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拉丁美洲音樂,阿根廷探戈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第六單元歐洲民間音樂拉丁美洲音樂-阿根廷探戈-北京市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第六單元歐洲民間音樂拉丁美洲音樂-阿根廷探戈-北京市第十二中學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本課指導思想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通過對阿根廷探戈舞曲中的“哈巴涅拉”節奏和《小伙伴》片段旋律的學習,培養學生對阿根廷探戈舞曲的興趣愛好,理解多元文化;重視音樂實踐,通過“哈巴涅拉”與《小伙伴》的結合改編,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
(二)理論依據
本課理論依據是:《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習豐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樂,拓展音樂文化視野,有益于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應以開闊的視野,體驗、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珍視人類文化遺產,以利于我們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二、教學背景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人民音樂出版社《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第六單元中《拉丁美洲音樂——安第斯高原 探戈 音樂文化的融合》一節中的內容。拉丁美洲音樂多樣多彩,本單元涉及的內容也很豐富。在這些內容中,阿根廷探戈風格獨特,占據著拉丁美洲音樂的重要地位,又因其有多種表現形式,達到了高中生該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因此作為本課的學習內容。
“哈巴涅拉”(Habanera)節奏是阿根廷探戈舞曲中最為重要和常見的節奏型。它來自于非洲的黑人舞曲:“哈巴涅拉舞曲”,后來由黑人傳入古巴,在古巴
形成了自己的民間舞蹈,又由古巴的水手將這種民間舞蹈帶到了阿根廷,與當地的舞曲形式“米隆加”相結合,從而產生了獨具特色的阿根廷探戈舞曲。
含有“哈巴涅拉”節奏的阿根廷探戈舞曲一般速度中庸,具有較強穩定性的拍感,節奏富有彈性,常出現附點和三連音等節奏型,尤其是切分音節奏,最能體現阿根廷探戈舞曲的獨特風格,很有代表性。
《小伙伴》(《La Cumparsita》)又翻譯成《假面舞會》,是最著名的阿根廷探戈舞曲之一,1917年由一名年僅17歲的烏拉圭的建筑系學生所作。這首作品在七年后傳到法國巴黎,在那里流行起來,并傳播到了全世界,后來成為了探戈的代名詞和符號。
《小伙伴》速度中庸,拍感穩定。本課節選樂曲的A段主題旋律讓學生學唱,以體會阿根廷探戈的旋律特點及音樂特點。這段旋律中出現了七、八度音程的跳進和半音的級進,在平穩、持重的情調中,又讓人感受到緊張、激越。第一、三、五小節和第七小節第一個音作為重音,及第七小節的漸弱演唱,可以推動旋律的發展和起伏;二、四、六、八重復小節要求學生具有彈跳性地演唱,可以體現出阿根廷探戈的頓挫感;而在旋律聲部起伏變化的同時,低音聲部一直穩定地持續,體現出阿根廷探戈舞曲另一音樂特點:穩定性;在此版本中弦樂演奏的裝飾音則可以準確地體現出樂曲的緊張感。拉丁美洲當地居住的三種居民:印第安原住民、曾統治中、南美洲的歐洲人和被當作農奴被送到新大陸的非洲黑人,這三種民族的文化不斷融合和混血的結果,形成了像阿根廷探戈這種風格獨特、充滿“愛”意的藝術形式。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學生經過高一一年的藝術模塊課程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素養,能在教師的提示和引導下能完成課上的節奏模仿,對于平時課上的音樂作品中簡單的音樂情緒和創作情感,可以較為理性地感受和進行分析,并能較完整地演唱出來。另外,我校學生思維較活躍,愿意對教學內容進行改編,大膽創作。但由于學生們對五線譜不夠熟悉,所以本課采用簡譜輔助教學。
本課前,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一些拉丁美洲的風土人情,對當地的探戈形式產生了興趣,但了解不夠深入。所以他們愿意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并具有較強的創造能力。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1. 直觀演示——教師示范節奏聲勢,范唱《小伙伴》中的主題旋律,并運用一體機播放音、視頻,使學生獲得具體、生動、真實的感性知識,提高學生學
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
2. 參與體驗——學生通過聆聽音樂片段,將需要的音樂要素,記錄在一體機上,通過演唱,發現音樂特點;通過結合和改編音樂片段,探究音樂的多元與融合。
3. 觀察法——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阿根廷探戈的舞蹈特點。
4. 行動研究法——在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運用對比、探究、表演等方法,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
(四)技術準備
1. 查閱、搜集與阿根廷探戈相關的文字、音像、圖片資料。
2. 節選、編輯課上所需音樂《鴿子》、《OrquestaTipica Victor》、《小伙伴》等視頻片段。
3. 學習Seewo一體機使用。 4. 制作課上所需譜例和PPT。 5. 設計制作學生所用學案。 (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1. 在平時的課上,我了解到學生不能準確、理性地掌握節奏型。針對這個問題,我采用聲勢幫助學生,用身體的動作參與到對節奏型的掌握中,在這個過程中有趣、潛移默化地學會要掌握的重要的“哈巴涅拉”節奏。
2. 學生們對于節奏往往會做不會寫,本課利用學案和一體機的使用,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記寫下他們所聽所練的節奏型,使他們既練習了聽,又練習了記寫的能力,有助于學生理性地掌握節奏型。
3. 高中學生的音樂課以鑒賞為主,容易忽略歌唱。針對此問題,本課選用《小伙伴》主題片段,練習學生的視唱、歌唱能力,并在此過程中總結這段旋律的音樂特點,將阿根廷探戈的音樂情緒體現出來。
4. 大量的知識學習和能力發揮在一節課的有限時間內完成是有困難的,所以本課主要分析了阿根廷探戈舞曲的節奏和旋律特點,引導學生將兩個音樂要素結合,做兩聲部的配合及兩聲部結合的改編練習。三、教學目標
(一) 初步了解阿根廷探戈是一種綜合藝術形式。 (二) 掌握阿根廷探戈舞曲中常出現的“哈巴涅拉”節奏。
(三) 欣賞、分析阿根廷探戈舞曲《小伙伴》片段,了解其音樂特點,并
對阿根廷探戈產生共鳴。
(四)運用“哈巴涅拉”節奏改編旋律。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 掌握阿根廷探戈舞曲節奏型“哈巴涅拉”。
2. 欣賞阿根廷探戈舞曲《小伙伴》,初步了解其音樂特點。 (二)教學難點
初步運用“哈巴涅拉”節奏改編旋律。 五、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教師帶領學生用聲勢拍擊“哈巴涅拉”節奏。
【設計意圖】“哈巴涅拉”初體驗,讓學生以新鮮、有趣的形式接觸到這個在本節課中重要的節奏。
(二) 學習“哈巴涅拉”節奏
1. 聆聽古巴歌曲《鴿子》和阿根廷探戈舞曲《OrquestaTipica Victor》片段,記寫節奏型。
(1) 古巴歌曲《鴿子》伴奏中重復出現的節奏型:
(2) 阿根廷探戈舞曲《OrquestaTipica Victor》主旋律中重復出現的節
奏型:
【設計意圖】記錄“哈巴涅拉”節奏,不僅要會模仿,還要會書寫,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 教師講解“哈巴涅拉”節奏的來源、形成及與阿根廷探戈的關系。
【設計意圖】了解“哈巴涅拉”節奏的來源,更有助于學生理性地掌握這個節奏。
3. 復習、鞏固“哈巴涅拉”節奏。
(三) 欣賞、分析阿根廷探戈舞曲《小伙伴》 1. 視唱《小伙伴》主題旋律片段。
2. 分析《小伙伴》主題旋律的音樂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視唱和分析《小伙伴》主題旋律的音樂特點,進一步了解、感受阿根廷探戈的風格特點和魅力。
3. 完整聆聽《小伙伴》,分析樂曲曲式結構。 4. 《小伙伴》(La Cumparsita)的作者和創作。 【設計意圖】加深對經典作品《小伙伴》的了解。 5. 復習演唱《小伙伴》片段。
(四) “哈巴涅拉”節奏與《小伙伴》的結合 1. 師生配合完成。 2. 兩組學生配合完成。 3. 兩名學生配合完成。
4. 學生獨立完成兩個聲部。
【設計意圖】鞏固對“哈巴涅拉”節奏的掌握,體驗兩聲部,提高學生的口、手協調能力。
(五) 改編《小伙伴》旋律
1. 嘗試運用“哈巴涅拉”節奏,對《小伙伴》的旋律進行改編。 2. 小組討論,學生成果展示。
【設計意圖】開拓學生的思路,學以致用,提高興趣。 (六) 阿根廷探戈知識的拓展 (七) 總結
【設計意圖】將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希望學生了解阿根廷探戈舞曲和阿根廷探戈的多種表現形式,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評價方式
本課以形成性評價、自評、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教師關注形成性評價;教師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如對學生記寫節奏、演唱《小伙伴》片段等;學生自評和互評根據學習內容在課上適時出現,如小組配合等。
(二)評價量規 評價 項目 評價內容
評價標準
完全
掌握 基本掌握 不能掌握
1 準確地掌握“哈巴涅拉”節奏
54% 41% 5% 2 將《小伙伴》片段唱出阿根廷探戈舞曲的風格 41% 56% 3% 3 將“哈巴涅拉”節奏和《小伙伴》片段結合并改編 73% 23% 4% 4 說出阿根廷探戈的音樂風格特點,及其多種表演形式
57%
37% 6%七、 教學設計的特點 1. 利用聲勢強化節奏記憶
短時間內記憶并掌握一條節奏對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本課上教師運用聲勢,幫助學生用肢體動作記憶阿根廷探戈舞曲中常用的“哈巴涅拉”節奏,強化了“哈巴涅拉”在學生頭腦中的記憶,為后半節課的運用打下基礎。
2. 將節奏和旋律進行結合
將兩種音樂要素結合,不僅能使阿根廷探戈舞曲的風格更加明顯,而且可以鍛煉學生一人完成兩聲部的協調能力,感受多聲部,使課堂增加趣味性和活力。
3. 改編旋律
將課上現學來的“哈巴涅拉”節奏帶入《小伙伴》的旋律中進行改編,學以致用,“新新結合”,增加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及對阿根廷探戈的探索欲望。
4. 運用一體機輔助教學
平時課上教師更注重學生在節奏上的模仿,常常容易忽略“聽、寫、讀、創”中的“寫”,利用一體機的白板功能,學生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將要求提取的節奏型當場記錄下來,教師即時修改,惠澤全班。
八、教學反思
1. 查閱資料充分,教學目標明確
為了能更詳盡、準確地掌握阿根廷探戈的資料,本人查閱的相關文獻書目有:《世界音樂地圖》(杜亞雄)、《世界音樂》([美]杰夫▪托德▪提頓)。除了查閱文字資料,本人還專程拜訪了在拉丁美洲生活居住數年的演唱家朋友,向她了解相關音樂知識及風土人情。并去專業的阿根廷探戈舞蹈俱樂部學習阿根廷探戈舞蹈,獲取到專業的舞曲。
2. 從基礎音樂要素入手,抓住關鍵要素
本課從阿根廷探戈舞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音樂要素“哈巴涅拉”節奏入手以展開后面的教學,在欣賞、學唱中抓住著名阿根廷探戈舞曲《小伙伴》的主題旋律片段的音樂特點,并將兩個音樂要素進行結合創作。課后學生最起碼可以掌
握“哈巴涅拉”節奏型,拍著這個節奏型走出教室。
3. 重視學生課堂實踐,活動形式較多樣
本課從開始上課就帶學生進行聲勢活動,課上還組織學生通過聆聽音樂在一體機上記寫節奏、學唱《小伙伴》主題旋律、一人完成兩聲部、以及改編等活動。學生從這節課上了解和接觸到了更多的音樂活動方式,使課堂充滿趣味。
4. 課堂把控能力不足,語言不夠豐富
作為年輕教師,本人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評價學生形式不夠多樣,對于隨時調動學生活動、應對臨時狀況的能力還不能夠達到得心應手,在以后的教學中會多多積累經驗,提高課堂隨機應變的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