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必修3,琵琶行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3《琵琶行》濟南市歷城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3《琵琶行》濟南市歷城第五中學
《琵琶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感受悲劇美,梳理人物命運悲劇歷程。 2、鑒賞音樂美,涵詠音樂描寫語言魅力。 3、體悟感情美,領會作者兼濟獨善情懷。 【教學重點】
1、感受悲劇美,梳理人物命運悲劇歷程。 2、鑒賞音樂美,涵詠音樂描寫語言魅力。 【教學難點】
3、體悟感情美,領會作者兼濟獨善情懷。 【教學方法】
1、教法:溫故知新法、點撥指導法、引領領悟法、讀寫結合法 2、學法:多樣誦讀法、自主賞析法、合作探究法、獨立創作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詩詞導入,溫故知新
穿越時間的河流,踏著詩歌的節拍,我們吟誦過《詩經》《離騷》,歌唱過《孔雀東南飛》《蜀道難》;聆聽過屈原、陶淵明,對話過李白、杜甫。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白居易的《琵琶行》。
(生成板書1:琵琶行、白居易)
【設計意圖】用課本目錄圖片喚醒學生的詩心,溫故知新,順勢架橋,愛往者愛返 福往者福來,走進本課。
二、分析教材,展示目標
《琵琶行》屬于樂府詩,樂府詩的語言特點是淺切平易、通俗易懂,作為新樂府倡導者的白居易,其詩作語言猶是如此。有詩為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基于此,本課我們的學習目標是:
1、感受悲劇美,梳理人物命運悲劇歷程。 2、鑒賞音樂美,涵詠音樂描寫語言魅力。 3、體悟感情美,領會作者兼濟獨善情懷。 三、音讀詩歌,感知文本
——詩歌教學,唯“讀”不可缺失。學生自由的放聲的融情朗讀全詩。 【設計意圖】誦讀是一門用聲音進行再創造的藝術,詩詞教學尤為明顯。
問題1:白居易詩作多一吟悲一事,主題明確,通過朗讀,你認為本詩的主旨句是哪句?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問題2:“同是天涯淪落人”中“淪落人”是誰呢? 明確:一個淪落江邊的歌女(琵琶女或歌女),一個被貶江州的官吏(詩人或官員)。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為感受人物悲劇美做鋪墊。 四、意讀詩歌、感受悲劇美 (一)感受悲劇美之琵琶女
問題1:找出集中描寫琵琶女遭遇的段落,說說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琵琶女形象。
示例:我從“ ”一句 讀出了一個 的琵琶女。 明確: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京城歌女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藝壓京城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才貌雙全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受人追捧 鈿頭云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紙醉金迷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年年歡笑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年長色衰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嫁作商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丈夫薄情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獨守空船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夢斷妝殘
小結:當年——京城歌女、艷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委作商婦、年長色衰、技藝精湛、門前冷落、獨守空船 (生成板書2:琵琶女、京城歌女、委作商婦) (二)感受悲劇美之詩人
問題2:找出集中描寫詩人遭遇和心境的段落,結合詩人的境遇,分析詩人形象。。 要求:逐句分析,篩選詩句中關鍵詞后整合成四字詞語標注到原句處。 明確: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辭京謫病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不聞絲竹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環境凄涼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哀啼噪耳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取酒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有聲難聽
小結:當年——京城大官、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江州司馬、謫居臥病、哀啼噪耳、取酒獨傾、其情凄凄 (生成板書3:詩人、京城大官、謫為司馬)
問題3:琵琶女和詩人遭遇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明確:琵琶女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一個被損害、被侮辱的女性,她的不幸反映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眾多樂伎的不幸,反映了社會的勢利與重色輕才現象。
詩人心懷蒼生兼濟天下,因寫下大量諷喻詩得罪權貴,遭小人排擠,終被貶出京城,這是那個時代賢能官員的一個代表,反映了朝廷親佞遠賢的現象。 (生成板書4:重色輕才、親佞遠賢)
【設計意圖】1、指導學生循文概括,訓練學生篩選整合能力,我閱讀,我表達。
2、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教師梳理,觸摸文字,架構文脈,期待建構主義理論生效,學生能背誦文本。
3、引導學生認識當時的社會現實,感知文字背后的深厚意蘊。
問題4:融情朗讀描寫琵琶女和詩人遭遇的詩句,感受悲劇美。
明確:先自我試讀,再個讀展示(女生讀琵琶女遭遇部分,男生讀詩人遭遇部分),后男生、女生分別齊讀體味。
(教師指導:讀出落魄失意的低落來,音調低沉,語速稍慢。)
【設計意圖】無朗讀不詩歌。使學生通過融情朗讀,進一步感受人物命運的悲劇美。 四、聆聽琵琶,鑒賞音樂
銜接語:是什么使得素不相識的兩位有了天涯遇知音的千古美談。(齊答:琵琶曲)到底是怎樣的琵琶曲有如此魅力呢?接下來我們一起鑒賞本文的音樂美。 五、涵詠語言,鑒賞音樂美
問題1:品讀詩中描寫音樂的詩句,選出你喜歡的進行品鑒。 ——學生自主賞析,小組交流,推薦個讀展示,師生共同點評。
小結1:琵琶女的演奏四個樂段: 第一樂段:“轉軸撥弦三兩聲„„似訴平生不得志。”(低沉抑郁)——前奏曲 第二樂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歡樂頌 第三樂段:“間關鶯語花底滑„„凝絕不通聲暫歇。”(宛轉低沉)——失意曲 第四樂段:“銀瓶乍破水漿迸„„四弦一聲如裂帛。”(激越雄壯)——悲憤怨 (點評:樂者本于聲,聲者發乎情) (1)第一部分是“前奏曲”: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郁。
(2)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于是音樂進入第二部分“歡樂曲”: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故而旋律清脆圓潤輕快舒徐。(3)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于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故而旋律緩慢漸進無聲。 (4)最后一部分是“悲憤曲”: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丈夫薄情,使得自己獨守空船,這樣的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命運的抗爭!故而旋律剛勁急促。)
【設計意圖】品鑒語言,提升學士對詩詞的理解力和領悟力,這是新課標的新要求。讀詩詞,感詩詞,品詩詞,悟詩詞。展開合理想象把詩詞語言轉換成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就是對詩詞進行最佳的二度創作。 小結2:音樂描寫手法 一是運用象聲詞。“嘈嘈”“切切”等詞正面描寫琵琶曲的魅力。 二是運用比喻。
(1)以聲喻聲。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珠落玉盤,清脆悅耳)“銀瓶乍破水漿迸”(銀瓶爆破,激越雄壯)。
(2)以形摹聲。通過一連串精巧的比喻把無形的音樂寫得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把聽覺和視覺都調動起來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見,又能聽見,既有形,也有聲)、“大珠小珠落玉盤”(既有聲,又能見其形)。 三是側面烘托。 (1)“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以“忘歸”和“客不發”烘托琵琶聲的迷人) (2)“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以秋月之靜烘托人物的全神貫注,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余音繞梁的境界之中) (3)“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以詩人淚濕衣衫,烘托琵琶女音樂的哀怨感人) 【設計意圖】在朗讀中感受文本的音樂美的同時,欣賞音樂描寫的多樣手法。悟其情,明其技,引得源頭活水,方得如許清渠。
小結3:好書不厭百回讀,的確,白居易的這段經典的音樂描寫成了文學經典。讓我們再一次端起課本,融情朗讀這段傳奇!
(全班齊讀“大弦嘈嘈如急雨…………唯見江心秋月白”一節) 五、美讀詩歌,體悟感情
問題1:請用一副對聯來表達你對本首詩歌的感悟。
(先自主擬寫,再小組交流,后推薦板演)
明確:1、大弦嘈嘈,訴說歌女悲憤事;小弦切切,傾泄詩人哀傷情。(李冉) 2、潯陽江頭,娼女自訴身世苦;冷月岸邊,騷客心起遷謫情。(辛宇) 3、千年傳唱琵琶行,萬里悲吟淪落請。(梅玉良)
4、一曲琵琶訴人生,一壺濁酒淚沾衣。 (石亞楠)
5、一首琵琶曲,幾分遷謫情。(王筱倩) 6、昏君濁眼不識材,俗人輕浮只重色。(張漪涵) 7、一曲琵琶隨秋去,千載苦恨與誰共?(尹貽暉) 8、細弦兩撥傳情殤,琴絲三轉訴心志。(李元龍) 9、同是天涯淪落人,共譜人間悲憤曲。(劉浩正)
10、紅顏易老,塵落滿歌姬榴裙;赤膽難昭,淚灑盡司馬青衫。(苗萌) 11、年長色衰,悲婦空船中夢啼紅妝;世變事遷,謫官客舟里淚濕青衫。(李金) 12、青衫染濕秋月夜,琵琶浸情潯陽城。(王冉) 13、重色輕才恨千年,親佞遠賢憤萬世。(康。 14、才藝雙馨琵琶女,德行兼備詩人心。(李福旺)
【設計意圖】讀而有思,讀而有悟。思悟瞬間花,筆桿來記下。讀寫一體,語文王道。培養學生詩詞的領悟力,鍛煉學生語言表達力和文字生成力,進而加以整理打印,既尊重了學生的思維成果,又留存了寶貴的資料。 六、課堂總結,作業布置 1、總結內容,生成板書 課堂結語:
的確,嘈嘈切切琵琶語,仄仄平平詩人心。此時的白居易是失意的。而文人失意是堅持他自己的價值觀才會失意,白居易的價值觀就是他的人民性。離京謫居的日子里,看似恬然自安,面上消除憂喜色,實則胸中盡藏是非心。嗚呼,居易其賢哉!他的《琵琶行》像一棵樹,一棵茁茁成長的樹,蔭庇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傳人;又像一炬火,熊熊燃燒,照亮了一輩又一輩的華夏子孫。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