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沈心工,李叔同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課標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二十六節沈心工與李叔同-江蘇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音樂人音課標版必修 《音樂鑒賞》第二十六節沈心工與李叔同-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
該教學設計發表在《中國音樂教育》
高中音樂鑒賞 第十五單元 新音樂歌聲初放
第二十六節 李叔同與沈心工
“學堂樂歌”教學設計
【教育理念】
一是,基于音樂教學生活化考慮。“學堂樂歌”貼近學生生活,有望給貧瘠的高中校園歌曲帶來一線生機。豐富學生生活、為高中學習減壓。愉悅的學習經歷為終生學習音樂、享受音樂提供經驗。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意義,踐行人本主義教育價值觀。
二是,基于創新素養培養。實踐創新素養是當代學生應具備的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探究學堂樂歌的內容特點、曲調特點和創作特點,特別是啟發學生學習學堂樂歌的創作方式,創作“新學堂樂歌”,用音樂的方式表達學子心境、反應時代精神,使其成為“知識的創造者”,以促進創新素養培養。 【課題名稱解讀】
教材中本節課題名稱是“李叔同與沈心工”。 教材的初衷是引導學生認識、了解20世紀初我國學堂樂歌的產生與發展。那么,教學就圍繞“學堂樂歌”展開。于是“什么是學堂樂歌?學堂樂歌有哪些特點?代表人物有誰?有什么代表作品?能否自己創作新學堂樂歌來抒發當代學子的心境和時代精神?”這自然就成為了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在上課伊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心中有數的。至于通過怎樣的教,學生才能順利完成這些學習目標,見教師用的“教學目標”。
既然一切圍繞“學堂樂歌”開展教學,本課就直接將“學堂樂歌”作為課題名稱。學堂樂歌代表人物李叔同、沈心工及其代表作品的內容特點、旋律特點和創作特點都統攝在“學堂樂歌”的學習過程中。 【教材分析與教學策略】
1.本單元包含第二十六節“沈心工與李叔同”和第二十七節“蕭友梅和黃自”兩節內容。本單元常規教學設計是,這兩節各用一個課時,本單元共用兩個課時完成。本人將其設計為三課時,“沈心工與李叔同”兩個課時,“蕭友梅與黃自”一個課時。
第二十六節“沈心工與李叔同”兩個課時是這樣安排的:第一課時,除了教材本意,認識上世紀初,以填詞為主要創作方式的代表人物李叔同、沈心工及其代表作以外,將教學重點傾斜到“嘗試創作,并初步學會創作”;第二課時,專門為學生的創作作品開“新學堂樂歌音樂會”。完成創作的學生唱出自己的作品,或自己創作請同學唱,跟大家分享;沒有創作好的,在同學們的刺激下,可以繼續創作或分享同學的作品。
2. “歌”是要唱的。本課,涉及學堂樂歌和新學堂樂歌9首,其中學堂樂歌代表作4首、民間曲調1首、學長作品5首和新學堂樂歌。學堂樂歌篇幅都不長。通過聽’歌”、唱‘歌“、寫’歌”等實踐活動,了解學堂樂歌的產生和發展,讓實踐性體驗“活動”替代“說教”,將健康向上音樂審美情趣和品質在實踐活動中。
3.既要重視實踐性參與,又要關注理性分析。通過學堂樂歌所處時代的一組圖片,結合歷史、政治學習經驗,在之前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理性梳理“學堂樂歌的社會價值”。一方面在聽“歌、”唱“歌”、寫“歌”實踐活動中引發情緒、積累經驗,一方面要關注理性思維的發展和培養。
【學情分析與策略】
1.高中學生懂得學習的重要性,模仿學堂樂歌的填詞創作方法,高中生具備這種學習能力,學生喜歡創作與分享,樂意參與全過程。
2.將同齡人的作品作為教學資源,激發創作興趣,同時也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同時暗示創作并不難。
3.音樂教育不是技巧的事業,“音樂鑒賞”教學更不是技巧的教與學,它是美化心靈、提高修養的事業,是幫助學生享受音樂的事業。問題是要人人愿意唱、敢于唱,不在乎要唱的多專業,創作的有多好。 【教學目標】(教師用)
1、通過鑒賞《祖國歌》和《黃河》,認識“學堂樂歌”代表人物(李叔同和沈心工)及
其創作特點。
2、通過分析“學堂樂歌”的內容特點和創作特點探究其社會價值。
3、通過唱同齡人的填詞作品、詞與曲搭配等練習,激發創作熱情,嘗試創作“新學堂樂歌”。
【學習目標】(學生用)
1. 什么是學堂樂歌?其有何特點?代表人物有誰?
2.學堂樂歌由審美社會價值? 3.創作“新學堂樂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李叔同及代表作。
教學難點:模仿李叔同的填詞創作方法,嘗試創作“新學堂樂歌”。 解決和突破策略:
1.將教學重點難點化解在探究學堂樂歌的旋律特點、內容特點、創作特點,再到模仿李叔同、欣賞學長創作的新學堂樂歌,循序漸進,水到渠成,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2.在聽《祖國歌》、唱《祖國歌》、分析《祖國歌》的內容、曲調和創作方法的過程中唱熟《祖國歌》的“老六板”曲調部分,目的是在課上為《祖國歌》的這部分現場填詞就手到擒拿,有利于樹立創作信心和創作效果。 【教學過程】
課前音樂
課前音樂李叔同的學堂樂歌《校園夕歌》。一舉多得。該課前音樂與下課以后的音樂都采用《校園夕歌》,在欣賞環節也會瀏覽欣賞到。
【設計意圖】營造“學堂樂歌”的教學氛圍;《校園夕歌》與下一環節將要欣賞的《祖國歌》是李叔同,采用同一民間曲調《老六板》(也有人稱《老六板》)填詞而成,滲透學堂樂歌的創作方法——為同一曲調填不同的歌詞;本課結束時也播放此曲,首尾呼應的美感。同是學堂樂歌,同是李叔同的作品,采用的同是《老劉板》曲調,但加入了現代的藝術表現手法,更接近現代學生的審美習慣,某種意義上,是新舊學堂樂歌的橋梁,容易引發學習興趣。
導入部分
師生唱《同桌的你》引出“校園歌曲”——“學堂樂歌”。
【設計意圖】引出課題“學堂樂歌”。“什么是學堂樂歌,學堂樂歌有哪些特點,代表人物有誰,有什么代表作品,能否自己創作新學堂樂歌;出示“學習目標”。
主體部分
一、自學,解決“學習目標一” 閱讀教材第179頁回答:
1.用一句話回答“什么是學堂樂歌”(清末民初學堂里樂歌課上唱的歌)。
2.知道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有誰(沈心工、李叔同)。 【設計意圖】用好教材資源;運用閱讀能力、培養閱讀習慣。
二、欣賞學堂樂歌
(一)李叔同的學堂樂歌《送別》
1.說到李叔同,學生就會想到歌曲《送別》,順勢了解《送別》的出處,知道和理解學
堂樂歌的影響力。
2.唱《送別》前半部分(全班分成兩部分,一半唱詞、一半哼鳴。意在營造和理解,中
國傳統文化中送別友人之時的心理意境。)
3.通過《送別》理解學堂樂歌的填詞創作特點和方法。引出為我國民間曲調《老六板》
填詞的《祖國歌》。
【設計意圖】《送別》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從《送別》開始。 (二)李叔同的《祖國歌》
1.跟唱《祖國歌》(前面已聽過),在跟唱中感受內容特點、演唱形式。
2.對比《老六板》與《祖國歌》的旋律,通過唱,再次熟悉《祖國歌》的前兩句旋律,
并提醒歌詞創作的押韻問題,為后面的填詞創作打基礎。
【設計意圖】在聽《祖國歌》、唱《祖國歌》,分析《祖國歌》的內容、曲調和創作方法的過程中唱熟《祖國歌》的“老六板”曲調部分,目的是在課上為《祖國歌》的這部分現場填詞就手到擒拿,有利于樹立創作信心和創作效果;即了解學堂樂歌的內容特點、曲調特點,又熟悉民間曲調《老六板》。
(三)李叔同的《校園夕歌》
1.欣賞李叔同采用《老六板》填詞的另一首學堂樂歌《校園夕歌》。并提醒學生,課前與課后播放的音樂就是這首學堂樂歌《校園夕歌》,以引起注意,提升對音樂的敏感度。
2.簡介李叔同及他所從事的多方面的藝術活動和成就。如,出版我國最早的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編撰的“樂歌集”、畫作等。
過渡:是不是學堂樂歌就只有填詞這一種創作方法呢?引出原創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
【設計意圖】明白學堂樂歌可以為同一個曲調填不同的歌詞;李叔同及其三首學堂樂歌
代表作品是教學重點,為后面向李叔同創作學堂樂歌那樣,創作“新學堂樂歌”。學習知識是創造知識的基礎。(四)欣賞沈心工的《黃河》 1.簡介沈心工
2.瀏覽式欣賞沈心工詞曲的《黃河》:判斷曲式結構?(有幾個樂段組成)
是男高音獨唱還是男中音獨唱?
【設計意圖】初步了解學堂樂歌的原創情況,認識原創先驅沈心工。 三、小結知識要點:
什么是學堂樂歌?
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學堂樂歌的創作特點?
四、朗讀呂驥的音樂格言,理解學堂樂歌所處時代的時代精神,引出與學生同時代的學長創作的“新學堂樂歌”。
【設計意圖】用好教材資源的同時,讓學堂樂歌與新學堂樂歌聯系起來,進入創作環節。 五、創作 (一)創作準備
1.師生唱我校往屆學生的填詞歌曲《會學才會贏》,激發創作沖動。
《會學才會贏》 高一1 李 強 高中學習都有壓力, 成績不好就得挨批。 為啥有人學得好, 有人學不好, 其實方法才是最關鍵的。 成績好比是海上的波浪,
有時低,有時高,
只有,會學,成績才能排第一。 三分天注定,有方法才能拼,
會學才會贏!
2.詞曲搭配判斷:下面這首詞作適合《歡樂頌》和《隱形的翅膀》中的哪首歌曲旋律?引導創作、積累創作經驗。
《追求夢想》——《歡樂頌》
即使現實是面灰墻
也要勇敢闖一闖, 每次挑戰都不一樣 不能喪失了希望, 告訴自己你要堅強 就像陽光一樣亮, 智慧勇敢追求夢想
總有一天能飛翔 !
《我的夢》——《隱形的翅膀》 我的夢 總是 勾起回憶里的傷, 我的夢 偏偏充滿了成長的迷茫, 夢醒后 翻開日記本寫下 愿望,
思緒在 指尖徜徉。 我知道 忘記 年幼時候的悲傷,
現實中每天陽光多明亮。 我知道 按上 翅膀就能夠飛翔,
揮灑這年輕活力與張揚。 勇敢的夢想 告訴自己要堅強, 有一絲希望催促著 ——成長!
【設計意圖】創作,是本課的難點。將創作難點化解為三個梯度:在了解學堂樂歌創作特點的基礎上,師生一起唱往屆學生的填詞作品激發創作沖動——→判斷詞作適合哪首歌曲旋律,并完成詞曲搭配——→為剛學會的《祖國歌》前兩句填詞——→課后獨立創作一首完整的新學堂樂歌。
以師生一起唱學長作品為“誘餌”,激發創作激情,再到模仿創作“新學堂樂歌”。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順理成章、流暢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省時有效地解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創作與分享 創作方法有四個:
方法一:為《祖國歌》前兩句填上新詞 方法二:為自己喜歡的歌曲旋律填上新詞 方法三:古詩詞與合適的歌曲旋律搭配 方法四:歡迎原創
【設計意圖】課堂上,現場用“方法一”填詞創作并分享。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可以創作出“新學堂樂歌”的。激發創作興趣,培養創作習慣,引領健康審美;課后,在其余的三個方法中任選一種,創作一首完整的“新學堂樂歌”,用音樂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境和思想感情。
結束部分
師生齊唱學長的“新學堂樂歌”《再見歌》(填詞歌曲)結束本課。
《再見歌》 (《讓我們蕩起雙槳》 讓我們帶著理想, 馳騁在音樂海洋。 再見了 老 師(同學)
燦爛的笑臉, 記載我 們多少快樂時光。 分 離不會是 永久的遺忘, 銘記今天 走向遠方!
結束音樂:《校園夕歌》
【設計意圖】至始至終貫穿學堂樂歌,凸顯主題;以音樂的方式進行音樂教學中的對話,凸顯音樂課的音樂性、實踐性和創造性;讓學堂樂歌的歌聲響徹校園、銘記心間。 【課后反思】
1.本課的音樂性強、參與性強、實踐性強。課上,從唱歌《同桌的你》導入開始到最后的《再見歌》,歌聲不斷,涉及的民間曲調、和新舊學堂樂歌涉及9首歌曲,學生從頭唱到尾。“歌”當然是要唱的、要聽的,他們還自己寫歌給大家“唱”。
2.課后創作情況令人驚喜。 每個班每個人都有作品,每個班總有人不止一首。分享時,“作者”唱得起勁,同學們聽得開心,鼓掌不斷。這樣的學習學生是快樂的。每屆都有很多好的作品。
3.本教學設計,在本人“送教下鄉”、“名師展示課”等教學教研活動中也都上過,不論是
鄉下學校還是城市學校效果都很不錯,差別只不過是學生創作的新學堂樂歌的差異。實踐證明,創造性地教學100多年前的歌曲,學生并沒有感到過時,反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要的是教師要善于創造性地用好教材資源,只有創造性備課,才有創造性地上課,才有可能給我們的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機會和創作、創新的平臺。
4.有效實施創新素養培養。從引導學生探究學堂樂歌的旋律、內容、創作特點入手到,以師生唱學長作品為“誘餌”,再到模仿創作“新學堂樂歌”。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順理成章、流暢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省時有效地解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課堂生動而和諧,學生學得輕松又快樂、有尊嚴。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應該說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到了實處。
5.可改進的地方:
(1)課后創作的新學堂樂歌,鼓勵學生把歌譜用電子稿打出來。這樣,音樂課不僅與歷史、政治和美術融合,還通過運用信息技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
(2)由于錄播教師沒有鋼琴,本想帶上手風琴給學生伴奏的,尤其是最后,學生唱自己的作品時,大多數學生需要用琴帶帶的。但各種原因,沒用上手風琴。
鑒賞教學中的創作案例
——創作“新學堂樂歌”
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 馬俊燕
創新素養是當代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本課,運用教材中的“創造”元素, 結合創作模塊、聯系學生生活,引導學生用音樂的方式抒發自己的心境、為學習減壓,為理想加油。 特別是學習《學堂樂歌》之后,學生習慣用音樂課學到填詞手法創作,為班會課創作主題歌、為宿舍創作舍歌。主題班會在市里還獲得一等獎。學生創作的填詞歌曲獲市一等獎。 本課在本市組織的“送教下鄉”和“名師展示活動”中受到一致好評,近年來也起到了教學示范作用。該教學設計發表在《中國音樂教育》。
創作是本課的難點,為了降低創作環節的難度,將創作難點化解為三個梯度:在了解學堂樂歌創作特點的基礎上,師生一起唱往屆學生的填詞作品激發創作沖動——→判斷詞作適合哪首歌曲旋律,并完成詞曲搭配——→為剛學會的《祖國歌》前兩句填詞——→課后獨立創作一首完整的新學堂樂歌。
創作準備:了解學堂樂歌的創作特點,知道學堂樂歌是反映那個時代的學子心境和時代精神。
(此環節過程略)
一、創作“新學堂樂歌”
(一)唱學長填詞作品《會學才會贏》(旋律源自《愛拼才會贏》)
《會學才會贏》
高一7班 楊智迪
高中學習都有壓力,
成績不好就得挨批。
為啥有人學得好,
有人學不好,
其實方法才是最關鍵的。
成績好比是海上的波浪,
有時低,有時高,
只有,會學,成績才能排第一。
三分天注定,有方法才能拼,
會學才會贏!
師:我不主張把學習目標定得太高,不一定只看重“排第一”,只要盡力了就好,每次都有進步就好。
(設計意圖:用學哥學姐的作品做示范,是最巨親和力的教學資源,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增強創作信心;激發創作熱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到學長是如何面對學習壓力的。)
(二)判斷詞作適合哪首歌曲的曲調
出示往屆學生的詞作與兩首原創歌曲的歌名,判斷詞作適合哪首歌曲的曲調。旋律分別源自《歡樂頌》和《隱性的翅膀》。
學生通過判斷,大多數確定是《歡樂頌》。
然后集體試唱。
唱一唱:適合《隱性的翅膀》還是《歡樂頌》的旋律
即使現實是面灰墻
也要勇敢闖一闖
每次挑戰都不一樣
不能喪失了希望
告訴自己你要堅強
就像陽光一樣亮
智慧勇敢追求夢想
總有一天能飛翔!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詞,合適什么樣的旋律,為創作提供經驗。學生不用動員,興致很高。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再次為獨立創作做鋪墊,降低“創作”難度。)
再唱《隱性的翅膀》的填詞歌曲《我勇敢的夢》
3、唱另一首已判斷過的學生作品:
《我勇敢的夢》
(旋律源自《隱性的翅膀》)
高一15 張嬌
我的夢 總是勾起回憶里的傷
我的夢 偏偏充滿了成長的迷茫
夢醒后 翻開日記本寫下愿望
思緒在 指尖徜徉
我知道 忘記 年幼時候的悲傷
現實中每天陽光多明亮
我知道 按上 翅膀就能夠飛翔
揮灑這年輕活力與張揚
勇敢的夢想 告訴自己要堅強
有一絲希望
催促著——成長!
(提醒歌詞押韻問題)
二、現場創作
為《祖國歌》前一、兩句的旋律填詞,并與大家分享。
100%的學生都愿意創作; 85%的都能創作了一句;20%的創作兩句(創作兩句,就意味著為《老六板》填詞,是完整的一首了);有個班有一名學生還創作了兩個兩句,即兩個版本的內容。
(設計意圖:此環節不是為了創作的有多高的水平,主要是培養創作興趣,并未有創作沖動的學生提供空間和時間,同時為課后創作提供經驗。由于現場創作時間緊,每個人的寫作水平也有差異,有可能做好,有可能做不好。做好的大加贊賞,起示范作用。沒人做好也沒關系,安排的有拓展環節,有了榜樣,課后繼續做。事實上學生的創作熱情是很高的。)
三、完整創作與分享
創作方法有四個:
方法一:為《祖國歌》前兩句填上新詞
方法二:為自己喜歡的歌曲旋律填上新詞
方法三:古詩詞與合適的歌曲旋律搭配
方法四:歡迎原創(魚咬尾 換頭和尾 和頭換尾)
課堂上現場用“方法一”,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可以創作出“新學堂樂歌”的。激發創作興趣,培養創作習慣,引領健康審美。
課后,在其余的三個方法中任選一種,創作一首完整的“新學堂樂歌”,用音樂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境和思想感情。下節課唱給同學聽,一與同學分享。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