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沈心工,李叔同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課標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二十六節沈心工與李叔同-陜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音樂人音課標版必修 《音樂鑒賞》第二十六節沈心工與李叔同-陜西
一、 教材分析及設計思想
本節課《學堂樂歌》是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第十五單元“新音樂歌聲初放”中的內容。本節課的特點在于:淡化政治、歷史等學科在音樂課堂上的講述,提倡和鼓勵用音樂來了解音樂。本節課分別通過欣賞及鑒賞四首學堂樂歌:《送別》、《體操—兵操》、《黃河》及《祖國歌》,要求學生體驗歌曲的情感,認識和了解這些歌曲所反映的時代思想,通過對作品的聆聽,相互的探討,自己的思考,最終得出相應結論,即20世紀初“學堂樂歌”的歌曲特點,并開辟“歌曲串串燒”互動活動環節,目的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學堂樂歌”的特點進行自主、大膽的音樂創作與嘗試,培養學生對音樂、對歌唱、對創作的熱愛。
在教學的同時,始終貫穿聆聽——實踐——思考——總結的方法,旨在教會學生既會欣賞也會鑒賞。
在課堂上,整個教學過程的宗旨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唱主角。 二、 教學目標
1、 通過欣賞四首學堂樂歌,使學生感受、體驗歌曲的情感,認識和
了解這些歌曲所反映的時代思想。
2、 初步了解學堂樂歌的創作特點及對我國近代音樂所產生的影響。 三、 教學內容 1、 《送別》;
2、 《體操—兵操》;
3、 《黃河》; 4、 《祖國歌》; 5、 沈心工與李叔同; 6、 “歌曲串串燒”。 7、為《送別》創作歌詞。 四、 教學重點
學堂樂歌的創作特點。 五、 難點教學
運用“學堂樂歌”的特點進行自主、大膽的音樂創作與嘗試。 六、 教學方法
啟發、參與、對比、陶冶。 七、 學情分析
從高中生的心理特點來看,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強,想象力豐富,知識結構比較完善,而且已經有了自己的意識與想法,開始會用挑剔的眼光來看課堂,如果教師所選的教材對他們缺乏吸引力就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認知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他們所想要的不僅僅只限于課本上的知識和教師單一的口頭傳授,更希望了解他們現實生活中處處可接觸到的歌曲且能夠參與在其中的音樂作品。但是他們雖然喜歡唱、聽歌曲,卻不能自主、大膽的進行創作與展示,所以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去體驗、去學習、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學生通過對學堂樂歌的學習、了解、鑒別與實踐,他們的審美判斷力,對音樂的熱愛程度一定會逐步提高。 八、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高中新課標指出音樂鑒賞主要通過聆聽和感受音樂及對音樂歷史與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評價、判斷能力。這一環節通過聆聽四首不同內容、不同情緒、不同演唱風格等等的歌曲,目的在于其一是讓學生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其二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和評價判斷能力。
1、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自制的多媒體課件。
2、充分發揮欣賞教學的“通感”,引導學生進行多渠道參與和感受音樂。
3、啟發學生通過分析、比較、討論、歸納、創作的方法,獲取新知識,并獨立地進行音樂的再體驗。 九、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麥克風。 十、教學過程 附下頁:
一、導入部分: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組織與教法
《送 別》
1. 播放學堂樂歌《送別》;
2.提問:你對作品
的旋律熟悉嗎?比較:詞與曲哪個你更熟悉?
3.介紹《送別》
歌詞、曲調作者;
4.提煉學堂樂歌
的特點。
1. 聆聽; 2. 思考; 3. 鑒賞; 4.提煉。
探 討 式 鑒 賞 式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組織與教法
《體操—
兵操》
1. 播放學堂樂歌《體操—兵操》; 2.提問:這首歌曲適合在哪個場景下運用較為合適?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3.總結:學堂樂歌所反映的時代思想之一:富國強兵。
1. 聆聽; 2. 思考; 3.以《體操—兵操》的歌曲為背景音樂,學生展示相應符合情境的動作; 4.提煉。 參 與 式 合 作 式《黃 河》
1.播放學堂樂歌《黃河》; ;
2. 提問:在聽作品的同時請瀏覽作品的歌詞不僅描繪出黃河的滾滾氣勢還有什么? 3.總結:學堂樂歌所反映的時代思想之二:保家衛國、抵御外辱。
1. 聆聽; 2. 思考 3. 探討.
探 討 式 陶 冶 式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組織與教法
《祖國歌》
1. 播放學堂樂歌《祖國歌》; 2. 提問:在聽作品的同時請你留意歌曲的最后一句歌詞,學堂樂歌主要內容的升華; 3. 聆聽。
1. 聆聽; 2. 思考; 3. 提煉, 總結。
啟 發 式 陶 冶 式
歌 曲 串 串 燒
1. 指定曲調,指定詩詞,師生共同進行選擇性的演唱;
2. 指定詩詞,學生即興創編或套用曲調; 3. 實踐展示; 4. 評價.
1. 思考; 2. 展示; 3. 鑒賞; 4. 評價.
參 與 式 鑒 賞 式三、結束部分: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組織與教法
拓 展
與 探 究
1. 分組嘗試為送別作詞; 3. 書面作業;
4.在歌曲《送別》中結束本節課。
1. 聆聽; 2. 總結; 3. 合作。
探 討 式 合 作 式
的影響,認識其風格特點和重要意義。并且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怎樣選曲填詞,嘗試“學堂樂歌”編創活動,感受創作、實踐的樂趣。
學堂樂歌對于現在的高中生來說可能是一節比較枯燥而難以接受的課,從歌詞,曲調,思想內涵等都與現今學生傳唱的歌曲相距甚遠,因此,如何讓學生迅速進入欣賞的情境,產生想聽,愛聽學堂樂歌的愿望,是老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也時本節課的重點。高中音樂欣賞課更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如果學生長期處于這種被動聆聽的境地,慢慢會失去他們主動欣賞的愿望,因此,在課堂中我始終注意讓學生動口唱,來提高學生主動欣賞,參與課堂的程度,通過聽與唱相結合,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師生互動交流,感受音樂的內在情感,體驗音樂作品所帶來的強大的震撼力.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既有安靜的聆聽和思考,又有熱烈的討論積極的參與,使他們在思考和討論中掌握知識,在活動中加以運用和鞏固.在本課的教學中,當學生了解了學堂樂歌選曲填詞的特點后,我有重點地安排了"歌曲串串燒" 活動,給學生先提供《蜀相》套用《送別》的旋律,提供《過零丁洋》套用《東風破》的旋律,在運用王維的詩《山居秋瞑》,讓學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為詩配歌,這樣不但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才能,也鞏固了知識,提高了興趣.最后教師自我展示一首串燒歌曲,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但本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其中許多細節還待斟酌和提高,我想,作為一名新時期音樂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與時俱進,才能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使新課改真正的落實在平時的教學中。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