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絲竹相和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課標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七節絲竹相和-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音課標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七節絲竹相和-北京市順義牛欄山第一中學
1
絲竹相和
—高中一年級音樂鑒賞模塊教學設計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絲竹相和
學科 音樂
學段: 高中 年級 高一
相關 領域
音樂鑒賞
教材 書 名: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必修) 出 版 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年7 月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中國的絲竹音樂為線索,引導學生對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的相關知識進行處理和轉換,激發、培養學生對民間絲竹樂的興趣及愛好。
(二)理論依據
以《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為宗旨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指導學生對中國民族器樂樂種的相關知識進行學習與積累,了解民族器樂文化,體味中國傳統音樂之韻味,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二、教學背景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選自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必修)第三單元《鼓舞弦動——豐富的民
2
間器樂》的第七節教學內容。課型為綜合課,一課時。
“絲竹”一詞源于我國傳統的樂器分類法,泛指民族管弦樂器。“絲竹樂”包含樂種較多,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福建“南音”、潮州“弦詩”等。本課通過探究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的代表作《中花六板》與《娛樂升平》,了解兩個樂種在演奏樂器、樂曲來源、音樂風格、流傳地域以及與戲曲的關系等方面的異同。
1.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是我國傳統民間器樂——絲竹樂的一個樂種,流行于江蘇、浙江和上海一帶。樂隊編制一般為7~8人,少則3~5人,演奏樂器以民族管弦樂器為主,輔之以輕型打擊樂器。江南絲竹的樂曲大多明快、流暢、秀雅、柔和、以花(加花)、細(纖細)、輕(輕盈)、小(小型)、活(靈活)為其典型風格特征。樂曲曲目大多來自民間樂曲或古典樂曲,有些則由其他器樂曲衍化而來。著名的八大名曲是:《歡樂歌》、《云慶》、《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中花六板》又名《熏風曲》或《虞舜熏風曲》,是江南絲竹較具代表性的作品。這首樂曲是由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放慢加花發展而來的,全曲采用支聲性復調的創作手法。從音樂特征上看,《中花六板》的旋律優美抒情、清新悠揚、莊重典雅,頗具江南色彩。
2.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是我國傳統民間器樂——絲竹樂的一個樂種,流行于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早期的樂隊編制稱之為“硬弓”組合或“五架頭”,演奏樂器由二弦、提琴(大板胡)、三弦、月琴、橫簫組成,后逐步轉變為“軟弓”組合,演奏樂器改為高胡(又稱粵胡)、秦琴、揚琴、洞簫和椰胡。20世紀20年代以后進入廣東音樂的興盛時期,出現了呂文成、何柳堂等專業作曲家和演奏家,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平湖秋月》 、《餓馬搖鈴》、 《連環扣》等。廣東音樂節奏清晰、旋律流暢活躍,常以裝飾音群構成習慣音型,因而形成一種輕快活潑、細膩纏綿、艷郁華麗、流暢動聽的音樂風格。
《娛樂生平》丘鶴儔[chóu]曲。樂曲為一段式,徵調式,此曲在創作方面既保持了廣東音樂的傳統特點,又借鑒了一些歐洲專業音樂創作的作曲技巧,從而有所創新和突破。音樂情緒歡快活潑,具有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色彩。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北京市示范高中高一年級學生,生源質量較高,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對知識的渴求度較高。本學期教師帶領學生復習了節奏、視譜、音程等相關音樂基礎知識,學習了中國民族器樂的分類——吹、拉、彈、打,并對四大類樂器的音色特點有了一定的了解,這為學生探究民族器樂樂種——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奠定了基礎。而如何將這兩種較為相似的樂種準確區分,對高一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直觀演示——教師“范唱”、“演奏”和采用現代化視聽手段,使學生獲得具體、生動、真實的感性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參與體驗——學生通過演唱、標記主干音、樂器演奏,感受中國民族器樂文化。 對比分析——本課通過對《中花六板》與《娛樂升平》在流傳地域、演奏樂器、樂曲來源、音樂風格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的異同點。
(四)技術準備
1.搜集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文字、圖片、曲譜等相關資料。 2.剪輯音頻、制作PPT。
3.準備上課所需樂器(二胡、高胡、笛子、琵琶),并于課前進行調音。 4.練習《老六板》的彈奏和演唱。 (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1. 前期教學狀況
本課是一節中國民族器樂合奏賞析,經前期對學生調查顯示,學生對江南、廣東的人文地理環境有一定了解;對中國民族樂器音色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對民族器樂作品了解甚少。教師在本課教學內容方面,甄選了能夠代表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特點如:《中花六板》、《三六》、《娛樂升平》音樂,讓學生逐層深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分析、總結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的異同點。 2. 問題、對策
(1)經前期觀察學生課堂表現,高中階段的學生對中國民族器樂樂種的認識大多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理性、深入分析中國民族器樂作品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師通過對比、分析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的異同點,引導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
4
本課通過對民族器樂曲《中花六板》和《娛樂升平》的對比學習, 使學生能夠準確的歸納與總結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的異同之處,進而提高對民間絲竹樂的興趣及愛好。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聆聽《中花六板》與《娛樂升平》兩首作品,在感受、體驗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的基礎上,運用聆聽、演唱、分析、比較、實踐等方法賞析樂曲。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的樂隊編制知識,并能準確判斷主奏樂器的音色。 2.掌握兩個樂種流傳地域、演奏樂器、樂曲來源、音樂風格以及與戲曲關系五方面的知識內容。
3.具有準確聽辨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通過《中花六板》與《娛樂升平》的學習,總結、歸納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的異同之處。
(二)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學習,使學生能夠準確分辨出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的樂種。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解“絲竹”與“八音分類法”概念
“絲竹“,源于中國傳統樂器分類法——“八音分類法”,泛指中國民族管弦樂器。八音分類法指的是根據樂器的不同制作材料分為金、石、土、木、絲、革、匏、竹八類。
2.認識主奏樂器
教師展示主奏樂器(實物)——笛子、二胡、高胡,并進行演奏。 學生說出樂器名稱,分辨樂器的外觀、及音色特點。 教師總結并引出新課——江南絲竹【設計意圖】高中學生經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對我國的民族樂器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通過出示樂器、分辨樂器音色,讓學生根據已知的中國民族樂器常識說出樂器的名稱及音色特點,進而自然巧妙的過渡到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江南絲竹《中花六板》 (1)流傳地域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說一說,江南絲竹都流傳于那些省、市? 設答:江蘇、浙江、上海
江南絲竹:特指流傳于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民間絲竹合奏曲。 【設計意圖】不同的人文地理環境產生不同的音樂風格,在了解流傳地域的基礎上聆聽音樂,使學生能夠更加準確的、全面的理解音樂風格。為隨后音樂的聆聽進行鋪墊。
(2)樂隊編制
聆聽《中花六板》片段,判斷:
a.主奏樂器是什么? 設答:二胡 b.伴奏樂器有哪些?
設答:揚琴、琵琶、阮、三弦、笛、簫、笙、打擊樂
江南絲竹樂隊編制簡介
江南絲竹的樂隊編制可大可小,大則十數人,小則1-2,《中花六板》 使用的樂隊編制是較為常用的一種。
【設計意圖】通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主奏樂器音色辨別這一基礎能力,
進而提高對不同地區絲竹樂的賞析能力。
(3)樂曲簡介
《中花六板》這首樂曲是由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放慢加花發展而來 的,所以被稱為《中花六板》。
(4)樂曲分析
出示《老六板》樂譜,并進行分析、演唱、記憶(教師琵琶伴奏)。
6
a. 提示《老六板》拍號——1\4,并說出強弱規律。 b. 視唱《老六板》,同時找出樂譜的規律。 c. 熟練演唱并記憶《老六板》樂譜
d. 背唱《老六板》樂譜,背唱時邀請能夠演奏琵琶、二胡、笛子的同學伴奏。
【設計意圖】本教學環節運用視唱、分析、教師伴奏、學生伴奏等方法,最終
達到背唱樂譜的目的。
觀察《老六板》與《中花六板》對比樂譜,體會二者之間的聯系。
a. 出示《中花六板》樂譜,提問樂曲拍號及強弱規律
設答:4\4拍,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四拍,
強弱規律為強、弱、次強、弱。
b. 再次聆聽《中花六板》,并在學案中用圓圈標記出樂譜的骨干音。 c. 出示《老六板》與《中花六板》對比譜,小結二者的對應關系,進而總結出《中花六板》的創作特點——放慢、加花。
d. 演唱《中花六板》骨干音,體會《中花六板》與《老六板》的關系。【設計意圖】通過找骨干音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體會放慢、加花的創作特點
(5)樂曲來源
由一首母曲發展出多首樂曲。
民間藝人以《老六板》為母曲,不僅改編、發展有《中花六板》, 還發展出三首新曲,分別是《快花六板》、《花六板》和《慢六板》。 而類似《老六板》這樣由一首作品演變出多首作品在江南絲竹中非常常 見。 來源于古曲
教師介紹江南絲竹代表作: 《歡樂歌》 古曲 《行街》 古曲 《三六》 古曲 《春江花月夜》 古曲 《花好月圓》 古曲
學生觀察后得出結論:江南絲竹的作品大多來自民間樂曲或古曲,
無確切作者記載。
【設計意圖】通過江南絲竹各種樂曲來源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江南絲竹樂曲的傳承、發展特點。
(6)音樂風格特征
a. 聆聽江南絲竹另一代表作《三六》片段,思考并回答:
江南絲竹的音樂風格有何特點?
8
設答:明快、流暢、秀雅、柔和
b. 教師總結江南絲竹的音樂風格及創作特點。
江南絲竹的樂曲大多明快、流暢、秀雅、柔和、以花(加花)、
細(纖細)、輕(輕盈)、小(小型)、活(靈活)為其典型風格特征。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流傳地域、樂隊編制、樂曲簡介、樂曲分析、樂曲來源、音樂風格六大部分全方位了解江南絲竹。 2. 廣東音樂《娛樂升平》
(1)流傳地域
廣東音樂特指流傳于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民間器樂合奏曲。
(2)樂隊編制
聆聽《娛樂升平》片段,判斷: a. 主奏樂器是什么?
設答:高胡
b.樂曲中還使用了哪些民族樂器?
設答:秦琴、揚琴、洞簫、椰胡等。
廣東音樂樂隊編制簡介
廣東音樂早期的樂隊編制稱之為“硬弓”組合或“五架頭”,演奏樂器 由二弦、提琴(大板胡)、三弦、月琴、橫簫組成,后逐步轉變為“軟弓” 組合,演奏樂器改為高胡(又稱粵胡)、秦琴、揚琴、洞簫和椰胡。而現代, 除了上述傳統的樂器組合外,廣東音樂還常常運用民族管弦樂隊進行演奏。 (3)樂曲簡介
《娛樂生平》丘鶴儔[chóu]曲。此曲在創作方面既保持、發揚了廣東音樂 的傳統特點,又借鑒了一些歐洲專業音樂創作的作曲技巧,從而有所創新和 突破。
(4)樂曲分析及音樂風格
觀察《娛樂升平》樂譜,尋找相同音型并進行標記。
總結創作特征及音樂風格。
這種重復的音型稱之為裝飾音群構成的習慣音型,因而形成一種節
奏清晰、旋律流暢活躍、細膩纏綿、艷郁華麗、流暢動聽的音樂風格。
(5)樂曲來源
廣東音樂的形成與發展,與一批專業創作者有關,其中嚴老烈、何柳堂、 呂文成、丘鶴儔等影響較大,創作出諸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例如:
《平湖秋月》 曲作者:呂文成 《餓馬搖鈴》 曲作者:何柳堂 《連環扣》 曲作者:嚴老烈
小結:廣東音樂與江南絲竹的樂曲來源不同,大都由專業作曲家創作,有
確切的作者記載。
聆聽廣東音樂三首代表作,感受廣東音樂風格特征。
【設計意圖】本環節與江南絲竹部分相互輝映,讓學生通過已有的學習經驗進行新的對比、思考,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 3. 拓展——與戲曲的關系 (1)聆聽音樂,判斷:
兩段音樂分別與哪種樂種相關?
設答: 片段一 江南絲竹 片段二 廣東音樂 兩段音樂的曲種各是什么?
設答: 片段一 昆曲《牡丹亭》片段 江南絲竹 片段二 粵劇《牡丹亭》片段 廣東音樂
(2)簡介江南絲竹、廣東音樂與戲曲的關系 牛欄山一中 張瑞娟
10
江南絲竹
廣東音樂
它的前身,是清代道光年間《嘉興府志》中所講的“吳越佳音”。其中一個重要的用途便是為昆曲伴奏。
它的前身是粵劇的過場音樂和烘托表演的小曲,20世紀初,發展為獨立的樂種。
4、知識回顧、總結
本節課從流傳地域、演奏樂器、樂曲來源、音樂風格、以及與戲曲的關系等方面對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在回憶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完成下表:
江南絲竹 廣東音樂 主奏樂器 二胡
高胡
演奏樂器
揚琴、琵琶、阮、笛、簫、笙、打擊樂。
高胡、秦琴、揚琴、洞簫和椰胡等。
樂曲來源
多來自民間樂曲或古曲
無確切作者
大都由專業作曲家創作
有確切的作者
音樂風格 明快、流暢、秀雅、柔和 節奏清晰、旋律流暢、輕快活潑
流行地域 上海為中心的江、浙一帶 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
與戲曲 的關系
昆曲
粵劇
【設計意圖】本環節在回憶本課內容的基礎上完成表格,可以清晰的比較出兩樂種的異同之處,進而加深學習效果。 5、檢測
聆聽三首樂曲片段,將與之相關的樂種進行連線:
11
(1)《雨打芭蕉》 福建南音 (2)《八駿馬》 江南絲竹 (3)《行街》 廣東音樂 6、作業
請同學們在收集、查閱資料的基礎上,完成兩個作業: 1、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的代表作還有哪些? 2、將你知道的絲竹樂樂種記錄下來?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本教學片段的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教師關注過程性評價,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片段中,如對學生聆聽樂器音色、演唱旋律、樂譜分析的評價等。
學生自評主要體現在經過對江南絲竹的流傳地域、樂隊編制、樂曲簡介、樂曲分析、樂曲來源和音樂風格特征的了解,最后能否掌握本課重點知識點和總結出江南絲竹音樂特點。
七、教學設計的特點
1.本課設計的教學環節層層相扣,循序漸進的達成目標,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基礎知識與技能訓練由淺入深的穿插于各個環節之中。
2.教師用“領唱”、“伴奏”感染學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本課從學生的實際認知出發,重視音樂實踐活動,學生參與、體驗比較充分,如演唱樂譜,部分學生使用民族樂器參與伴奏,都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
4.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都在啟發學生關注音樂本體,通過歌唱、分辨、聆聽,分析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江南絲竹創作的特點。
5.注重教學評價,教師始終關注教學過程性評價,另外教師還關注教學的終結性評價,讓學生在本課知識學習之后,及時進行知識的回顧和更深層次的提升,了解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八、 教學反思
本節片段課是選自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必修)第三單元《鼓舞弦動——豐富的民間器樂》的第七節教學內容。通過教學發現:
12
1. 學生對于單個樂器音色的聽辨能力和在器樂合奏中分辨樂器音色的能力都有較好的表現。
2. 演唱《老六板》樂譜環節,大部分學生在音準方面表現出了較好的素質,在日后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進一步指導并加強訓練。
3. 學生參與方式還可進一步豐富,參與的機會可進一步增加。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