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歸園田居,感受陶淵明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在《歸園田居》中感受陶淵明的“真”與“自然”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在《歸園田居》中感受陶淵明的“真”與“自然”
在《歸園田居》中感受陶淵明的“真”與“自然”教學設計
語文
課題 在歸園田居生活中感受陶淵明的“真”與
“自然
年級 高一 模塊 必修2
教科書版本
人教版 學習主題
在《歸園田居》中感受陶淵明的“真”與“自然”
1.整體設計思路(教學設計的思路與學習價值分析)
本課的主題定為讓學生在歸園田居生活中感受陶淵明的“真”與“自然,感受陶淵明的隱逸情懷。因為陶淵明是東晉時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詩人,甚至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他被尊稱為“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文人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之后,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他開創了”田園詩”流派。他的真性情和他筆下勾勒的理想世界——“桃花源”為世人熟知敬仰。語文核心素養中包含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所以我認為有必要讓學生在以往積累的基礎上更多地了解他的人生經歷和詩歌作品,更好地理解他的隱逸情懷。
本課從人教版必修2第二單元《歸園田居(其一)》入手,把《歸園田居》組詩中的其他四首和其他一些詩文選取進來,進行對比閱讀!稓w園田居(其一)》選入必修2第二單元,是略讀課文,這首詩歌是組詩的第一首,最能體現他的歸隱思想,主題鮮明深刻有代表性。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過他的《歸園田居(其三)》《飲酒(其五)》《桃花源記》,對其人其詩有一定了解,但并不全面。學生大多知道他之所以辭官是因為他不想與世俗同流合污,在亂世中抱負難以施展,而很少了解他也曾有著入世的愿望和努力。而學生初中所學古詩文作品大多體現其歸隱后生活美好寧靜的一個側面,但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另一個側面學生并不了解,真實的農耕生活不僅有快樂美好寧靜,也有貧困辛勞拮據。在《歸園田居》組詩中其他幾首、《五柳先生傳》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等作品中均有體現。所以本課采取擴充資料、對比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他的歸隱生活,從而更加理解他的隱逸情懷。
本節課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采取討論、辯論、交流、展示等方式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整節課以三個任務驅動,任務1“知人論世”, 借助擴展資料和知識積累,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了解陶淵明為官的經歷和思想變化過程,初步體會他的隱逸情懷。任務2“重現田園生活”通過對比閱讀,借助文字、繪畫等方式重現陶淵明歸隱后的生活,深入理解他的隱逸情懷。任務3結合現實社會的各種“歸隱”現象討論陶淵明思想的時代價值,正確看待“歸隱”現象,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已正式面向社會公布,核心素養由“文化底蘊”、“社會參與”“自主發展”三部分組成,本課的設計意在讓學生全面了解陶淵明的歸隱生活,深入體會他的隱逸情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審美情趣。能聯系現實正確看待陶淵明精神的時代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目標設計(指向學生素養發展的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
1. 借助擴展資料和知識積累,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了解陶淵明為官的經歷和思想變化過程,初步體
會他的隱逸情懷。
2. 通過對比閱讀,借助文字、繪畫等方式重現陶淵明歸隱后的生活,深入理解他的隱逸情懷。 3. 結合現實討論陶淵明思想的時代價值,正確看待“歸隱”現象,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3.學習內容分析(教學內容及內容結構分析,重點難點分析)
本課的設計意在讓學生全面了解陶淵明的歸隱生活,深入體會他的隱逸情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審美情趣。能聯系現實正確看待陶淵明精神的時代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本課選取了《歸去來兮辭》和體現他的為官經歷、原因的材料作為學習補充,讓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知人論世”體會到他的內心追求。
從人教版必修2第二單元《歸園田居(其一)》入手,把《歸園田居》組詩中的其他四首和其他一些詩文選取進來,進行對比閱讀!稓w園田居(其一)》選入必修2第二單元,是略讀課文,這首詩歌是組詩的第一首,最能體現他的歸隱思想,主題鮮明深刻有代表性。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過他的《歸園田居(其三)》《飲酒(其五)》《桃花源記》,對其人其詩有一定了解,但并不全面。學生大多知道他之所以辭官是因為他不想與世俗同流合污,在亂世中抱負難以施展,而很少了解他也曾有著入世的愿望和努力。而學生初中所學古詩文作品大多體現其歸隱后生活美好寧靜的一個側面,但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另一個側面學生并不了解,真實的農耕生活不僅有快樂美好寧靜,也有貧困辛勞拮據。在《歸園田居》組詩中其他幾首、《五柳先生傳》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等作品中均有體現。所以本課采取擴充資料、對比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他的歸隱生活,從而更加理解他的隱逸情懷。 本課從互聯網新聞和自媒體中播報的“歸隱”現象中找到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代表,讓學生討論現代社會歸隱與陶淵明歸隱的區別,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陶淵明的隱逸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 借助擴展資料和知識積累,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了解陶淵明為官的經歷和思想變化過程,初步體會他的隱逸情懷。
2. 通過對比閱讀,借助文字、繪畫等方式重現陶淵明歸隱后的生活,深入理解他的隱逸情懷。 教學難點:
體會陶淵明的隱逸情懷。
4.學情分析(學生現狀與需求分析)
(一)學生現狀分析:
1.與本課相關的知識現狀。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過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飲酒其五》、《桃花源記》等作品,了解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的經歷,了解東晉末年社會動蕩、官場黑暗的大體情況,對他辭官歸隱的原因有大體的了解。
2.與本課相關的能力現狀。學生喜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可以借助注釋、上下文推敲、小組討論等方式了解作品內容。
(二)學生需求分析
通過本課預習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陶淵明一生幾次出仕幾次辭官的坎坷經歷認識模糊,不了解陶淵明也曾有著做官的理想和需求。讀過的詩作局限于課本選取的文章,對其作品缺乏整體了解。陶淵明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千百年來,他的品格,他的詩歌,他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為后世詩人與讀者崇拜和研究的對象,就足以說明他美學思想的無盡生命力。而學生對他的隱逸情懷缺乏清晰的認識評價,高中生應該了解他更多的作品和他的隱逸情懷。
3
5.教與學的過程設計(課堂教與學的每個步驟的情境任務及其意圖分析)
步驟1.導入
情境任務:和學生聊一聊他們心中理想的生活并用三四頁ppt分享我的理想生活。從而過渡到這節課的內容,去感受陶淵明的理想田園生活。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理想。激發學生興趣。
步驟2.知人論世——正確評價他的隱逸情懷(經過漫長的糾結思考后的抉擇)
情境任務:細讀本詩、材料(一),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找出陶淵明做官和歸隱的原因,把想法寫在彩紙上。5分鐘后組長把彩紙貼在黑板上,準備展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有依據、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發現”,根據詩文和拓展材料更好地理解陶淵明并不是一個真正甘于貧賤寂寞,沒有理想,沒有人生追求的“隱者”,他也想到過在政治場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胸懷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但現實社會的黑暗,將他的出仕夢擊得粉碎。矛盾之后,痛定之后,他最終選擇歸隱田園,尋求內心的安寧與隱逸。
步驟3.重現歸隱生活
情境任務:每組分配一篇古詩文。用文字或圖畫重現他的歸隱生活。
要求:給作品定主題“( ?)的歸隱生活”;所寫/畫景物不求全,能表現主題即可。8分鐘之后6個組長把作品貼在黑板上。展示時請緊扣詩文去表達。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詩文中提煉出自己的審美。選擇一篇詩文——用文字/圖畫表現對其內涵的理解——用散文化的口語表述出來。
步驟4.課堂小結
像《五柳先生傳》一樣,從他的許多詩文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歸隱后也是艱難度日。然而即使再窮困潦倒他也沒有再做官。相信同學們現在會更能理解、敬佩他對內心理想的堅守。田園生活沒有改變他的貧困,卻給了他內心真正的快樂滿足,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再回憶陶淵明做官和歸隱的原因和經歷,歸隱后,他用自然的語言寫家常事,自然地流露自己的喜悅與哀愁,把的日常生活寫得具有久而彌純的詩味。陶淵明追求自由、潔身自好、遠離官場、隱逸山野、安于清貧、超脫世俗的美好情操成為了中國人的精神歸宿。蘇軾評價: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元好問評價他“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步驟5.討論如何看待“歸隱熱”
情境任務:當代社會出現“陶淵明熱”、“歸隱熱” (見材料三)。作為一名中學生,你如何看待現代社會的“歸隱”現象,如何看待陶淵明精神的時代價值。 請小組內開展3分鐘辯論,準備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現象,初步形成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的思考和認識,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
步驟6.課堂學習過程——課堂總結 設計意圖:提煉總結……
作業布臵: 二選一
1.延伸課上對歸隱現象的討論,自擬題目,寫一篇能表達自己觀點的小作文。
2.任選擴展材料中的兩首有對比意義的詩,仔細品味語言、體會陶淵明歸隱生活中的苦與樂,自選角度寫成一篇小作文。
6.教學設計特色分析(教學設計的特色或個人風格分析)
1.緊扣語文核心素養
從教學方式上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這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方式。
從教學內容上看,引導學生關注經典文學作品,知人論世,更多地了解陶淵明的作品風格,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象。
2.課堂教學做到學生主體,教師引領。本節課設計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學生活動充分,參與度高。
7.實踐反思(生成性成果與具體問題及改進措施)
1.本課優點:思考更為有效的小組學習模式:《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指出人的素養應該由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文化基礎三部分組成,小組合作學習可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學習的能力,是學生社會化成長的重要部分,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要比教師教授的更加牢固。但是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本節課小組合作活動充分,分工明確,參與度高,效果較好。
2.本課的困惑和不足:對比文本的取舍還需要好好考慮,每個小組負責一篇詩文,對其他詩文內容了解會有欠缺。此外討論時間我認為仍不夠充分。
附:學生學習資源:
材料一、 讀下面材料,了解陶淵明做官和歸隱的原因
1.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
2. “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閑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qiān hé思遠翥zhù” 騫翮”即展翅,“翥”,飛也。(《雜詩》)
3. 從少年時期起就經歷了政治上的傾軋爭斗、時局紊亂的紛擾。詩人在世的幾十年中,曾三易朝代,幾次廢立皇帝,而每次變化無不伴隨著一場清洗和大屠殺,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其時是一個門閥勢力強固統治的社會,門閥士族為了把戰爭造成的經濟危機轉嫁給百姓,于是大量兼并土地,加重賦稅徭役。陶淵明在29歲抱著明君賢臣的理想步入仕途,欲通過出仕實現理想成就大業,但黑暗現實使他碰了壁。
4. 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又愛琴書:“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與子儼等疏》)
5.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
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選自《歸去來兮辭•并序》
材料二
《歸園田居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鄉居少與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車馬來往。)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白天依舊柴門緊閉,心地純凈斷絕俗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經常涉足偏僻村落,撥開草叢相互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相見不談世俗之事,只說田園桑麻生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我田桑麻日漸長高,我墾土地日漸增廣。) ?炙敝,零落同草莽。(經常擔心霜雪突降,莊稼凋零如同草莽。) 《歸園田居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無違。(衣衫被沾濕并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歸園田居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離山澤去做官已經很久,現在又返林野嘗到歡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且攜著我的兒女侄子們,撥開那亂草木尋訪廢墟。 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間,依稀地可認出往日舊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遺跡,桑和竹殘存著枯朽干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我打聽在這里打柴的人:過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這里的打柴人便對我說:都死光了沒有留下后裔。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三十年就改變朝市面貌,這句話可真是一點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人一生就好似虛幻變化,到最終都不免歸于空無。
《歸園田居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獨自悵然拄杖還家,道路不平荊榛遍地。) 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山澗流水清澈見底,途中歇息把足來洗。)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濾好家中新釀美酒,烹雞一只款待鄰里。)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太陽落山室內昏暗,點燃荊柴把燭代替。)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興致正高怨恨夜短,東方漸白又露晨曦。) 《飲酒•其五》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五柳先生傳》節選 作者: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