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韻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韻》高中音樂人音版如皋市第二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韻》高中音樂人音版如皋市第二中學
教學目標評論
1.聆聽《王大娘釘缸》、《孟姜女哭長城》和《沂蒙山小調》,感受、體驗歌曲不同的音樂情緒。
2.能初步知曉民歌與創作歌曲的區別、民歌的變異性,嘗試探究兩首民歌常見的創作方法—— “起、承、轉、合” 、“魚咬尾”四句式的結構方法。
3.在“聽、唱、思、議、動” 等音樂實踐活動中,能感知民歌的地方風格與生產勞動、語言特點有密切關系。
2學情分析評論
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這是現代學生存在的共性。由于大量的通俗音樂鋪天蓋地的沖擊下,現在的學生對傳統音樂,尤其是我國民族音樂能有興趣接受的已經廖廖無幾了,要想讓學生多學點民族音樂,教師應該則重考慮在課堂上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收集更多的相關資料,結合當前的音樂銳點和本課的音樂重點,在欣賞音樂時給學生注入新鮮的音樂血液,激活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和理解。鑒于此,本課的內容安排,體現了“用教材”的科學性。一部戲的優劣,“腳本”很重要。老師把腳本設計好,須花費許多心思,這就需要老師備課的嚴謹,把授課內容的圈子拉大,涉及的作品、知識、情感、規律等,老師應做到“心中有竹”,這樣的課,才會有深度、有分量,而不是無癢抓撓。當然,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課,要想實實在在給學生真正的音樂,有時候正確的手段與方法必不可少。
3重點難點評論
初步感受、體驗以《王大娘釘缸》、《孟姜女哭長城》和《沂蒙山小調》為代表的中原民歌的醇厚韻味。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醇厚的中原韻評論
一、開門見山 導入課題
同學們,歡迎大家走進音樂課堂!今天這節課,我們將一起走進中原大地,感受、體驗中原民歌的醇厚韻味和獨特風格。
二、民歌欣賞 體驗音韻
1.欣賞創作歌曲《好漢歌》
師:首先,讓我們來欣賞一段歌曲視頻,會唱的同學請跟著一起唱起來。
師:請同學們告訴老師,這首歌曲的曲名是什么?
生:……
師: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歌呢?
生: ……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歌嗎?為什么喜歡這首歌?
生:……
師: ……(梁山好漢的英雄氣概、好爽、仗義……)
同學們,這首歌曲為什么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呢?作曲家趙季平先生究竟采用了哪首民歌素材誕生了這首歌曲呢?讓我們來仔細聽一聽下面這首歌曲,答案就自然出來了。
2.欣賞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
設問:你能聽出跟《好漢歌》中相似的歌詞和旋律嗎?
師:聽了這首歌,我想,同學們對這首歌的情緒已經有所了解了。哪個同學說說?(活潑、幽默)大家再一起說說
師:對了,這首民歌就是描寫了釘缸匠人,挑著擔子邊走邊唱、幽默風趣的形象。這里的釘缸就是“補缸”的意思。舊社會,老百姓家里很窮,盤子、碗、等日用品壞了都舍不得扔了,總是請修補的匠人修好了再繼續使用。
(1)聽辨歌曲中相似歌詞
師:你覺得這首歌的歌詞中讓你印象最深、重復最多、最能體現歌曲情緒的在哪里?
生:(請學生說)……(依呀兒,依呀兒,依呀兒yao)
師:我知道了,你說的是這首歌的襯詞“依呀兒”,老師唱:依呀兒,依呀兒,依呀兒yao,同學們,你們覺得他說得對嗎?
生:對!
師:你們聽出來這首歌的襯詞跟《好漢歌》的哪句襯詞有相似之處嗎?
生:……(啟發:師生唱:嗨呀,依兒呀,嗨、嗨,依兒呀)
師:同學們唱得真好!其實這兩首歌在歌詞中都大量的采用“襯詞”的創作手法。
師:下面,就讓我們把《王大娘釘缸》的襯詞部分一塊兒唱一唱,注意它的情緒。(第一遍直接唱詞)
操作A:第一行襯詞(挑擔動作)
師:第一遍:帶唱第一句襯詞部分,老師帶一遍,學生唱一遍。
師點評;同學們唱得還行!這個地方553 553 553重復了幾次啊?
生:……(三次)
師:好,請同學們記住了,我們把這一句再唱一遍。唱的時候注意節拍的重音要突出,(老師來示范一下)……
生:(第二遍)……
師:表現得還不錯,如果同學們能夠把歌曲的活潑、風趣的情緒唱出來就更好了,下面請同學們伸出你們的雙手,加上捻指動作,來表演一下,好嗎?
師:(第三遍)……(師生捻指)
師:同學們的表現很出色!我們再來唱下面一句襯詞。
師:如果再唱得幽默、詼諧一點兒就更好了。(老師來帶著挑擔的動作示范,同時提醒學生注意音準。)
操作B:第二行襯詞(捻指動作)方法同上。
師:第一遍:帶唱第兩句襯詞部分,老師帶一遍,學生唱一遍。
師點評;同學們唱得還行!這個地方1.6 1.6 1.6重復了幾次啊?
生:……(三次)
師:勞動生活的節奏在音樂中,使它的強弱規律產生了變化,這一句襯詞的所有弱拍我們都要唱拍,老師來示范一下……
生:(第二遍)……
師:(第三遍)……(師生捻指)
師:同學們,你們現在能告訴老師,襯詞在這首歌里面起到什么作用?
生: ……(幽默、風趣)
師:對了,這種帶有地方特色的襯詞,不僅增強了歌曲的明快、輕松、詼諧和的色彩,而且使歌曲的風格更為突出。
(2)聽辨歌曲中相似旋律
(師過渡語:那么,這首歌中有沒有哪句旋律跟《好漢歌》中的某一句旋律相似呢?讓我們再次聆《王大娘釘缸》,請同學們在聽的時候尤其關注有詞意的兩句旋律……
師:誰能告訴老師相似的旋律在哪里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一下。(20秒)(老師走進學生啟發、暗示)
生:……(啟發:《王大娘釘缸》中具有實際意義的歌詞就這兩句:“挑子一擔響丁當”,以及“擔上挑子走四方”,我們一起來分別唱一唱它們的旋律,你們看看這兩句旋律與《好漢歌》中哪一句相似?)
師:正確!那么這一句旋律跟《好漢歌》中哪句旋律相似?
生:……
師:很好!我們把這兩句旋律一起唱一唱: 與 ,同學們,這里第二句跟第一句比起來有什么不一樣?
生:多出了兩個音。
師:哎呀,這個同學真是個火眼金睛!其實,這里采用的是一種“加花”的創作手法,它是以原有音樂材料為骨干音,用不同的音對骨干音進行裝飾,使其更為豐富的曲調發展手法,請同學們記住這種 “加花”的創作手法,在下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我們還會碰到。師:那么這首歌“加花”以后的演唱效果,在情緒上產生了什么變化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唱一唱,感受一下它的變化。
生:哪位同學來說說看……(學生可能回答:更加幽默,有趣)
師:嗯,有道理!老師覺得這里加花后的演唱效果更加粗獷、更加豪放。
3. 探究《王大娘釘缸》和《好漢歌》兩者間的關系
設問:歌曲由哪幾個音組成的?結束在哪個音上?
師:同學們在唱這首歌曲時,注意到這首歌是由哪幾個音組成的呢?
生:……(邀請學生回答)
師:歌曲《王大娘釘缸》中出現的五個音:do、re、mi、sol、la,它們對應的名稱分別是:宮、商、角、徵、羽,從而構成我國特有的民族五聲調式。
師:在中國民族音樂里面,判定歌曲的調式通常是看結尾音對應的名稱。歌曲《王大娘釘缸》的結尾音是sol,對應的名稱是“徵”,我們就說這首歌的調式是徵調式。那么,你現在能說出《好漢歌》是什么調式了嗎?
生:……
師:所以說《好漢歌》同樣也是由徵調式創作、發展而來的。
4.欣賞、分析了《王大娘釘缸》與《好漢歌》,同學們能作一個簡單的總結嗎?
《好漢歌》與《王大娘釘缸》特征對比
歌曲名稱
類別
情緒特征
歌詞特征
旋律特征
調式
《王大娘釘缸》
民歌
幽默風趣
大量采用襯詞
平穩
徵調式
《好漢歌》
創作歌曲
粗獷豪放
大量采用襯詞
起伏較大
徵調式
師:同學們,《好漢歌》作為一首創作歌曲,它從歌詞、旋律,以及調式上都不同程度的引用于《王大娘釘缸》的音樂素材創作而成的。由此可見,民歌是作曲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下面我們就這兩首歌的對比,來歸納總結一下民歌與創作歌曲之間的區別。
5.歸納總結:民歌與創作歌曲之間的區別
操作:請哪位同學根據老師所給的文字資料把民歌與創作歌曲之間的區別歸納一下。
(1)民歌在于不受某種專業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勞動人民自發的口頭創作。
(2)民歌的旋律和歌詞并非固定不變,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會不斷地得到加工而有所發展及變化。
(3)民歌不借助于記譜法和其他手段,而主要依靠人民群眾口耳相傳。
(4)民歌不體現作曲者的個性特征,但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格。
設計意圖:聆聽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體驗歌曲輕松、明快、詼諧、幽默的音樂情緒,在演唱、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王大娘釘缸》與《好漢歌》兩者的關系,初步理解民歌與創作歌曲之間的區別。
(二)對比欣賞江蘇《孟姜女》與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
1、接下來,請同學們看兩幅圖
生:……(孟姜女哭長城)
師:同學們,我國以此為題材的歌曲有許多,下面我們來對比欣賞其中的兩首:
現在老師來給你們唱一首,但是有個要求:這首歌的情緒是怎樣的?……
設問:現在請哪個同學說一說,這首歌的情緒是怎樣的呢?(語氣說的慢、輕)(速度?)
生:……
師:老師是用什么速度來演唱的呢?
生:(稍慢)
2.對比欣賞江蘇《孟姜女》與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
師:接下來,請大家仔細聆聽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聽一聽這首歌與剛才老師唱的這首孟姜女有什么不同呢。
師:同學們,你們聽出了這首歌曲里面采用了幾種伴奏樂器?演唱形式?(男女對唱)速度?(這首歌的速度與老師剛才演唱的江蘇《孟姜女》的速度一樣嗎?)情緒?(敘事性的,連綿不斷)
生:……(三種:三弦、板鼓和竹板)
師:對了,這個有點難度,這就是河北民間歌曲中代表性的伴奏樂器。
師:這首歌曲里面,你們聽出了有幾個人演唱的呢?
生:兩個,跟剛才老師一個人演唱的形式有什么不同呢?一個是對唱,一個是獨唱。
師:這首歌的演唱速度和剛才老師演唱的速度也一樣嗎?
生:一個稍慢,一個中速。
1)對比歌詞結構的不同
師:同學們,我們從譜子上能看出這首歌曲一共有……幾段?(十三段)
師:《孟姜女》 主要以“同體”在各地傳唱。河北《孟姜女哭長城》共十三個段落,細致的描寫了孟姜女的故事,我們把這種歌詞結構稱為十二月”體。
師:那江蘇的《孟姜女》,是什么歌詞結構?
生:(“四季體”)
師:很準確!江蘇《孟姜女》的唱詞是“四季體”,內容較為簡括。
師:除了歌詞結構不同之外,在旋律上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生:……
2)對比旋律的不同(加花)
師:我們來唱一唱這兩首歌曲的起始句,比較一下河北孟姜女的旋律在江蘇孟姜女的基礎上發生了什么變化?請同學們,跟在老師后面一起唱一唱……
師:請哪位同學說說河北孟姜女的旋律,它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生:……(師:這里采用了什么創作手法?
生:……(加花)
師:其實,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每個樂句都以“加花”的手法使旋律富有裝飾性,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流連婉轉,連綿不斷,不僅局部地改變了音樂的性格,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歌唱的難度。
過渡語:即使在江蘇的不同地區,《孟姜女》這首民歌在傳唱的過程中也發生了同體變異,我們來看一個視頻……據老師了解《孟姜女》這首歌在“同體”傳唱過程中所發生的變異還有很多,老師就不一一列舉了。
3.民歌的“同體”變異性
師:那么,什么是“同體”性變異呢?我們還是以兩地的孟姜女為例:
《孟姜女》這首歌產生的源頭在江蘇,流傳到河北以后,經過專業或半專業的民間藝人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加工和再創造,在江蘇民歌的原有基礎上“加花”裝飾,顯得更加流連婉轉、綿延不斷,發生了“同體”性的變異。
設計意圖:在對比性聆聽過程中讓學生了解、體驗同樣的歌曲題材,卻在不同地區呈現出不同的音樂特征,顯現出不同的音樂風格。
(三)欣賞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
同學們,我們已初步領略過中原具有代表性的河南河北地區的民歌。接下來的一段歌曲視頻表達的是怎樣的情緒和思想感情呢?
1、聆聽歌曲 《沂蒙山小調》
師:歌曲表達的是怎樣的情緒和思想感情呢?
生:(高興的)……
師:歌曲中處處洋溢著對家鄉、對美好生活的贊美之情。
2.范唱歌曲《沂蒙山小調》
師:那么這首歌曲由幾個樂句組成呢?要不,老師來給你們唱上一段,注意老師動作上的變化……師:你聽出這首歌曲由幾個樂句組成呢?
生:四句。
師:對了。四句式方整形的樂句。
3.學唱歌曲 《沂蒙山小調》
師:這首歌每一個樂句的后半句在旋律的進行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究竟有什么特點呢?請同學們跟著琴把這首歌的旋律來唱一唱,然后回答老師的問題……
師:每一個樂句的后半句旋律進行到底有什么特點?(老師哼唱旋律)
生:……
師:對了,每個樂句的尾部都有一個依勢下行的拖腔,而且四句式結尾音分別結束在re、do、la、sol四個音上,其對應的名稱(邏輯順序)是:商-宮-羽-徵,(請同學們記住這個規律)而且,這種依勢下行的拖腔的運行方式,不僅加強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確立了旋律發展中 “起承轉合”的功能地位。(課件出示“起承轉合”)這和古詩詞中所說的“起承轉合”的作用是一樣的。當然,關于“起承轉合”的形式還有很多,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再去慢慢了解。
師:這首歌曲前一句句尾音與后一句的開頭音是什么關系?請跟老師把這首歌的旋律再唱一遍……(清唱)
生:前一句句尾音與后一句的開頭音相同。
師:前一句句尾音與后一句的開頭音相同的創作方法,稱之為“魚咬尾”。
你們看,江蘇民歌《孟姜女》是不是也具有這樣的特征呢?師:它也是個方整形四句式結夠,采用的也是“魚咬尾”的創作手法。
可見,這種“魚咬尾”的創作手法在我國民族音樂里面非常常見。
4.音樂創編: “魚咬尾”(課件)要求慢速
(方法:提供唱名12356 節奏XX XX X— 進行創編,方法:即興接龍唱)
師:那么,下面請同學們也嘗試著:以每小節為一個樂句,用“魚咬尾”的創作手法,創編四小節旋律。用12356這五個音按照XX XX X—這個節奏進行創編……
師:那么下面也讓我們來當一回作曲家,用“魚咬尾”的創作方法,進行一個四小節的音樂創編,請看大屏幕……(臨座的同學之間可以相互討論)
師:下面老師請幾個同學來展示一下創作成果(請兩個學生島黑板展示)……(帶著學生唱一唱創編的成果)(把創編的成果彈一彈,唱一唱)
師:未來的音樂家誕生了!
師:下面還有很多同學都寫得很好,由于時間關系就不一一展示,留著課后再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聆聽并學唱民歌《沂蒙山小調》,感受、體驗歌曲的情緒。以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作為“魚咬尾”及“起、承、轉、合”四句式的結構形式的知識的鞏固點,進而使學生的知識進行了延伸和開闊。
過渡語:同學們,今天通過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民歌與創作歌曲之間的關系以及民歌的“同體變異”、“起承轉合”、“魚咬尾”的創作手法。你有收獲嗎?
三、拓展檢測 總結歸納
1.對比欣賞三組音樂片段,檢測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PPT)
師:請同學們聽一聽這三組音樂片段分別屬于我們今天學習哪一個知識點?
生:……
三組音樂分別是:
(1)河北《賣扁食》與小提琴獨奏《新春樂》 (民歌與創作歌曲之間的關系,這里《新春樂》原句不動的使用了《賣扁食》的音樂素材)。
(2)江蘇民歌《茉莉花》與《茉莉花》(中國)(民歌的變異性特征)。
(3)新疆民歌《青春舞曲》(“魚咬尾”的創作方法)
2.小結
今天我們走進中原大地,感受、體驗中原民歌的醇厚韻味和獨特風格。這里的音樂具有粗獷的氣質、醇厚的情感、詼諧的格調、爽朗的熱情,它們是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瑰寶,讓我們一起喜愛它,走近它,享受它……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韻”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韻》高中音樂人音版如皋市第二”,所屬分類為“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韻》高中音樂人音版如皋市第二”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