意識流、內心獨白、變形、隱喻等
荒誕、象征
1.學生填表,教師選擇一二用投影或手機同屏技術展示,交流、評價。 引導學生根據表格思考回答:如何閱讀《沙之書》之類的現代小說? 2.討論歸納現代小說的閱讀策略: 第一,從荒誕中尋找生活的本質。
6
荒誕:不合情理、不合邏輯、不可理喻和悖謬。
從文藝角度說,荒誕原是西方現代派藝術中的一個戲劇流派,而至本世紀則超越了戲劇的范疇,上升為一個重要而深刻的美學概念。
小說藝術中的荒誕反映了生活中的荒誕。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加謬說,荒誕是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基本生存處境, 現代人被拋在這種處境中無處可逃, 他唯一可做的是如何面對荒誕并在荒誕中學會生存。
第二,從象征中揣摩作品的含義。
象征:通常是指根據事物間的某種相似、緊密的聯系,借助具體性、可感性的形象(人、物、景、潛意識等)來暗示或表達某種抽象的事理、思想與情感。
一個“意象”可以被轉換成一個隱喻一次,但如果它作為呈現與再現不斷重復,那就變成了一個象征,甚至是一個象征(或者神話)系統的一部分。
象征這一藝術手法的運用,不僅使得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復雜的事理淺顯化、單一化,而且還消解了傳統小說中時空與地域的界限,使文學創作視角轉向了隱秘的內在世界,拓展了文學的表現領域,豐富了讀者的想象與審美空間,使文學作品散發出雋永的藝術魅力。
第三,注意辨別所讀小說是傳統小說還是現代小說,可從表現內容、主題是否明晰、是否以塑造人物為中心、所用藝術手法來判斷。
四、遷移運用,評價反思
閱讀外國小說《司機》,運用所學的虛構、荒誕、象征等知識進行解讀。
司 機
[匈牙利] 厄爾凱尼·伊斯特萬
彼萊斯雷尼·尤若夫是個運輸工人,他駕駛的車牌號為“C0—75—14”的汽車停在一個角落的售報亭旁。
“我要一份《布達佩斯新聞報》。” “對不起,售完了。” “那么,來一份昨天的也行。”
“昨天的也賣完了,不過我這兒碰巧有一張明天的報紙。” “那上面刊登電影院的節目嗎?” “電影院每天放映的電影都登在上面。”
彼萊斯雷尼坐在車上翻閱起報紙來,不一會兒,他看到了一條放映捷克斯洛
7
伐克電影的預告——《金發姑娘的愛情》,不少人夸這電影好。這部電影在斯塔奇大街的“藍色山洞”電影院放映,五點半開始。正巧,離開映還有一段時間,他繼續往下翻報紙。他的眼睛一下子停在一條關于彼萊斯雷尼·尤若夫的報道上,上面寫著,彼萊斯雷尼駕駛一輛牌號為C0—75—14的汽車在斯塔奇大街上超速行駛,在離“藍色山洞”電影院不遠處與迎面開來的一輛卡車相撞,運輸工人彼萊斯雷尼當場喪命。
“竟然有這樣的事!”彼萊斯雷尼自言自語道。他看看表,馬上就到五點半了。他把報紙往口袋里一塞,開著車就走了。汽車在斯塔奇大街上超速行駛,在離“藍色山洞”電影院不遠處與一輛卡車相撞。彼萊斯雷尼悲慘地死去了,口袋里還裝著一份明天的報紙。
思考:
1.小說的哪些情節具有荒誕色彩?
2.藝術的荒誕源于生活的荒誕。你覺得小說中的荒誕之處在生活中真實存在嗎?它到底象征了什么?
3.談談你對小說主題的理解。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選擇一二用投影或手機同屏技術展示,交流、評價。 教師點撥歸納:他人即你的地獄。我們要關心、同情他人的遭遇,這是悲憫情懷。司機的悲劇讓我們思考:人們為何會如此麻痹大意?小說題目不叫“明天的報紙”而是“司機”,說明作者的創作意圖在“司機”,在揭示人類頑固的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而不在于那張有“先見之明的報紙”。其實,生活中“先見之明的報紙”所見皆是,如禁止酒駕、禁止舞弊的通告、法律上諸多禁止做某事的條文等等。
學生答案示例:
第1題:書報亭沒有昨天、今天的報紙卻有明天的報紙,明天的報紙可以預測今天發生的事。
第2題:存在。人們經常對自己行為產生的后果置若罔聞,有時危險的后果可以清晰地預測,但人們總是不在意。
第3題:小說告訴我們,對一些將導致嚴重后果的行為,要高度重視,而不是麻痹大意。
第3題:人們明知不可為而偏為之,明知道社會規則卻仍要違反它。 五、反思總結
8
小說題材廣泛,依靠虛構和想象,對社會生活進行高度概括,表現了藝術的真實,主題隱蔽;讀者通過閱讀小說,可以拓寬人生半徑,讀懂社會人性,保持想象力,得到熏陶和教益:這就是所謂的“虛構使我們富有”。
像《沙之書》《墻上的斑點》《司機》這樣的現代小說,我們要學會改變我們的審美習慣,根據現代小說的特征來進行解讀,從荒誕中尋找生活的本質,從象征中揣摩作品的含義,去發現小說中的豐富內涵。
六、推薦閱讀 1.《河的第三條岸》
(巴西 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 2.《變形記》
(奧地利 卡夫卡) 3.《竹林中》
(日本 芥川龍之介)
4.《十八歲出門遠行》 (中國 余華)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