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詠懷古跡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3詠懷古跡(其三)甘肅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3詠懷古跡(其三)甘肅省 - 武威
詠懷古跡(其三)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課文收錄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5課《杜甫詩三首》中, 學習這個單元,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本詩的主旨是“怨恨”,本節通過反復誦讀和探究,準確地理解昭君之怨,體會詩人之怨,把握詩歌意境是鑒賞詩歌的主要方面。由于內容涉及時間距離久遠,而且又涉及相關古代文化典故以及特殊的思想情感,學生在鑒賞詩歌時有很大難度。所以教學中要充分借助注釋和已有知識來搭橋鋪路。 【學情分析】
本單元學習鑒賞詩歌,在前幾課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已具備了感知探究詩歌主旨、手法的知識和能力。反復朗讀結合自主感悟,再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好方法,一定要引導全體學生都參與這一過程。“思考與討論”中圍繞“昭君之怨”和“杜甫之怨”兩個核心組織學生探究,體現自主學習、點撥引導、合作探究學習的新課改理念。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了解懷古詠史詩的特點和鑒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抓關鍵詞來領會詩歌主旨和表達技巧。
3.情感與價值觀:體會作者的情感;把握王昭君的形象,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把握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方法】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研討分析,啟發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形容誰的美貌嗎?[西施、楊玉環、貂禪、昭君]。請學生講述王昭君的故事。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 【設計理念】由四大美人的故事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探究欲望,帶領學生走近王昭君,走近杜甫詩歌。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漂泊之感和思念故鄉之情)。
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板書: 遠嫁異邦民族偏見思鄉畫師無恥
遠葬異鄉胡俗怨恨皇帝昏庸
【設計理念】抓住詩眼的“怨恨”,王昭君怨恨什么?緊扣詩歌內容來分析,“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四句就是對怨恨原因的注解。引導學生緊扣文本,抓住關鍵詞思考分析,說出自己的感悟。
2.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用典故對此做了交待。(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昭君的悲劇也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設計理念】繼續抓住詩眼的“怨恨”,王昭君為什么怨恨?即造成不幸的原因剖析,結合典故,挖掘根源還在于漢元帝的昏庸糊涂,深入解讀后走出文本,思考當時的社會現實。 3.頷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分析。
【明確】“一去”與“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
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工整的對偶,內涵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對比反襯: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板書)
【設計理念】仍然抓住詩眼的“怨恨”,王昭君的怨恨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千載琵琶”“環珮空歸”“一去紫臺”“獨留青冢”,揣摩所運用的表達技巧,品味關鍵詞中蘊含的怨恨。 四、走近詩人,合作探究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詩人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 1.穿插寫作背景
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
2.比較昭君與詩人境遇的相似點: 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板書昭君---- 畫圖省識----漢元帝----身死異國
詩人---- 漂泊西南----唐皇帝----有志難展
借古傷今
【設計理念】理解了王昭君的怨恨,再結合詩人杜甫寫作這首詩的背景來遷移,穿插寫作背景,比較昭君與詩人境遇的相似點,不難理解詩歌中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總結方法,誦讀全詩。
總結鑒賞詠懷詩的步驟,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設計理念】因為這首詩是詠史詩的代表作,總結鑒賞詠懷詩的步驟,這也是本節課賞析的步驟:弄清史實----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 體悟感情---為什么要寫古人的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出什么態度?分析技巧-----這種態度用什么方法表達?有助于學生以后運用于詩歌鑒賞中。吟誦與唱讀詩歌更是在理解作者情感后的體現和共鳴。
六、當堂檢測,鞏固提高。
1.下面對《詠懷古跡》(其三)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全詩開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寫起,與下文“獨留青冢向黃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對昭君命運的同情。 B.頷聯既寫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獨,也由“青冢”稱呼中表現了對這位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貢獻的女子的歌頌。 C.詩歌的后兩聯借歷史傳說譴責了漢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權貴們顛倒黑白的行為。
D.全詩借對王昭君的同情、對統治者的譴責,也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設計理念】通過詩歌內容賞析的分析,是對學生當堂學習內容的檢 測與評估,也是對詩歌進一步的理解。 2.閱讀這首詩,完成下面問題。
比較《詠懷古跡》(其三)與《王昭君》、《昭君曲》的異同。
王昭君 唐•張仲素
“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 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
昭君曲 明•莫止
但使邊城靜,娥眉敢愛身。
千秋青冢在,猶是漢宮春。
【設計理念】比較閱讀鑒賞,旨在進一步理解和把握王昭君的形象,認識她的另一方面,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同時回應課前導入。 七、布置作業
1.完成學案和練習冊相關內容。 2.背誦并默寫詩歌。
3.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賞析文字。 【設計理念】整理課堂所學,練習鞏固運用,提升表達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