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鑒賞》第八單元第十五節《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銀川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音樂鑒賞》第八單元第十五節《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銀川市第六中學
教學設計
課題:高中《音樂鑒賞》第八單元第十五節
《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
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人教版) 課型:欣賞課 課時:一課時
一、學情分析
作為普通高中的學生對于專業音樂知識的掌握和了解較少,音樂鑒賞能力較弱,對于西方音樂發展史也很陌生,所以在音樂鑒賞課上應該多讓學生用心聆聽音樂,通過不同的音樂作品去感受音樂要素表現的音樂風格,了解音樂家的創作背景及思想內涵。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設備,把視、聽結合在一起向學生介紹一些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作為補充教學內容,調動學習積極性,拓寬音樂視野,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初步懂得奏鳴曲、交響曲的音樂知識,會唱《歡樂頌》主題旋律。 2、通過聆聽《第九(合唱)交響曲》第四樂章片段,感知不同音樂表現形式(管弦樂合奏、重唱、合唱)“歡樂頌”主題的進行與發展。 3、了解貝多芬生平,初步認識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文化特征及貝多芬的音樂風格和影響意義。 三、教學重點
聆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片段,通過音樂要素的表現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及音樂風格,理解其音樂內容。 四、教學難點
《歡樂頌》的音樂主題在第四樂章中的進行與發展,對比管弦樂合奏、重唱、合唱等不同的表現形式,感受作品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學生鋼琴演奏《致愛麗絲》片段,回答以下問題: 音樂的曲名是什么?作曲者是?
2、教師演奏鋼琴奏鳴曲《熱情》第三樂章片段,初步對比認識不同性格和風格的貝多芬。
3、談談你對貝多芬還有哪些了解? 二、新授
(一)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
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20年代,在奧地利維也納形成的這個重要的音樂流派,常簡稱為“古典樂派”,代表人物: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征是他們都經受了歐洲啟蒙運動以來的社會進步思潮的熏陶,作品中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確立了主調音樂風格在音樂創作中的主導地位。 (二)貝多芬簡介
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的一個音樂世家,是偉大的德國作曲家、鋼琴家。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有崇高的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毅力。
(師導語:貝多芬作品中以器樂見長,成就最大的是32首鋼琴奏鳴曲和九部交響曲,來了解一下相關音樂知識。) (三)音樂知識學習
奏鳴曲:是由三個或四個相互對比的樂章組成的器樂套曲。
特征:1、用1件樂器獨奏或是1件樂器與鋼琴合奏。2、表現手法單一,篇幅相對短小。
交響曲:由四個樂章組成,是以管弦樂隊來演奏的大型套曲,結構宏大,寫法復雜,音色對比鮮明。
(四)欣賞《第九(合唱)交響曲》第四樂章 1、背景介紹
完成于1824年的《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晚期的代表作品,是他全部創作的高峰與總結,表達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追求。為了能讓更多的聽眾更明確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他在第四樂章創造性的用人聲歌唱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中部分詩句。整部作品仿佛是貝多芬一
生與其命運的一部斗爭史。 2、邀請學生表演《歡樂頌》。
3、教師鋼琴伴奏,師生齊唱《歡樂頌》主題旋律。 4、欣賞街頭藝術視頻《小女孩投幣之后》。
思考:注意觀察人們在聽到歡樂頌音樂主題后的心理變化和表現是怎樣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映?你的感受如何?
(人們從駐足的路人成為聽眾,最后變成加入其中的演員,被音樂所打動和感染,產生情感共鳴。)
(五)這個樂章主要由器樂和聲樂兩個部分組成,分別欣賞器樂和聲樂部分的音樂片斷,分析音樂要素及音樂表現特點。 1、欣賞器樂部分
思考1:歡樂頌的音樂主題重復了幾次?
共重復4次,第一次:大提琴與低音提琴演奏;第二次:中提琴演奏;第三次:小提琴演奏;第四次:弦樂與銅管、木管樂器演奏。 思考2:每一次是怎么樣變化的?你能從這段音樂中感受到什么? (弦樂器到銅管樂器的變化,隨著音區由低到高、力度由弱到強、樂器由單一向多聲部的發展,呈現出一種積極向上推動的力量、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
(師導語:我們感受到通過管弦樂隊宏大的演奏氣勢,貝多芬將歡樂頌的主題推向了一個高潮,那么他是如何將這一主題繼續發展的呢?) 2、欣賞聲樂部分
思考:樂曲演唱部分采用了哪些演唱形式?(獨唱重唱合唱)
貝多芬在這部交響樂中進行了怎樣的嘗試?(將重唱、合唱加入
了交響樂當中,打破了交響樂僅僅為器樂曲這一傳統慣例) 3、討論:以上我們分別欣賞了管弦樂與合唱兩種不同表現形式的音樂主題,你覺得哪種表現形式更容易表達貝多芬所追求的美好愿望?為什么?如果不加入合唱音響效果會有什么不同呢?
(師:貝多芬在運用人聲作為一種音色加入到交響樂后,使樂曲的主題思想更加明朗、清晰,更容易喚起聽眾思想上的共鳴。通過對這部音樂作品的欣賞和理解,現在你能感受到他的偉大與思想追求嗎?讓我們再次唱起這支旋律以表敬意吧!) 三、總結
羅曼·羅蘭曾說:“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貝多芬畢生竭力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遭受嚴重耳疾卻在無聲又無助的音樂世界里堅持用音樂來抵抗病痛,并且創造性的發展了古典主義音樂,成為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高峰,同時大膽的將人聲運用到交響樂中,賦予音樂作品真摯深刻的情感也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行者,所以他是一位偉大的劃時代的音樂大師!
或許你已經從貝多芬以及他的音樂當中,得到了一些啟示,有所收獲。希望同學們都能夠樹立明確的目標,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勇敢地去面對困難與挑戰。
四、布置作業
拓展與探究:課后了解維也納古典樂派,海頓與莫扎特二位音樂家以及代表作品,并與貝多芬的音樂風格做比較。
五、板書設計
貝多芬 【德】
古典主義音樂 奏鳴曲與交響曲 《第九交響曲》歡樂頌
器樂 聲樂
六、教學反思
本課充分發揮學生特長,如:器樂、聲樂等激發興趣、調動情緒、活躍氣氛。通過聆聽不同思想內容、不同音樂情緒、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學習、對比、探究音樂要素的內涵及其所發揮的藝術作用,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積極接受知識,通過教師示范演奏貝多芬《熱情奏鳴曲》和《歡樂頌》音樂主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學生在模唱旋律主題,分段欣賞和討論回答中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得以解決,達到教學目的。教師要盡量避免或減少講解和傳授,讓學生多聽,體驗感受音樂風格,有效的引導、鼓勵學生自主的探究性的參與學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