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蘇武傳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單元11.《蘇武傳》(第三課時)寧夏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蘇武傳》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讀課文,概括相關情節
2.分析蘇武這一人物形象,學習蘇武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與民族氣節 3.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討論交流學習,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把握人物形象
2.合作探究學習,分析本文利用個性化語言描寫、環境、細節描寫及對比襯托方法塑造人物的技巧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了解蘇武牧羊的歷史,感受蘇武忠君愛國的光輝形象,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
2.在學習中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的思考和認識。 教學重點
通過閱讀衛律勸降、北海牧羊、李陵勸降等重點段落,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
1.歸納總結作者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學習蘇武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武牧羊》民歌導入 (二)整體感知
通讀全文,歸納主要故事情節: 自殺 北海牧羊 反勸降
這三個情節構成了蘇武人生當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問題探究
1、在第八段中,作者借李陵之口用“義士”這個詞評價了傳主蘇武,為什么稱蘇武為“義士”呢?也就是說你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蘇武之“義”? 學生結合情節分析回答后師生適當補充糾正。 A、“自殺”情節
(1)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 (2)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自殺的反響:衛律驚,惠等哭,單于壯其節。他的行為讓叛徒感到驚訝讓同伴心痛,讓敵人感到震憾,進而感佩。 教師引名言小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面對“生”與“義”,蘇武義不受辱,毫不猶豫地舍生取義,以死報國,可謂義士。(板書:生與義 舍生取義) B.衛律勸降衛律的勸降分為:
a威逼:以“相坐”的罪名脅迫蘇武。“舉劍擬之”
b利誘:······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小結:孔子:“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當“義”與“利”矛盾時,
2
蘇武不計較個人利益,不為利動,威武不屈,富貴不淫,可謂義士。(板書:義與利 不為利動) C.北海牧羊
(1)肉體折磨:幽 徙
嚙雪吞氈 掘野鼠去草實 杖節牧羊 臥起操持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歸,別其屬常惠等
蘇武“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牦盡落”
小結:可見即使艱苦的環境甚至絕境也不能動搖蘇武的意志,他真正做到了貧賤不能移,可謂“義士”。 思考:蘇武流放北海之前曾兩度自殺,后又千方百計的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學生思考回答,師補充,明確不矛盾的原因。 (板書:生與死 以死明義 以生踐義) D.李陵勸降(觀看勸降視頻)
李陵著重從感情上軟化蘇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1)挑撥君臣關系(2)斷絕親情之念(3)法令無常,安危不知
蘇武反駁:(1)蒙受國家大恩,愿報恩 (2)臣事君猶子事父也 (3)堅守忠臣本分 小結:從反駁中可見蘇武知恩圖報,忠君愛國,可謂“義士”。 (四)、落實重難點
1、明確“義”的內涵,總結性格特征:
堅韌不拔,堅定不移,忠君愛國,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貧賤不移······ 2、找同學總結歸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
細節、環境描寫;個性化語言;對比襯托的手法(蘇武與張勝、衛律、李陵等對比); (五)思維拓展
1、以蘇武事跡為材料,將所給內容補充完整; 2、“義”在當下的體現:
(六)總結:有一種愛,不存在于男女之間,有別于親人之間,卻比血更濃,比海枯石爛更壯美,這種愛是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對一種信仰的熱愛,是對一個民族的熱愛;有一種氣節,倔強不屈,從骨子里滲出來,堅毅剛強,支撐起我們的血肉之軀,擁有這種愛和氣節的人便是“義士”。
即使我們做不了“義士”,但也一定要做一個崇拜這種義士的人,傳承這種義士精神的人!我想,我們應該把蘇武的精神種在心里,在我們學習生活遇到困難挫折而打算放棄時能夠想起蘇武,那么我們今天的學習也就有了意義!
(七)作業 課后練習三 (八)板書設計
義與利 不為利動
蘇武----義士 生與義 舍生取義 愛國真義士
生與死 以死明義 出使大丈夫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